10年後想成爲怎樣的自己?4個問題「先考慮失敗再做決定」

文 /諾姆華瑟曼

相較於創業者,非創業者對失敗的恐懼可能更加普遍。治療師泰曼納德森(Tellman Knudson)從超過十年的經驗來看,表示:「在詢問一般人爲什麼還沒有達成目標時,根據從多數人身上得到的反應,大多數時間對成功的頭號阻礙就是對失敗的恐懼。」

▲人生要是沒有後悔就不是人生了,只是有些後悔較容易接受,有些則會不斷侵擾你。(示意圖/netflixjp IG)

這些目標也可能非常私人,作家斯蒂芙康普頓(Steph Compton)對一位長期友人提出深入反思,她描述這位朋友道:「最瞭解我的人非他莫屬。」對方是康普頓往來最久也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他們無話不談,「能天南地北聊天,幾個小時也不怕沒有話題。」她希望能提出和對方發展進一步關係,成爲彼此的另一半,但是她猶豫了,如果對方不這麼想,會不會破壞兩人的友誼?遲疑好幾周後,她終於鼓起勇氣,「繳械投降,向對方坦白一切。」可是那天,她發現這位好友正和另一位女性開始交往。結果很諷刺,她因爲怕會影響友誼而猶豫,但是正如她觀察到的心酸事實:「結果他有新女友帶來的結果也差不多。」她怕葬送友情的猶疑,導致無法進入更深入的伴侶關係,因而帶來悔恨。她說:「要是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回去找數個月前的自己,然後迎面給她一拳......。人生要是沒有後悔就不是人生了,只是有些後悔較容易接受,有些則會不斷侵擾你,這一次是後者。」

只要我們過分謹慎,很可能導致類似這種猶疑,造成事後追悔莫及。多數人都很熟悉過度謹慎的心態,像是沒有踩好而扭傷腳踝後,讓你接下來幾天都走得很小心,但是這種要避免造成更多傷害的心態可能會帶來麻煩,因爲你仔細關注自己步伐,無法同時留意交通狀況;或是因爲改變走法,加重其他肌肉的負擔,讓另一隻腳踝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中。

這種直覺做法的背後,是有研究佐證的人類偏見:規避損失的傾向。比起獲得利益,我們更傾向避免損失。態度有點保守可能不礙事,卻從根本上顯現我們看待損失的想法。事實上,避免失敗的直覺,會讓我們無法在失敗發生時加以正視,也讓我們無法向困境好好學習,或甚至轉化爲機會。我們太害怕失敗,結果反而更糟:我們的防衛心重又想怪罪他人,因此無法做到與人合作,停止損失,東山再起。

隨着慢慢步入中年,規避損失的心態也會如影隨形。原本有機會帶來強烈滿足感的大計劃,常常因爲數千個小職責而不了了之,包括取悅老闆,與平息他人不滿:在每個月幾乎一成不變的報告書中更新數字、爲沒有前景的企劃準備投影片、爲同事的抨擊撰寫冗長的回覆。到頭來,我們只能詢問自己:「那些大膽行動、卓越的發展計劃到哪裡去了?」因爲害怕小失敗,反而帶來大遺憾。

停一停,想一想

• 你是否因爲害怕失敗而遲疑不決,未能把握引人入勝的機會?• 你是否就像不敢在他人面前演奏新曲的年輕鋼琴彈奏者,害怕在大衆面前嘗試新挑戰?• 如果先設想好失敗時會發生的最糟情況,講真的,從那樣的失敗重新振作有多困難?• 如果你的擔憂讓自己不能追尋目標,不追求的話會不會帶來悔恨?

同樣的問答能協助你應對另一個相關的問題:爲達成目標後的後續進行思考和規劃。如同前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說:「與失敗相比,勝利帶來的問題更討人喜歡,但是實際上涉及的困難度卻不相上下。」我所說的乍聽之下像是奢侈的想像,但你也可以先考量失敗真正後果的狀況來做準備。

▲十年後,你想成爲怎樣的自己?哈佛商學院最振奮人心的人生經營課。(圖/商周出版提供)

★書名:十年後,你想成爲怎樣的自己?哈佛商學院最振奮人心的人生經營課★作者:Noam Wasserman★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4/6/8★建議售價:NT$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