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傷痛猶在 誰來拉住下一個鄭捷

北捷隨機殺人案十週年當天,新北市議員林國春在江子翠捷運站前舉辦悼念會,許多民衆獻花默哀。本報資料照片

鄭捷案10年 受害人現身

二○一四年北捷隨機殺人案震驚社會,案發十週年當天,中捷又出現「模仿犯」揮刀傷人;聯合報嘗試探討隨機殺人犯罪成因、瞭解被害人走出創傷的生命故事。不過,許多被害人不願回憶傷痛而婉拒受訪,在記者說明報導是希望防患未然,也期待協助被害人勇敢迎向陽光,最後有三名被害者協助完成報導。

局外人不易瞭解被害人傷得多深,也不明白刀口餘生的恐懼多久才能平復,但被害人更不解,廢死團體爲何從沒想過兇殘犯嫌帶給他們的傷害,「如果親身經歷可怕的事,真能如此包容嗎?」

鄭捷親筆書信。圖/黃明鎮提供

「我晚一點要動手了…」李姓男子在速食店聽到國中同學鄭捷預告「殺人」時根本不以爲意,甚至認爲鄭的殺人計劃猶如小說般不真實,想不到一個小時後,鄭捷動手了。

二○一四年五月廿一日下午,鄭捷利用北捷板南線龍山寺到江子翠站近五分鐘車程,在車廂內見人就砍,造成乘客解青雲(廿八歲)、張正翰(廿六歲)、李翠雲(六十二歲)、潘碧珠(四十七歲)四人死亡、廿四人輕重傷。

從小立志殺人 讀軍校練身體

鄭捷自稱從小就覺得活得很累,想幹件大事被判死刑;原想等大學畢業再幹,但「今天正好沒課」就決定提早行動。他還說,從小立志要轟轟烈烈殺一羣人,爲了達成這個夢想才選擇念軍校鍛鍊身體;選擇過站時間最長的一段距離是因爲可以殺更多人。

檢方委託精神鑑定發現,鄭捷有反社會、自戀之人格特質,一旦受傷就着手報復;他國小五、六年級間誓言報復曾告狀他亂吹笛子及經常與他針鋒相對的兩名女同學,因找不到兩人才選在北捷犯案「報復」。鄭捷被判四個死刑,二○一六年五月十日、死刑定讞後十八天伏法,結束廿三歲生命。

在高中導師眼中幽默風趣、直爽樂觀、明辨義利、具文學素養、富創造力及想像力的鄭捷,爲什麼變成恐怖殺人犯?甚至爲了遂行犯罪還刻意讀軍校鍛鍊身體?

犯罪學者、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王伯頎表示,鄭捷有反社會及自戀人格,從個人網誌幻想內容也不難看出自戀需求強烈、有心理變態特質,當未獲肯定與讚賞來滿足自戀需求,心理變態特質又無法得到轉換與修正,以殺人幻想對抗成長過程的挫折,大學又沒讀興趣科系而一頭躲進網路世界,被軍校退學成了關鍵打擊,最後執行隨機殺人計劃是對家庭的「攻擊」。

揹負父母期待 犯案一心求死

王伯頎說,鄭捷犯案後一心求死並說「反正他們還有弟弟」,表達不再揹負父母期待而痛苦活着的想法。鄭捷犯下隨機殺人案背後展現的是長期壓抑、人際疏離、各級社會結構性失能,鄭捷不是欠缺內省能力的人,如果有人在成長過程幫他一把,或許不會發生憾事,「鄭捷走上絕路,父母需要負起一定責任。」

「鄭捷犯案原因是複雜的,家庭、同學、學校、朋友、網路、暴力電玩哪塊影響較大?很可惜沒進行完整研究,來不及剖析犯罪動機與成因。」臺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理事、精神科醫師李俊宏表示,日本研究隨機殺人犯多半是年輕男性、社交孤立、經濟不穩、性格敏感及自卑、憤怒,爲了宣泄情緒上的憂鬱及憤怒,以殺人來換得死刑判決,鄭捷情況應該類似。

「臺灣社會的演變跟日本有點像,校園暴力、霸凌趨勢都在往上提高,年齡層更往下走。」李俊宏憂心社會孤立的成型時間比以前更早,家庭、學校、社會羣體應互助把這些孩子找出來;他說,鄭捷自始至終就不是社會安全網關懷對象,但社會上總有類似鄭捷的人,增加家庭、社會的拉力或許就能拉住下一個鄭捷。

學者籲受害人 別因恨再受害

鄭捷父母在案發後第七天現身江子翠捷運站外下跪,向死傷者及社會道歉。本報資料照片

據瞭解,鄭捷父母在案發第七天現身下跪向死傷者及社會道歉後就搬離板橋居所銷聲匿跡,有人說他們已改頭換面搬家到臺北士林,也有人說一家人改名住到新北土城低調生活。

北捷隨機殺人案迄今十年,不少人心中仍有陰影,尤其在事件十週年當天又發生中捷隨機砍傷人案,令人憂心是否會持續出現模仿事件。王伯頎遺憾臺灣沒有針對本土隨機殺人事件的犯罪研究,感嘆當年相關機構應組成專案小組做更廣泛調查、訪談,深入瞭解鄭捷犯罪動機與成因,或許對防治隨機殺人有幫助。

「可以恨,但不要影響健康人生,不要因爲恨而成爲更進一步受害者。」李俊宏說,鄭捷對死者家屬的傷害是終生印記,家屬跟倖存者永遠無法原諒也屬合理,但身心健康與一輩子的恨必須共存,找到生活新平衡,最好與親友談談、討論,如果迄今仍持續難過、無法接受、六神無主,創傷陰影讓生活受到影響,甚至要求身邊的人「不要跟我提到這件事」,可尋求專業諮商協助。

午後的北捷,低頭滑手機的年輕人仍到處可見,逛購物網站或沉浸於手遊世界;一名通勤族說,經過那麼多年,多數人早忘了當年慘案,搭車懂得警覺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