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國人健康餘命72.43歲「少活10.4個月」 醫揭原因籲做好3件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爲避免流行病來襲時的生命流失,應做好到早期發現、儘速治療、接種疫苗三件事。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最新公佈,111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爲72.43歲,較110年73.30歲,國人少活約10.4個月,此創下自90年統計至今,減少最多歲數的年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111年正值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流行,並爆發社區疫情,造成許多罹患慢性病等共病患者合併染疫死亡,爲避免流行病來襲時的生命流失,應做好到早期發現、儘速治療、接種疫苗三件事。

衛福部「健康平均餘命」定義,爲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由疾病、功能障礙及死亡的存活曲線,分別計算各年齡別健康生命的存活率,與未罹患慢性疾病狀況下的平均餘命。

衛福部最新統計,111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爲72.43歲,相較前一年、110年少活約10.4個月,其中男性健康平均餘命爲69.92歲,較前一年70.90歲,少活約11.8個月;女性爲75.07歲,較前一年75.79歲,少活約8.64個月。

黃高彬說,111年正值變異株Omicron流行,造成許多罹患共病患者染疫死亡,若要避免流行病來襲時,減少生命的流失,必須做好三件事。首先,應隨時監控慢性疾病共病者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染疫應儘速送醫治療;其次,治療時,應儘速使用抗病毒藥物,降低患者體內病毒量;第三,高風險族羣應接種新冠疫苗,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及死亡風險。

至於國內目前新冠疫情情況?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國內感染新冠病毒確診者,每週約新增1至2萬名個案,疫情平緩,確診者未出現明顯增加趨勢,而其中約15%、3000多人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但目前抗病毒藥物庫存約還有一年,民衆不需擔心。

曾淑慧指出,依「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牀處置指引」定義,染疫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

或是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痹、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吸菸(或已戒菸者)、BMI≧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 BMI 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懷孕(或產後6周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吸菸(或已戒菸者)若同時具有任一其他風險因子,當民衆染疫後,就符合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條件,醫師應開立藥物救治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