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美軍在延安看日本戰俘的反戰演出,激動大喊:幹他!

大家好,我是以史爲鑑。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寇最怕的是什麼呢?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就說過:“日寇在華北最怕兩樣東西:一爲日本反戰同盟,一爲朝鮮青年抗日義勇隊。”

日本反戰同盟正是八路軍通過改造日軍戰俘,讓日本戰俘認識到日軍侵華戰爭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戰爭,這些日軍戰俘後來組建了“在華日人反戰同盟”。

他們通過陣前喊話、散發傳單、張貼和書寫標語以及寄送慰問信和慰問袋等形式,在瓦解敵軍、削弱其戰鬥意志等方面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他們也被老百姓稱爲“日本八路”,而把日本戰俘,變成日本反戰同盟更是被稱爲“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其實在抗戰剛剛開始的時候,日寇給士兵灌輸了大量法西斯主義的思想,讓士兵們寧願戰死、自殺也不能當俘虜。

平型關大捷時,林帥預計能俘虜幾百俘虜,沒想到殲敵1000餘人,一個俘虜都沒有。

直到1937年11月4日,時任115師的343旅參謀長的陳士榘才親手抓住八路軍的第一個日寇俘虜。

隨着抗日戰爭的推進,日寇的戰俘也越來越多。1940年10月,日共的領導人野阪參三向毛主席寫了信,建議在延安成立一所專門學校教育改造日軍俘虜。

其實延安已經在着手推進日軍戰俘學校的事情,看到雙方觀點完全一致,毛主席親自給學校定名爲:“日本工農學校”。

1941年5月15日,日本工農學校正式開學,在開學典禮上,毛主席親筆爲大會題詞:“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敗類!”

在日本工農學校裡,根據日本學員的文化程度、思想狀況和政治表現,分別編爲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

圖注:延安的日本工農學校

日本工農學校還成立了學生劇團,學員們自排自演的《前哨》、《島田上等兵》等反戰話劇。

《島田上等兵》講述了一隊侵華日軍,中隊長是典型的日本鬼子,粗魯、殘酷、不尊重戰士,日軍普通士兵向中隊長提出正當的要求,但是中隊長根本不當一回事。

矛盾日積月累之下,士兵們最終聯合起來,打死了中隊長,投向八路軍……

這個劇情並不是虛構的,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時期後,日軍兵員枯竭、後勤不能到位,許多日軍士兵無法忍受長官欺凌和沒有希望的戰爭,有的自殺,有的直接投向八路軍、新四軍。

1939年,兩名日寇獸性大發,強暴了一名中國婦女後,直接殺死了婦女和襁褓中的孩子,婦女的丈夫發現後直接將這兩名鬼子弄死。

但是此事招致了日寇的大規模報復,在第三天的黎明時分,日寇突襲村莊,殺害了全村200多人,並將村莊一把火燒成灰燼。

而日寇隊伍中一名叫做阪谷的士兵,剛剛結婚就被強迫徵兵,日寇的暴行讓阪谷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在經歷這一慘劇後,阪谷決然叛逃日寇軍隊,投身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

阪谷到了新四軍的隊伍後,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李先念和政委任質斌,特意舉行了隆重的集會,歡迎阪谷棄暗投明。

還有,1942年,日寇駐紮在應山縣的祖巖中隊爆發嚴重暴力事件,代理中隊長的關中尉性情殘暴,對待下屬非打即罵,如有不同意見經常是用拳頭、木棒、竹刀毆打部下。

10月中旬,祖巖中隊46人秘密寫血書聯合起來,找機會伏擊關中尉,日軍士兵們蜂擁而至一起揮棒,齊聲高喊:“打呀!打呀!”“教訓你!嚐到滋味了嗎?”“走啊!回日本去,我們不當兵,不侵略,不打仗,要和平!”

此事件是非常罕見的日軍基層有組織、有策劃地攻擊上司的暴行。事件發生後引起日軍高層很大震動。

隨後日軍派軍隊鎮壓了此次暴動的士兵,但是其它日軍士兵激增的反戰厭戰情緒卻毫無辦法。

圖注:日軍戰俘

1944年10月27日《解放日報》第四版對此事件進行了詳盡報道,而反戰同盟也將這一事件廣泛宣揚。

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在排練《島田上等兵》時,日本學員沒有人願意演出反派的中隊長角色,都覺得這個角色不光彩。

最後大家以形象相似爲由選擇了戴近視眼鏡的梅田照文,梅田勉強同意,但是在排練毆打士兵時還是下不去手,最後還是魯藝的老師教給他演出技巧。

梅田是1940年8月百團大戰時被八路軍俘虜的;

而主角島田上等兵的演員是吉田太郎,他是1938年7月在山西被八路軍俘虜,剛俘虜時,吉田太郎刺傷咽喉企圖自殺,被救過來後脖子還留了條傷疤。

毛主席看了演出後高度稱讚道:“這個戲很好,內容很豐富,演員演技也不錯。”

圖注: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支部成員演出反戰話劇《前哨》

原本預計上演三天的劇目,因爲效果實在太好,後來累計公演了一個月之久。

在1944年,美軍觀察團抵達延安後,非常好奇爲何八路軍能把日軍戰俘整治得服服帖帖,根本不用修建鐵絲網的戰俘營地,甚至這些日軍戰俘還能幫助八路軍打仗。

1944年11月21日,駐延安美軍觀察組的全體成員參觀了日本工農學校。

美軍觀察組還曾觀看日本工農學校舉行的歡迎新學員的文藝晚會。

圖注:美軍觀察組在延安

這些節目有日本風情的舞蹈《佐渡舞》;

反應“日本農村的莊稼漢,一年四季耕種碾打,但在稻穀豐收後,自己卻顆粒未得,他們的勞動成果全被政府供給侵略戰爭部隊了。農民們呼天不應,痛不欲生。”的活報劇《收割的秋天》。

最後根據應山事件改編的話劇把整個反戰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當劇中不堪受辱的日本老兵最終拔出雪亮的刺刀對準壞透頂的日軍中隊長時,臺下的日、美觀衆甚至揮動起了拳頭,一起大喊道:“幹啊!幹啊!”

在參觀完日本工農學校,看完演出後美國外交官埃默森總結到:

“促使工農學校學員思想轉變的原因,有以下幾條:第一,他們發現八路軍不殺俘虜,不虐待俘虜;第二,遇見轉到敵人方面的日本人後,心理上受到了衝擊;第三,八路軍的優厚待遇;第四,開始接觸外面的消息,從中得到啓發,看出日本可能失敗,有可能出現與以前不同的政府;最後一點,工農學校的教育是促成他們轉變的決定因素。”

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日本工農學校學員大都被安排返回日本,我在延安的黨政軍幹部和國際友人都出席了歡送大會,毛主席等領袖還爲野阪參三等舉行了歡送宴會,而這些學員回到日本之後,幾乎全部爲中日友好事業貢獻了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