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開國少將被“活埋”38小時,獲救後發誓:此生不再打蒼蠅

1953年5月,抗美援朝戰爭已經接近尾聲,已經離開家近二十年的王扶之從12歲開始就偷偷離開家參軍,一路以來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等,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爲少將軍銜,久經戰場遇險無數的他,現年已經98歲,雖隔了半個多世紀,但對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次“起死回生”的經歷,仍然刻骨銘心……

王扶之

12歲離家參軍

王扶之1923年出生於陝西榆林子洲縣的一戶貧苦家庭,其母在他5歲時就不幸去世,因此從小就和父親二人相依爲命。後來父親因家境貧寒,於是和王扶之一起去延安打工謀生。在這段時間裡,父親省吃儉用,湊了點兒學費,將王扶之送去私塾讀書。王扶之知道這個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倍加珍惜。

之後因爲沒辦法繼續交學費,因此只能輟學。1935年,此時的王扶之已經12歲,但因爲他的一個決定,他的命運就此發生了變化。

此時延安一帶常常有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活動,土地革命替當時的貧苦農民爭取到了許多利益,看到這些紅軍與貧民百姓休慼與共,當做自己的家人一般對待,併爲他們爭取利益,爲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王扶之不禁萌生了參加紅軍的想法。

王扶之藉着自己12歲就已經有一米六幾的身高,對紅軍謊稱自己已經17歲,於1935年7月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26軍,並順利地進入了少共營。由於之前讀過書,因此王扶之在營裡學習進步很快,不久就立下了戰功。

當時少共營兵分三路去攻陷一處高地,山上的敵軍因爲對手都是一些“娃娃兵”,因此十分輕敵,並未將他們放在眼裡。沒想到這些“娃娃兵”個個都有勇有謀,作戰十分英勇。王扶之也是其中英勇作戰的一員,因紅軍武器少,王扶之就只拿了一柄梭鏢衝鋒。作戰時只見他拿着梭鏢,衝在軍隊的最前面,突然他看見一個敵軍正持槍對準了自己的戰友,說時遲那時快,王扶之立馬衝過去,將梭鏢對準了敵軍的喉嚨,大喊道:“繳槍不殺!”敵人被這個看起來十分稚嫩的孩子給嚇破了膽,於是雙手舉過頭頂投降。王扶之一把奪過槍並將敵人押解回營。

戰爭取得勝利後,王扶之因作戰英勇,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的王扶之不過才13歲,由此可見他的雄心壯志。

被埋38小時後奇蹟生還

在抗戰期間,16歲的王扶之繳獲了一輛日產自行車。此時的王扶之正處於對萬事萬物感到好奇的年紀,因爲他很少見到過自行車,於是在軍隊裡一有空就去學騎自行車。當時王扶之的師長黃克誠常常坐在他自行車後面,王扶之也經常保護着自己的師長。在這期間,王扶之跟着黃克誠不僅學到了許多爲人處世的道理,還學到了寶貴的作戰經驗,兩人對彼此都十分的信任。

在平型關戰役中,王扶之英勇作戰,多次榮獲戰功。在這一次次的磨練和高人的指點下,王扶之迅速成長,一路從參謀長到營長再到獨當一面的團長,王扶之可以說是身經百戰,經驗頗豐。但對王扶之來說最令他驚心動魄的是在抗美援朝時,那次是真正的讓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

1952年8月,王扶之任入朝作戰的志願軍代理師長,率軍守臨津川以東陣地。8月2日,王扶之恰好在與新華社的記者討論軍情並寫戰地報告。突然一聲巨響傳來,原來是美軍憑藉着自己軍事力量雄厚,不停地在外面狂轟亂炸,很不巧美軍的炮彈打中了王扶之所在的山東。

志願軍在坑道中作戰

一陣震耳欲聾的響聲過後,王扶之看到記者和三位戰士當場犧牲,血流滿地。自己和另外兩個倖存者也不幸被埋在碎石之下動彈不得,坑道中黑壓壓的一片,什麼也看不清。三個人花了三個多小時才從壓在自己身上的碎石中掙脫出來。

爲了和外面取得聯繫,三人一直試着敲擊各種可以發出聲響的東西,但都沒有什麼用。隨着洞中的空氣越來越稀薄,三人也已筋疲力盡,洞內也沒有任何的食物和水,因此王扶之讓大家把尿液集中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此時在外面的彭德懷得知王扶之等人被埋在洞中後,親自打電話到39軍:“要想盡一切辦法,將王扶之等人救出來!就算不幸犧牲,也要將他們的屍體挖出來送回國內安葬。”於是軍直工兵營又派出了一部分兵力進行增援。

隨着時間越來越久,王扶之等人的生還希望也越來越小。因爲不知道王扶之埋在哪裡,戰士們挖了很久也沒有發現任何王扶之等人的跡象。就在衆人準備停止救援,爲王扶之等人準備後事的時候,突然從洞內飛出來兩隻蒼蠅。

一名士兵突然大喊道:“快看!這裡有兩隻蒼蠅!那這裡應該會有人!”蒼蠅從洞中飛出來就表示着洞內還有氧氣,這說明王扶之等人很可能還活着。於是戰士們頓時信心大增,會更加賣力地挖,他們一個個都拼盡全力朝着飛出蒼蠅的洞口挖,終於在幾小時後發現了王扶之等人的身影。

此時的王扶之等人奄奄一息,身上也佈滿了大小不一的傷口,戰士們迅速把他們擡出來搶救,從被埋到挖出來一共經歷了38個小時,正是這兩隻蒼蠅,讓戰士們發現了王扶之等人,毫不誇張地說,這兩隻蒼蠅給了王扶之他們第二次生的希望。也是從這之後,王扶之立誓說今後再也不打蒼蠅。

王扶之(中)和被救出的戰友

與車伕暢聊一路竟不知對方是自己父親

1953年5月,抗美援朝已臨近結束,考慮到王扶之已近二十年沒有回過家了,於是志願軍司令部就給王扶之放了一個小長假,讓他回家探望自己的家人。

此時的王扶之已經成爲了115師的師長,有自己的專職司機和專車,但爲了不驚動他人,王扶之隻身一人只帶了點簡單的行禮和禮品就回家了。

在回家途中,因爲鄉下交通不便且道路崎嶇,因此王扶之只能步行回家。走着走着,王扶之看到了一輛驢車,車上有一位老人,看着和自己的父親差不多大,這個老人看到王扶之,便問他:“你到哪兒啊?我捎你一程吧。”

拉驢車的老人(非王扶之父親)

王扶之說:“老伯,我到子洲縣那邊。”老伯說:“那剛好,我還順路呢,你快坐上來吧。”王扶之感謝了老伯,一路上和老伯邊走邊聊。

老伯接着說:“你多大年紀了?我也有個兒子感覺應該和你差不多,他12歲就參軍了,到現在都還沒回來,也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啊……”王扶之聽了後心中五味雜陳,想着天底下怎麼會有這麼巧的事,但爲了不讓老伯難過就也沒冒昧地追問,接着又對老伯說道:“老伯,我也是很小就參軍了,今天就是回家探望親人的。”聊着聊着,居然快到家了,就在快要下車時,王扶之猛然發現自己和老伯要回的家竟是同一個地方,於是趕忙問老伯:“老伯,您兒子叫什麼?”

老伯答道:“我兒子叫王扶之……”王扶之聽罷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大喊道:“爹,是我,我就是扶之啊!我回來了!”老人聽完立馬扶起兒子,相擁而泣。

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讓王扶之和他的父親都變化了太多太多,此時的一聲“爹”,一個擁抱,勝過了千言萬語。

結語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用在王扶之身上來說再合適不過了。如今已經98歲的他,是目前僅有的還健在的幾位開國將軍之一,他一生爲國家舍小家,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