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得知曾希聖沒工作後,怒批當地領導:都別忘了本!
前言
說到黨內有名的人物,曾希聖絕對算是其中數一數二的傳奇。
他早年入黨,曾經意氣風發,爲我黨的聯絡和破譯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是,當他60歲,卻丟了工作,被毛主席得知後怒批相關人員:“你們可都別忘了本!”
曾希聖到底經歷了什麼?他因何被毛主席看重呢?
鮮衣怒馬,此間少年
曾希聖,1904年的秋天生於興寧縣東鄉州六司(今資興市州門司鎮)牽牛坳。
也許是上天眷顧,他生長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從小便被教養得非常好,自己的祖父更是開設了一個“黃陽書館”,他七歲時也曾在此得到啓蒙。
在全家人的教導下,曾希聖先後就讀於縣立漢寧高等小學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
名校的培養讓他接受到了許多開明的文化和思想,又受到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曾希聖也開始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
1922年,曾希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沒過多久,曾希聖也選擇入黨,跟隨黨組織多次遷徙和鬥爭。
可是,如此少年也會有失意的時候。
在1932年7月,曾希聖經歷了水口戰役的慘敗,這次教訓讓他的心靈深深震撼,也讓他明白了,戰爭的勝利還需要信息戰,於是,他決心攻克敵人的密碼難題。
就這樣,他成爲了一名對密碼破譯精通的將士。
1937年,蔣介石悍然屠殺革命人士與共產黨員,一時間,上海和武漢都被白色恐怖所籠罩。
在這個緊要關頭,我黨緊急做出決策,讓曾希聖帶許多共產黨員秘密轉移至武漢漢口,負責接洽工作。
曾希聖也不負衆望,依靠自己的地下工作經驗,成功轉移了衆多人,完成了這個艱鉅的任務。
這下,黨內許多人都認識了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且對他讚美有加。
1930年,曾希聖擔任漢口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秘書長一職,同年,又被派到上海擔任諜報科科長。
正是在此期間,曾希聖通過諜報工作,獲取了國軍即將第三次圍剿我軍的計劃,讓我軍得以提前準備,成功擊退了敵軍。
情報英雄
情報工作對曾希聖來說,可謂如魚得水。他多次繳獲重要情報,爲,因此被提拔爲紅一軍的參謀部偵察科長。
隨後,還創造性地提出了要成立一個專門破解敵人密碼的小組。
上級非常信任曾希聖的工作能力,很快幫助他進行一系列組織工作,成立了密碼小組,還對曾希聖十分看重,許多重要工作都交給他的小組來做。
曾希聖是個非常懂得感恩的人,他看黨組織如此信任,便暗下決心,絕不能辜負黨組織的信任。
於是,他更加努力工作,組織擴大了我黨對敵人無線電的偵查範圍,再度查收許多信息。
他先是建設了偵察臺,並且在我黨即將反圍剿的關鍵時刻,大量抄收敵人的密碼電報,按照時間一一登記,更是用了大量時間分析破譯,幫助我黨打贏了許多次戰鬥。
1935年9月10日,情形嚴峻,紅一、紅三軍團即將北上。
當時行動倉促,爲了保密,連一些重要的作戰參謀都不知情。但毛主席卻特意囑咐叫曾希聖和密碼小組的其他兩人先走。由此可見,我黨非常重視曾希聖的破譯才能,對他實在寄予厚望。
轉移後,我黨相繼突破蔣、湘、桂、滇、川當面之敵的密碼高達94個,其中大多都是曾希聖的貢獻。
他總是能及時準確地偵悉敵人兵力部署等大量密息情報,直接促進了黨中央正確指揮紅軍兩佔遵義、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等行動,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
就連毛澤東都誇讚:“我們能實現會師,都靠曾希聖同志提供的有力情報保障。”建國後,曾希聖因爲地方工作才能突出,被派到安徽工作。
就是在這裡,曾希聖達到了他職業生涯的巔峰,也受到了慘痛一擊。
他在安徽遭遇了什麼呢?
1950年6月,安徽大雨突如其來,洪災嚴重,時任皖北區黨委書記的曾希聖立馬給毛主席遞交了一份調查報告,全面描述了淮河水暴發的情形。
這封報告非常真實全面,乃至毛主席看過報告後,十分傷心,捶胸頓足地說:“如果不能解救老百姓,那我們還叫什麼共產黨!”
接下來,毛主席立馬指示相關部門進行災情勘測工作,成立治淮委員會,投入治淮工程中。由於工程規模過於巨大,周總理詢問曾希聖:“我們這樣搞,會不會壓垮你的肩膀?”
曾希聖只是笑着拍拍自己的肩膀,說:“共產黨人的肩膀是鐵打的,永遠壓不垮!”
正是因爲曾希聖的努力工作,我黨在1954年11月成功修建了佛子嶺水庫,水災徹底被擺平。
之後,曾希聖還很懂得居安思危,專心研究後,向全省提出“改種避災”的政策,使得安徽的產糧數量大大提升。僅一年的時間,全省糧產量超出國家規定的28%。
曾希聖還大膽引進資金、設備,在安徽建立了健全的工業體系,安徽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由此得到改變。
初心不變
到了1961年2月,國內情況不好,生產力受到破壞,曾希聖便主持召開黨委會議。
中午吃飯時,曾希聖看到餐桌上的白菜和蘿蔔時,立馬皺起眉頭,很是心痛的樣子說:“我們吃的尚且如此,老百姓的生活,該有多艱難!我們一定要讓老百姓吃上肉啊!”
就這樣,曾希聖不顧勸阻向上級請示,要在安徽實行包產責任制,並且就此項工作向毛主席作了詳細彙報。
當時,毛主席對於國內的饑荒也十分發愁,但是一向謹慎的他認爲,曾希聖的想法有待考察,還不能直接實行。
且當時許多辦法盛行,毛主席個人更傾向於記工分制度,但又覺得曾希聖說得有理,便批准讓安徽先這樣試一下。
結果顯而易見,曾希聖的責任田政策在安徽實行得非常成功,農民們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生活也有了改善,似乎一切正在慢慢重回正軌。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全國生產效率劇降,就連中央財政也非常吃緊,唯獨安徽,經濟不僅沒有下降,糧產量還有些上升的趨勢,簡直是一個新面貌。
毛主席得知後非常欣慰,不斷對其他省的同志們說:“如果我們省的領導人能像曾希聖一樣增加生產,那麼我們的農業就會發展起來!”
就這樣,包產到戶政策得到了承認,安徽全省大部分地區開始大張旗鼓地辦起包產到戶,曾希聖也意氣風發,想進一步開展責任田政策。
可,天不遂人願,曾希聖怎麼也不會想到,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安徽竟然出現了“意外”。那天,黨組織突然收到一封來自安徽的匿名信卻讓曾希聖捲入了一場政治風暴。
曾希聖在“責任場”問題上存在“方向性”問題。在七千人大會上,曾希聖遭到了激烈的批判,甚至有人提議開除曾希聖的黨籍,毛主席則以曾希聖過往的功績力保。
經過長久的嚴肅討論,中央最終決定:免去曾希聖的安徽市委書記職務,將他調往安徽。不過,爲了保全他的名譽和功績,黨中央還是任命他爲華東分院副主任。
對此,曾希聖毫無怨言,他表示自己確實在工作中有失偏頗,需要反省自己,也願意接受批評,好好工作。
可他到了華東分院才知道,他這個職位只是一個虛職,他甚至沒法參加任何會議,也找不到需要自己工作的地方。
這種長期以來無所事事的狀態逐漸壓垮了曾希聖的鬥志。
後來,曾希聖只能賦閒在家,面對一生中受的苦難,他沒有怨懟只是靜靜地承受這一切。而這些,終究將曾希聖變成一個滄桑的人。
1965年6月,在杭州,曾希聖又一次見到了毛主席。工作會議結束後,主席親切地問起他的現狀:“你現在在做什麼?”
“主席,我……”曾希聖支支吾吾了半天,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以沉默結尾。毛主席才突然意識到,因爲之前的風波,曾希聖失去了工作,還受了不少苦。
於是,慍怒的毛主席特意在會場說:“長征走過來的同志,你們應該知道,如果沒有曾希聖,我們是無法完成長征的,爲什麼不給他安排工作?你們做人不要忘了本!”
得到毛主席的批示後,相關部門和人員立馬爲曾希聖安排了西南局書記一職。
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曾希聖也幹得十分敬業,直到六七十年代,他又被毛主席接到北京悉心保護起來,得以安度晚年。
曾希聖是安徽人民心裡的父母官,也是黨內的英雄,不管他的人生幾多風雨,他對於革命的貢獻,終將被人們久久銘記!
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纔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