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克格勃監視下,我國進行隱秘行動,悄悄從埃及運回米格23
1978年,英國廣播電視公司突然爆料稱,中國正在埃及秘密接觸米格23。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熱議以及蘇聯方面的關注。
彼時的中國與蘇聯,外交關係已然劍拔弩張。蘇聯作爲米格23研發國,始終拒絕對中國出售米格23,並嚴密防控中國接觸米格23。
在蘇聯的嚴防死守之下,中國又是如何在埃及接觸到米格23的呢?英國的爆料又是否會影響中國對米格23的研究呢?
(米格23)
一、風譎雲詭的背景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正是蘇聯與美國兩個超級大國競相角逐之時。以蘇美兩國爲首的“兩大陣營”,尖銳對立,火藥味十足。
那時的中國,又在國際社會上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作爲愛好和平、負責任的東方大國,中國堅定的選擇了中立,未加入任何一方陣營。
本質上說,蘇美兩方的對峙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博弈。與蘇聯“同根而生”的中國,自然理應站在蘇聯一邊。
爲何中國並未與蘇聯“統一戰線”呢?其中原因,皆是因爲蘇聯的“嫉妒心”作祟。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蘇兩國也曾“親密無間”。那時的中國,還是一派百廢待興之態,而蘇聯已然是超級大國。
出於“大哥”心理,蘇聯毫不吝嗇爲中國提供了許多幫助,推動着中國的發展。可惜的是,好景不長。
(蘇聯戰鬥機)
眼看中國發展的越來越好,蘇聯有了危機意識。加之西方國家的挑唆,中蘇關係急劇惡化。蘇聯此前爲中國提供的援助,也相繼撤回。
蘇聯的“變臉”,讓中國明白“朋友”是無法永遠依靠的。爲此,中國開始謀求獨立自強之路,摸索着發展各行各業。
對於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而言,國防是不容忽視的絕對力量。其中,戰鬥機的研製始終是國內專家的一塊“心病”。
(蘇聯戰鬥機)
因爲中國底子太薄,關鍵技術領域遲遲無法得到突破。想要打破技術壁壘,就必須要借鑑其他國家的現有機型。
此前,中國一直學習的都是蘇聯模式。即便中蘇關係惡化,繼續向蘇聯學習也是最省時省力的辦法。
可惜的是,蘇聯因外交關係拒絕向中國出售戰鬥機。得不到一手資料的中方技術人員,不得不另闢蹊徑。
二、絕對隱秘的行動
既然無法從蘇聯手中購買最新機型的戰鬥機,是否能夠從其他國家採購呢?就在人們焦頭爛額之際,有人提出認爲埃及或許能夠成爲突破口。
雖然蘇聯對中國採取了技術封鎖的政策,但它對頗多國家並不設防。通過中轉國家獲得最新型號的飛機,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此前,埃及與蘇聯的關係也十分友好。蘇聯曾向埃及大量出售了米格23型號戰鬥機,並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援助。
(米格23)
遺憾的是,埃及與蘇聯的友好關係因利益問題遭到了破壞。在埃蘇外交關係趨於冷淡的背景之下,中方的提議大概率不會被埃及拒絕。
考慮至此,中國與埃及進行了積極的溝通,並得到埃及的肯定回覆。在獲得埃及同意後,中國立即派遣了相關技術專家前往埃及考察米格23。
值得一提的是,爲避免被蘇聯發現,中方的行動始終非常隱秘。技術專家們是臨時接受調遣任務,並立即登上了前往埃及的飛機。
(前往埃及執行任務的中方專家)
一路上,中方專家都並不清楚此行的目的地以及目地。等到走出飛機,他們才發現自己到了埃及的機場。
與外交人員碰面後,此行的目的才被道破。原來,他們來到埃及是爲了獲取米格23的機密數據。雖然有些驚訝,但專家們更多的是驚喜。
當時,國內最爲先進的戰鬥機是殲7戰鬥機。雖已是國內傾盡所有力量研發出來的,但仍與世界一流戰鬥機差距懸殊。
(米格23)
米格23雖不是蘇聯最爲先進的機型,但它極具借鑑意義。只有將其研究透徹,我國的技術人員進行新機型的研發纔會事半功倍。
爲此,我國技術專家不敢有絲毫的耽誤,立即全力投入到了對米格23的研究之中。儘管有埃及的支持,但中方此舉依然困難重重。
三、不負衆望的結果
最爲重要的阻力,就是來自蘇聯方面的監視。一旦被蘇聯的特工勘破行蹤,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
爲了隱匿行蹤,我方人員可謂煞費苦心。團隊所有成員都換下了常服,換上了埃及當地的特色服裝。
出行所用車輛也全部採用旅遊車輛,營造外出外出旅行的樣子。唯一引人注目的是,印有旅遊字樣的車輛每每都會在埃及機場停留相當長的時間。
(埃及街頭)
爲了避免被蘇聯發現,我國技術專家爭分奪秒,將本設定爲1周的研發時間縮短到了4天。不僅順利完成了研究任務,還得到了相關資料。
在對米格23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中方技術人員越發清醒的認識到,想要掌握該機型所有的秘密就必須將其運回國內。
在蘇聯方面的高壓之下,將米格23運回國內顯然是一個極其艱苦的任務。頭腦靈活的中方人員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將米格23全面拆解後以廢鐵名義用卡車運回。
(卡車)
出於麻痹蘇聯特工的原因,中方的技術人員還選擇了一條與米格23運輸路線完全不同的回國路線。
就在中方人員順利離開埃及之後,意外還是發生了。英國的特工得知了中方此次的行動,並將其宣之於衆。
一時之間,國際社會上關於中國能否運回米格23一事衆說紛紜。蘇聯方面在得知後,可謂氣急敗壞,立即採取了相應的攔截行動。
(米格23)
幸運的是,當時的米格23運輸工作已進入平穩期。即便蘇聯刻意阻攔,也是白費功夫。最終,米格23還是順利運回了中國。
在中國隨後的戰鬥機研發過程中,雖然對米格23技術的利用十分有限,但它的到來仍爲中國航空研究提供了不少的啓發,爲中國航空事業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
(米格23)
昔日,技術專家與行動成員的付出,我們始終銘記於心。沒有他們的付出,何來當下的成就?
今日,我國已經躋身國際航空領域的一流梯隊。國防力量與國家實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成長”。
我們從學習者已然轉變爲領跑者,掌握了行業頂端的技術奧秘。未來,中國航空事業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