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億穆斯林!印尼被荷蘭殖民300年,爲何卻成全球最大穆斯林國家
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羣島國家,兩國分別由1.75萬座和0.71萬座島嶼組成,作爲近鄰的兩國在宗教信仰上卻天差地別。
菲律賓是亞洲最大的基督教國家,基督教徒佔總人口的90%,印尼卻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2.4億穆斯林,佔該國總人口87%。
▲東南亞宗教地圖
令人驚奇的是,印尼和菲律賓在歷史上分別遭受荷蘭與西班牙的殖民統治,統治時間都超過300年。
西班牙的統治讓菲律賓成爲標準的基督教國家,荷蘭卻沒能把基督教推行到印尼羣島全境,反倒是伊斯蘭教在當地愈發壯大。
▲印尼穆斯林
荷蘭殖民統治的300年,基督教爲何沒能取代伊斯蘭教?與西班牙治下的菲律賓相比,荷蘭殖民者在推行基督教的過程中錯失了哪些機會?
▲印尼宗教
一、風從西來
如今的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86%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分佈在境內的大大小小的島嶼上。但在公元3-15世紀,印尼所在的馬來羣島是佛教-印度教佔據優勢的地區。
公元3世紀,佛教經海路從印度、中南半島傳入印尼。到7世紀,隨着航海技術的進步,印尼羣島成爲溝通中國華南、印度等地的貿易要衝,蘇門答臘的巨港一帶發展成東南亞一帶重要的貿易中心。
▲佛教東傳
8世紀,建立於巨港的三佛齊王朝憑藉貿易利潤迅速崛起,統治了蘇門答臘、加裡曼丹、爪哇等印尼羣島主要區域,是印尼歷史上少有的強盛期。
信奉佛教的三佛齊(室利佛逝)支配南洋的同時,西亞的阿拉伯半島上出現了伊斯蘭教信仰。穆斯林建立的阿拉伯帝國在西亞北非快速擴張,伊斯蘭教成爲當地的主流宗教。
▲10世紀的東南亞
阿拉伯帝國將西亞北非整合成一個統一市場,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阿拉伯商人揚帆出海,其商業觸角向東進入南亞沿海及南洋羣島。
8世紀後,阿拉伯商人將伊斯蘭教信仰帶到馬來羣島。當地的封建領主通過與穆斯林交易,很快就在商貿活動中賺的盆滿鉢滿。伊斯蘭教先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島紮根。
在阿拉伯商人、地區伊斯蘭政權的共同傳播下,經過漫長的擴散,伊斯蘭教在14世紀末傳入今菲律賓南部。
▲伊斯蘭教的傳播
爲獲取更多來自伊斯蘭世界的商業利益,印尼一些地方政權選擇皈依伊斯蘭教,地方領主和商業巨擘也將皈依伊斯蘭教當作對抗尊崇佛教或原始宗教君主的重要選項。
穆斯林的傳教熱情遠高於佛教徒,外加與穆斯林合作帶來的現實經濟利益,印尼地區的伊斯蘭化程度不斷加深,佛教的三佛齊、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相繼衰落。
到16世紀後發展成印尼地區的主流宗教,佛教、印度教政權的控制範圍被不斷壓縮,巴鄰旁、淡目、亞齊等伊斯蘭政權崛起,佛教在當地失去優勢地位。
▲14世紀後的東南亞
二、變革時代
伊斯蘭教在南洋羣島取代佛教的同時,歐洲的基督教世界過的也不消停。
在西歐,天主教廷代表的教權不斷與封建君主的王權交鋒,教權在德意志、意大利這類分裂區域佔據優勢。教廷的殘酷剝削致使德意志地區在16世紀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民衆建立加爾文、路德等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教派,改革風潮隨之席捲西歐大部。
▲宗教改革
幾乎與宗教改革同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藉助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浪潮,在美洲、非洲等地瘋狂開拓殖民地。
西葡兩國是基督徒在8-15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中,通過不斷奪取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穆斯林政權領土而建立的。
▲收復失地運動
天主教信仰是支撐兩國對抗穆斯林的精神砥柱,因而西葡是天主教的堅定擁護者,敵視伊斯蘭政權。
美洲的原住民在歐洲殖民者的火槍、鐵器面前毫無抵抗能力,西葡法是強大的封建集權國家,當地民衆無法產生強大的社會改革力量,因而天主教依然在這些國家佔據主導。
▲殖民美洲
西葡法等國殖民海外除了爲獲取土地、礦產等資源,傳播天主教也是推動他們去“地理大發現”的重要誘因。
天主教國家建立耶穌會等組織,向海外殖民地派出大量傳教士。傳教士以母國軍事政治優勢爲後盾,在美洲等地積極傳教,被奴役的印第安人的“天主教化”速度不斷加快。
▲西班牙在墨西哥建立的天主教堂
16世紀中葉,南洋羣島的伊斯蘭化區域已超過70%,與此同時西班牙人將勢力拓展到東南亞的菲律賓。
菲律賓是西班牙聯通亞洲-美洲市場的重要一環,西班牙以呂宋島爲核心自北向南開展殖民擴張。
當時的菲律賓發展滯後,當地大量部落式政權先後被西班牙征服。此時伊斯蘭教已傳入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西班牙人在當地大規模建立教堂及教會組織,威逼利誘當地人皈依天主教,不服從者遭到屠殺和驅逐。
▲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
1580年,菲中北部的天主教徒超過40萬,佔當地人口的60%以上。菲南部的伊斯蘭政權在西班牙的打擊下不斷衰落,伊斯蘭教向菲律賓中北部傳播的進程被打斷。
西葡等國在海外擴張並傳播天主教之時,歐洲的宗教矛盾愈發激烈。緊鄰德意志的尼德蘭(意爲“低地”)地區受到宗教改革風潮波及,這裡是西班牙王室哈布斯堡家族憑藉聯姻關係於15世紀末從勃艮第公國手中繼承的。
▲尼德蘭
16世紀,尼德蘭人口超過300萬,是當時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大量無地農民進入新興的手工工廠,資本主義萌芽在尼德蘭悄然發芽,新興的資產階級在尼德蘭不斷壯大。
尼德蘭面積佔西班牙歐洲領地不到10%,每年卻提供着西班牙40%的國家收入。西班牙的中央集權限制了尼德蘭的自治權,高額賦稅嚴重傷害當地經濟,尼德蘭民衆以皈依新教的方式反抗西班牙的統治。
▲荷蘭人皈依新教
西班牙通過宗教裁判所大肆逮捕新教徒,並以宗教異端的名義將他們處以極刑,殘酷的壓迫最終在1568年引爆了尼德蘭獨立運動。
尼德蘭北方民衆信奉新教的人數偏多,北方七省組成“七省聯邦”對抗西班牙。英法等國爲削弱西班牙而支援七省聯邦。
七省聯邦在1648年獲得獨立,七省中最大的荷蘭成爲這個國家的代稱,新教成爲荷蘭的主要信仰。
▲荷蘭獨立
“八十年戰爭”進行的過程中,西班牙一刻也沒有停止其海外殖民和傳教的步伐,除了不斷“天主教化”的美洲殖民地。隨着西班牙對菲律賓控制力的加強,當地人皈依天主教的數量越來越多,天主教在菲律賓中北部形成氣候。
擺脫西班牙控制後,荷蘭走上高速發展期。與西班牙、法國等強大的封建國家不同,國土狹小的荷蘭沒有足夠強大的王權和發達的農業社會體系。反倒是鄰近海洋的地理位置使其對外貿易發達,商業組織的力量在荷蘭影響力巨大。
▲荷蘭商人
獨立後荷蘭的資產積極力量進一步壯大,全境100餘座大小城市涌現出更多的工場,造船、金融、商貿等行業加速發展,荷蘭憑藉數量冠絕歐洲的商船隊掌握了歐洲對外貿易的主導權。源源不斷的財富流向荷蘭,助推其成爲當時歐陸極具影響力的國家。
成爲“海上馬車伕”的荷蘭想像西葡等國那樣獲取海外殖民地,但商業氛圍濃厚的荷蘭不會像封建專制國家那樣派遣殖民隊進行海外征服。
▲荷蘭龐大的貿易船隊
1602年,荷蘭14家以亞洲貿易爲主的公司合併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是全球第一家跨國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荷蘭政府以授權的形式入股,公司獲得在好望角以東、麥哲倫海峽以西的貿易獨佔權,並擁有在這一地區招募軍隊,建築炮臺、發行紙幣、任命官吏、代表荷蘭政府對外締結條約等權限。東印度公司攫取國家權力,充當了荷蘭資產階級原始資本積累的工具。
▲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葡萄牙等國爭奪印度、馬來半島沿海商業據點,於1619年在爪哇島西北部建立巴達維亞城(今印尼首都雅加達)。
荷蘭人抵達東南亞時,當地存在着滿者伯夷、馬都拉、馬六甲等伊斯蘭地方政權。這些伊斯蘭國家在地區內擁有較大的政治、商貿話語權。
▲荷蘭人到來時的東南亞
荷蘭人通過外交、戰爭蠶食周邊國家領土或攫取貿易權。以巴達維亞爲核心的荷蘭殖民地稱爲荷屬東印度,隨着其範圍不斷擴大,荷屬東印度最終奠定了如今印度尼西亞的版圖。
1621年,荷蘭成立西印度公司開啓對美洲的殖民,獲得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爲核心的新荷蘭殖民地。
▲荷蘭全球殖民
羅馬教廷賦予西葡法等國“保教權”,通過授予天主教國家“合法殖民”的權利來擴張教會力量。
與西葡等國封建王權主導殖民開拓不同,荷蘭作爲新教國家,不需要羅馬教廷賦予“保教權”,也無需獲得教廷對其殖民事業的承認。荷蘭東印度公司進行海外擴張是一種全新的殖民方式,即商業主導。
西歐封建君主希望通過殖民開拓獲得土地、奴隸等,只要適合定居、開展工農業生產的土地就能成爲征服對象。
荷蘭需要的則是商業利益,東印度公司的目標是東南亞這類香料產地、馬六甲這類貿易港口,至於土地是否肥沃並不是荷蘭人首要考慮的。
▲巴達維亞
信仰新教的荷蘭人沒有天主教國家那般熱切的去傳教。畢竟被“天主教的西班牙”傷害過的荷蘭人很難對宗教提起過高的熱情。
西班牙殖民菲律賓的過程中不斷向當地移民,形成數量龐大的西班牙-菲律賓混血族羣,這些人口是西班牙在菲律賓推行天主教的重要基礎。
▲西班牙裔菲律賓人
荷蘭有限的人口難以像西、法等國那樣組織起足夠規模的移民、傳教士隊伍。與傳教相比,荷蘭人更關注能從印地等殖民地獲得多少商業財富。
當然,如果說宗教在荷蘭海外殖民過程中毫無存在感也是並不準確。1640年,在建城20餘年後巴達維亞出現了教堂,但此時西班牙已讓天主教在菲律賓北部具備了相當的教徒規模,相比之下荷蘭人的傳教成果略勝於無。
▲西班牙人在17世紀繪製的菲律賓地圖
三、國王與商人
17世紀下半葉,荷蘭在英法等國的接連打擊下失去了對海洋貿易的壟斷。美洲的新荷蘭殖民地落入英格蘭之手,荷蘭東印度公司也被迫將發展重心收縮到印尼。
18世紀上半葉,荷蘭擊敗了爪哇島上的馬塔蘭、萬丹等伊斯蘭教政權,吞併了今爪哇島中北部、馬魯古羣島等地。荷蘭的殖民注重掠奪財富,而輕視對殖民區域的同化。
▲荷蘭在爪哇島擴張
如當時爪哇島及周邊區域基本實現了伊斯蘭化,荷蘭人沒有選擇像英法那樣鼓勵本國移民進入殖民地,反倒是在各個基層行政區域內任命“布帕蒂”,他們大多是在地方極具影響的穆斯林王公貴族。
荷蘭人允許布帕蒂們保留較大自治權,但要求他們配合自己壟斷東南亞的香料生產等高收入行業。這樣即節省了荷蘭人在當地建立行政機構的支出,還能通過合作減少當地貴族,保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利潤率常年維持在80%以上(峰值達500%)。
▲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
荷屬東印度境內的伊斯蘭教憑藉與荷蘭人的合作有所擴張,荷蘭人信仰的基督新教反而失去了在此紮根的土壤。
除了宗教信仰,語言也是宗主國向殖民地輸出的重要文化影響。例如西葡英法等國語言在其海外殖民地傳播甚廣,殖民地的母國語言使用者人數甚至超過了母國本身,西班牙語成爲全球僅次於漢英的第三大語言。
▲美洲語言地圖
但荷蘭人的語言推廣和他們的宗教推廣一樣“綿軟無力”。荷蘭東印度公司不想拿出過多的資金在印尼開展荷蘭語教育。印尼也缺乏足夠的荷蘭移民,沒有普及荷語教育的“藥引子”。
荷蘭政府也認爲同當地的馬來語、爪哇語混合後,荷蘭語會變成一種不倫不類的語言,進而損害荷蘭語的“高貴與純潔”,因而除了少量殖民地精英,多數荷屬東印度民衆並不懂荷蘭語。
▲始終是人口少數的印尼基督徒
173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將《聖經》翻譯成馬來羣島通行較廣的馬來語,並在荷屬東印度傳播。這種傳播更像是散播自願皈依的宣傳單,在伊斯蘭教深深紮根馬來羣島的情況下,荷蘭這種可有可無的傳教活動並未取得實際效果。
在18世紀上半葉的荷屬東印度,伊斯蘭教是絕對的主流。唯有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獲取的馬魯古羣島實現了“基督教化”,而這不過是荷蘭人爲遏制歐洲天主教國家勢力借宗教向荷屬東印度擴張的無奈之舉。
▲馬魯古羣島盛產香料
反觀當時的西屬菲律賓,在西班牙政府的主導下,殖民地建成了大批教堂、教會學校等。1560-1760年,奧古斯丁會、方濟各會、耶穌會等大型天主教團向菲律賓派遣了超過8000名傳教士。
西班牙在菲律賓建立了超過200個傳教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主教區-教區架構,截至1650年,菲律賓80%的人口皈依了天主教,餘下人口多爲菲南部的穆斯林。西班牙通過蠶食不斷壓縮穆斯林的生存區域。
▲菲律賓宗教地圖
中央集權制的西班牙在與菲律賓推行的傳教政策,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樣一個商業組織無法複製的,“利益至上”的東印度公司也不像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那樣,將“把土人變成上帝子民”看作主業,荷屬東印度的傳教力量建設始終薄弱。
18世紀下半葉,失去海洋貿易壟斷權的荷蘭愈發衰弱,東印度公司不斷虧損,已無力維持其海外殖民系統的運轉。
▲19世紀初的東南亞
與此同時,法國大革命波及荷蘭。1796年,荷蘭被法國佔領,荷蘭國王流亡海外並將殖民地託管給英國,戰亂造成荷蘭對印尼的宗教影響進一步減弱。
1816年拿破崙帝國覆滅,英國將荷屬東印度交還荷蘭。荷蘭政府對當地實行直接控制後設立了“荷屬東印度新教會事務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荷王任命,前往印尼的傳教士由委員會介紹。
▲拿破崙帝國
此時荷蘭人更關注的是如何解決稅收不足及債務增加的問題,荷蘭實行關稅制以保證荷蘭的貿易壟斷地位,對內重新施行實物賦稅和強迫供應制。強迫爪哇農民拿出1/5的土地種植政府規定的植物,無土地者及不適於種植經濟作物地區的農民必須爲殖民者服徭役。
1830至1870年,荷蘭憑藉種植制度獲得的殖民收入高達8.32億荷蘭盾,從根本上改善了本國的財政狀況。
▲荷蘭派往印尼的傳教士,但人數較少
荷蘭人對土著王公經濟利益的剝奪及對王宮內政的干涉引起了封建主的強烈不滿。日惹王子蒂博尼哥羅、蘇門答臘的巴特里相繼發動起義。
荷蘭人鎮壓了起義,但這些穆斯林發動的起義讓伊斯蘭教逐漸成爲反抗荷蘭的一面旗幟,而荷蘭人信仰的基督教成爲殖民剝削的代名詞,荷蘭人傳教的難度進一步增大。
▲穆斯林抵抗荷蘭殖民入侵
四、上帝餘聲
19世紀中葉後,荷蘭人爲獲得更多殖民利益,在南洋羣島開啓新一輪擴張。至20世紀初,荷蘭基本控制了今印尼全境,包括蘇門答臘、加裡曼丹、蘇拉威西的大片伊斯蘭教區域被納入荷屬東印度。
▲荷蘭的擴張
荷蘭還向東佔領了伊裡安島的西部,建立了荷屬新幾內亞殖民地。當地生活着信仰原始宗教的美拉尼西亞人。
當地極其落後,且人口不足30萬,不足爪哇島的百分之一。荷蘭人帶來的基督新教在教育普及的情況下反而紮根,使這裡成爲基督教區域。
▲印尼宗教地圖
進入20世紀,廢棄種植制度並在當地推行“道義政策”(又稱“倫理政策”)。該政策表面上要加大對印尼的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建設,實際上是想通過緩解當地人的不滿情緒,維繫荷蘭的殖民統治。
但道義政策的實施確實培養起了一批印尼本土精英,這些接受過近代教育的年輕人接觸並傳播了民族主義,反而推動了印尼人的獨立運動。道義政策爲籠絡穆斯林,放寬對印尼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聖的限制,進一步壯大了印尼穆斯林政治力量。
▲印尼被譽爲荷蘭的寶石項鍊
20世紀初,印尼社會形成了世俗、伊斯蘭兩股勢力領導的獨立運動,前者以建國五基(潘查希拉)爲口號,後者則向把印尼建成獨立的伊斯蘭政教合一國家。
荷蘭是印尼宗主國,但因國力弱小,印尼在經濟上已成爲英國等列強的“經濟屬地”,荷蘭殖民政府在彈壓印尼獨立運動的行動上力不從心。
▲列強瓜分東南亞
二戰爆發後,日軍入侵印尼並驅逐了荷蘭殖民勢力。1945年日本投降後,荷蘭意圖重返印尼,但曾接受日本扶持的印尼獨立派已然強大,軍事上遭受挫折的荷蘭被迫在1949年承認印尼獨立。
▲日軍入侵印尼
印尼有10%的人口是基督徒,信奉基督教的馬魯古地區本想獨立建國。卻被印尼出兵征服。荷屬新幾內亞也在1960年被印尼佔領,印尼版圖就此確定。
獨立後的印尼選擇建立世俗國家,但穆斯林佔據絕對多數的社會讓馬魯古、西新幾內亞的基督教人口遭到歧視,亞齊等虔誠的穆斯林也對世俗化國家不滿,上述地區都產生了獨立運動。
▲荷蘭承認印尼獨立
獨立後的印尼,占人口86%的穆斯林仍存在歧視基督教徒的情況,馬魯古等地甚至爆發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嚴重暴力衝突。
在印尼政府幹預下,教派衝突直到21世紀初才偃旗息鼓,這也是荷蘭300年殖民統治帶來的餘波。
▲荷屬東印度總督府(今雅加達歷史博物館)
縱觀荷蘭對印尼長達350年的殖民統治,由於荷蘭商業立國的傳統,荷蘭人的殖民活動始終把經濟利益擺在首位,傳教始終不被荷蘭人重視。
外加荷蘭人在宗教改革中皈依新教,新教的宗教觀念本來就比天主教淡薄,進一步挫傷了荷蘭在印尼的傳教效果。
▲數量有限的印尼本土基督教傳教士
荷蘭利用印尼本土穆斯林貴族維繫統治,而非推動本國移民進入印尼,也讓當地社會始終無法形成較大的基督教人口。
對抗伊斯蘭政權中形成的西班牙,在國家基因中天然帶有對天主教的忠誠和對伊斯蘭的敵視。在西班牙殖民過程中,菲律賓的伊斯蘭政權不斷遭受打壓,大批西班牙移民進入菲律賓。
▲西班牙裔菲律賓人族羣龐大,荷蘭卻沒有在印尼的移民混血族羣
荷蘭在印尼的殖民收入回報率是其他殖民國家較難企及的,但荷蘭也爲此付出了“代價”。
當基督教信仰、英法西葡等國語言作爲殖民者永遠的“歷史紀念”,紮根在亞非美等大洲的前殖民地國家時,荷蘭人卻因爲輕視文化傳播,沒能在印尼留下宗教及語言的訊息,最終荷蘭的印記在歷史的滾滾向前車輪中,徹底消失在一片煙塵之中。
▲印尼遍佈宏偉的清真寺,卻難覓基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