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北京城市總規實施體檢報告發布

據北京日報客戶端消息,12月23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施體檢報告公衆讀本(2023年度)》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發佈。報告圍繞首都功能、城市規模、空間佈局、生態底線、城市治理、安全韌性、區域協同七個重點領域,總結首都規劃建設和發展的年度特點。

市級機關第二批集中搬遷完成

北京中央政務功能佈局進一步優化。北京市級機關第二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完成,騰退空間承接利用工作穩步開展。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北京歷史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北京中軸線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增至8處。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式對公衆開放。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建築竣工。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北京文化論壇“四平臺”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等大型國際活動圓滿舉辦,重大活動的國際化水平和影響力穩步提升。

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3年,中關村科技園研發人員首次突破百萬人,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以上,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重在16%以上。全年疏解提質一般製造業企業112家。規範拆除各類護欄900公里。

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下降

報告顯示,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5.8萬人,較上年末增加1.5萬人。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下降。建設用地供應約六成投放在城市副中心和平原多點地區。

城市更新路徑不斷完善,城市更新項目有序實施。本市推動《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落地實施,梳理形成50項政策改革創新任務。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42個試點項目已完工31個。市屬老舊小區改造新開工355個、完工183個。老樓加裝電梯新開工1099部、完工822部,完工量創歷史新高。

東六環入地改造隧道雙線貫通

城市空間結構不斷優化。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區實施核心區控規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中心城區堅持減量提質和重大項目建設一體推進;城市副中心承載力和吸引力穩步增強,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隧道實現雙線貫通。兩軸地區加強規劃實施統籌,《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正式公佈實施。

綠化隔離地區持續推動減量增綠,推進城中村改造工作。《北京市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減量提質規劃(2021年—2035年)》印發實施。

本市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振興”工程,推進第一批19個示範村、52個提升村和12個示範片區創建工作。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4.9%

北京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9%。全市已建成各類公園1065個,成爲“千園之城”。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城市公園環公園達到109個,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40餘個公園相繼開放。密雲水庫蓄水量達35.8億立方米以上,時隔三年再創歷史新高。

全市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大。謀劃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入選“十四五”第三批中國山水工程。實施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態補水5.3億立方米,永定河順利完成全年全線有水的目標任務。

北京持續推進清潔能源改造工作,年度完成103個村、3萬戶農村居民“煤改電”工程。

全年共享單車騎行量超10億人次

2023年,本市推進公交地鐵融合發展,公交站到地鐵出入口換乘距離小於50米站點由上年的84%提高至86%。實施城市慢行系統品質提升行動,完成251公里非機動車道整治。提升步行和騎行便利度,全年共享單車騎行量超過10億人次。

通學公交運行線路增至273條,服務學校達106所。新開通勤、通醫、通遊等多樣化公交和定製公交414條,累計達1036條。北京站開展站前及周邊地區一體化提升,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加強高架落客平臺交通組織及管理。

全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8.2萬套(間),連續兩年共籌集青年公寓5000餘套(間),優先面向近三年畢業的大學生開展專項配租。

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爲32微克/立方米,連續三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本市推動北京商務中心區、麗澤、王府井等國際消費體驗區及亞奧、五棵松等城市消費中心開展持續治理,提升整體街區風貌,激發新的城市活力。通過公共空間功能分區、改善交通市政配套服務、規範城市傢俱設置、提升整體風貌品質,打造一批“有裡有面”的背街小巷。

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新建、改擴建學校35所,新增優質學位3.8萬個。出臺托育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率先發布嬰幼兒托育機構服務規範地方標準,累計創建150家示範性托育機構。32個社區(村)被評爲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建成養老助餐點2022家,覆蓋5350個城市社區、313萬餘人。

完成門頭溝房山災後重建規劃

本市高效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妥善安置34.4萬名受災羣衆,759所受災學校全部如期開學,1萬餘套受損農民住房完成修繕,167條受損道路完成修復。按照“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完成門頭溝、房山災後重建規劃。

城市韌性水平得到持續增強。印發全國首個韌性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北京市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將韌性城市理念進一步嵌入首都規劃之中。印發《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規劃(2022年—2035年)》,規範應急避難場所管理和運行。

平谷區創新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改造“平急兩用”酒店14家、新型鄉村社區26個。結合災後恢復重建,建設房山區十渡應急保障中心、霞雲嶺鄉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門頭溝區水峪嘴村等安全應急小屋“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確保電不斷、水不停、訊通暢。

運河商務區累計註冊企業2萬餘家

京津冀三省市首次召開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共同組建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和18個專題工作組。三省市共同推進《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2023年—2035年)》編制工作。

非首都功能疏解堅定有序,“新兩翼”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全面落實國家支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政策措施,以“交鑰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的“三校一院”開學開診。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提速,運河商務區累計註冊企業2萬餘家。

重點領域協同發展成效顯著,協同水平持續提升。京張高鐵、京唐城際、津興城際等開通運營,鐵路營業里程超1.1萬公里,高鐵實現對京津冀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通勤定製快巴覆蓋北三縣、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重點區域。2023年京津冀三省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全部邁入“30+”,較2014年下降57%以上。永定河山峽段、北運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順利完工。三省市聯合繪製完成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累計成立15個跨區域特色職教集團(聯盟),組建22個京津冀高校發展聯盟。三省市全面取消異地就醫備案。

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加快推進,重點地區協同聯動進展突出。京津雙城全面拓展合作廣度深度。開通天津港至北京大紅門及平谷等海鐵聯運班列。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發展步伐加快。廠通路全線通車,軌道交通平谷線加快建設。截至2023年底,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累計註冊企業達9932家,引進重點產業項目152個。

查看報告全文

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