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企業出海走向成熟
今年企業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出海。
中國汽車出海,正在開足馬力。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出口534.5萬輛,同比增長21.2%。其中,乘用車出口452萬輛,同比增長21.5%;商用車出口82.6萬輛,同比增長19.3%。
其實不止汽車。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中國企業一直在充實自己的全球化能力。在新的歷史階段,把握住微笑曲線的兩端,核心技術留在國內,將組裝、生產等勞動密集型環節轉移至國外,這將是中國製造業出海的新邏輯。
正在崛起的越南,已然成爲中國企業出海的最佳"練兵場"。越南54%的機械設備及零件、52%的紡織皮革原料、40%的手機零部件都來自中國。
越南勞動力成本僅約珠三角的一半,且享受稅收、外貿和電價優惠,服裝、傢俱、小家電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正逐步外遷至越南。吸塵器龍頭富佳股份就計劃到2023年,將越南的產能從120萬臺提升至150萬臺。
另外,越南與中國一衣帶水,供應鏈近,可快速響應。目前的越南無法代替中國,但可以承接中低端的裝配和生產能力,比如TCL在越南、印度的佈局,基本上都是裝配,而核心技術還在國內。
海天精工的注塑機在越南已佔據超40%的市場份額。表面上這款產品是"越南製造",但是核心部件依然在中國生產。
目前的越南,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大量跨國企業將組裝、生產等微笑曲線底部的產業鏈遷移至中國。
當下,這樣的產業遷徙正在發生在中越之間。
南下印度投資,是一場勇敢者的冒險遊戲。
從增速看,印度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國家,這個南亞大國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但另一方面,由於大國博弈的考量,當前印度對中國企業的態度趨於謹慎。
2013年-2019年,掀起了一股印度"淘金熱",小米、vivo、OPPO、傳音控股等手機企業最爲典型。2020年開始,頻繁的"逃稅"、"洗錢"審查,令許多中國企業不勝其擾。
比如,印度政府就以"逃稅"爲由,對小米處以5.5億元人民幣的罰款,並且將小米在印的資產凍結,以保證追繳罰金。同樣的"伎倆",也用在了OPPO身上,認爲OPPO逃稅38億元,其資產也遭到凍結。
vivo則是受到了所謂的"洗錢"審查,資產同樣被凍結,但隨後因爲vivo的起訴而解凍,不過,卻需要交納8億元的保證金。
從曾經的淘金熱土,到如今的態度冷淡。面對瞬息萬變的海外經商環境,中國企業開始轉變策略。
首先,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思路開始從重資產轉向輕資產,從投資設廠到技術輸出。
比如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印度尚處於技術換市場的階段。中國光伏企業在印投資設廠後,印度工廠已經能實現支架等配套設施的國產化,但核心技術還是"稀缺品",對於核心技術領域的合作,印度普遍會開出較好的條件。
其次,已經紮根印度的企業,展現出了韌性、快速應對和經營智慧。
僅在諾伊達地區就匯聚了瀛通通訊、合力泰、長盈精密、裕同科技、欣旺達、聞泰、華勤、卓翼科技、光弘科技等企業。這些企業已經深度融入當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鋰電池、攝像頭模組、線材、指紋模組、顯示屏模組、組裝代工等等。
小米每季度在印銷售的近一千萬手機基本都在當地組裝生產。可以說,印度智能手機產業鏈是在中國企業的培育下成長起來的。
剛剛踏入印度或還未進入印度市場的企業,及時止損,撤離印度,或選擇其他國家,分散風險,也未嘗不可。此前,榮耀、華爲就表示放棄印度市場,並擇機進入印尼或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當下的印度,絕非出海的最佳選擇,更像是一場艱難的試煉。但國際形勢本就波詭雲譎,註定不會一帆風順,遭遇挫折,轉換思路,中國企業出海的能力和應對策略才能逐步提升。
有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工業產出接近全球30%,但中國的市場在全球只佔18%,這意味着中國要把12%的工業產出轉移至全球市場進行消化。
從全球產業鏈分工整合的歷程來看,歐美國家把製造業轉移至中國,部分再從中國向東南亞、印度轉移,遵循的是一種階梯式轉移的策略。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企業也應該高瞻遠矚。中國製造業出海的角色,正從輸出產品到輸出工業能力,從單純賣產品到技術合作,從"搶奪飯碗"到融入區域產業鏈的轉變。
比如,TCL、海天精工、萊克電氣、美的等企業的核心配件和技術都在中國,越南只是配裝。當然,這樣的產業選擇符合兩國當下的經濟實力,亦是合作共贏的表現。
正如TCL董事長李東生所說,"全球化產業佈局也可以帶動本土出口,不要把走出去與出口割裂起來。產業全球化,把產業端輸出去的同時,可以帶動國內核心器件、材料、裝備的出口,把蛋糕做大了,我們國家的出口自然也能夠拉動。"
總的來說,中國企業已不再是單純的製造工廠,而是"世界資源整合者"。
面對樹起的貿易壁壘,中國企業調轉戰略方向,在廣闊的海外市場因地制宜,多元化佈局,規避風險,在競閤中重塑全球產業鏈。越南和印度是中國企業國家化的兩個典型縮影。
全球經濟形勢風雲變幻,一國一域,一時一地都千差萬別。中國企業能夠快速應對,主動調整,既有韌性又有智慧,這是中國企業競爭力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