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徐州、溫州等準萬億城市晉級壓力大,2025年萬億GDP城市或迎來大擴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柳寧馨,吳文汐,實習生楊毓 杭州、武漢報道
2024年,萬億GDP城市或斷檔,徐州、溫州、唐山、大連、瀋陽等五座準萬億之城晉級仍有較大壓力。
上一次萬億之城擴圍是在2023年,煙臺、常州攜手衝線,讓萬億俱樂部城市增加到26座。2024年前三季度,這兩座城市GDP同比增速均爲5.8%,增勢穩健。站在萬億新起點上,支柱產業蓬勃發展、新舊動能平滑過渡成爲這兩座城市穩開局的關鍵因素。
縱觀其他萬億之城在2024年的表現,11座城市前三季度GDP已超萬億元。上海2024年GDP有望邁上5萬億元新臺階,這意味着我國將迎來首個5萬億城市。北京、深圳暫時穩居第二、第三位。共同晉級3萬億城市後,2024年重慶與廣州的“第四城”之爭仍有懸念。
2023年GDP在1.5萬億元以上、3萬億元以下的蘇州、成都、杭州、武漢等腰部城市在2024年前三季度排名較爲穩固。其中,南京、天津、寧波有望在近兩年繼續向2萬億之城發起衝刺。
2023年GDP在1.5萬億元以下的萬億之城尾部城市,在2024年經歷了明顯的排位變動,例如合肥迅猛進位,在2024年前三季度超過濟南、福州,南通則在上半年明顯超越濟南後,又在前三季度被濟南趕超。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2024年萬億GDP城市呈現出頭部城市規模晉升、腰部城市穩健增長、尾部城市活躍趕超的格局,雖然2024年或斷檔,但2025年有望成爲萬億之城大擴圍之年。從“強省會”到地級市的突圍,我國城市經濟正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生態,不同能級的城市均在實現經濟體量的整體躍升,一批謀求進階發展的地級市將成爲我國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
上海有望成首個5萬億城市
頭部萬億GDP城市繼續擴張規模,上海、北京同爲4萬億量級的城市,上海有望在2024年成爲全國首個5萬億城市,北京則在2024年前三季度穩住5%以上的增速。
2024年前三季度,26個萬億GDP城市中,領頭羊上海和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在3萬億以上,分別爲34389.18億元、33462億元;深圳、重慶、廣州GDP在兩萬億以上水平,分別爲25934.28億元、23244.31億元、22149.95億元。此外,還有11座城市前三季度GDP已超萬億元。
近日,上海發佈的新年賀詞中透露,2024年全年,上海生產總值有望邁上5萬億元新臺階,金融市場交易規模達到3500億元,口岸貿易總額保持全球城市首位。結合上海2023年已超4.7萬億元的GDP水平和2024年前三季度4.7%的經濟增速來看,登上5萬億臺階已無太大懸念,我國將迎來首個5萬億城市。
北京產業結構依賴於高端服務業,上海則以先進製造業、以金融爲代表的現代服務業以及對外貿易三條主線並重,除金融市場和口岸貿易取得亮眼成績外,上海還坐擁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羣,築牢了經濟發展底座。不過,2024年前11月數據顯示,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1%,主要緣於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的失速,如何提振消費市場是上海下一步需要發力的方向。
萬億之城中,GDP在1.5萬億元以上、3萬億元以下的腰部城市2024年格局相對穩固,相較之下,“萬億俱樂部”位次靠後的城市之間排名出現波動。
合肥在2024年前三季度進位明顯,GDP爲9697.1億元,超越了佛山、福州和濟南,居第17位。從2024年前11月數據來看,合肥的增長動力主要來源於工業。數據顯示,合肥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4%,位居萬億GDP城市首位。六大主導產業合計增長18.2%,佔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73.3%。其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增加值增長37%,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增長28.7%。
近年來,合肥將新能源汽車作爲發展的首位產業,以“整車爲王”的思路,釋放整車規模效應引領產業集羣。截至2024年10月21日,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同比增長74%。值得一提的是,汽車出口勢頭強勁也是帶動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速的主要原因,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出口汽車68.11萬輛,增長29.5%,出口量居全國第一,而合肥是其中的主力軍。
從增速來看,泉州、南通、福州前三季度GDP增速位居前列,分別爲6.6%、6.3%、6.1%;26個萬億GDP城市中,有17座城市跑贏全國4.8%的平均增速。
泉州經濟增速突圍,得益於主要經濟指標的並駕齊驅。從2024年1-11月數據來看,泉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分別增長8.0%、7.6%、5.3%。
作爲製造業重鎮,長期以來,泉州的製造業優勢主要體現在服飾、體育用品、體育裝備、食品等傳統領域。2024年,泉州獲批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泉州工業投資增速19.1%,其中,技改投資增速29.7%,位居福建全省首位。可以看出,泉州正在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努力改變工業大而不強、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等不足,從新舊動能轉換髮力,構建更爲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同時,作爲“晉江經驗”發源地的泉州,是一座民營經濟大市。近幾年,爲提振民間投資和民營企業信心,泉州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和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一系列行動。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泉州規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0.8%,限額以上民營批零住餐銷售額增長19.3%,民間投資增長9.9%,多項指標均居福建全省前列。
南通2024年前三季度GDP爲9414.4億元,同比增速6.3%,在萬億GDP城市中僅次於泉州。2024年1-11月數據中,工業對南通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南通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近年來,南通形成了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羣,合計產值已達萬億。主導產業的提速發展也帶動了南通優勢產品出口貿易增長,2024年前11月,南通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0.4%。
2024年12月6日,在南通市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南通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南通將持續放大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優勢,深耕沿海、策應上海、開拓藍海,着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南通下一步發力的重點方向是充分挖掘沿海優勢資源,發展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等海洋相關產業;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共享長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的產業和資源外溢。
站上萬億新起點,煙臺、常州的新挑戰
2023年,廣州、重慶新晉3萬億之城,杭州、武漢則邁進2萬億之城。最惹人注目的變化是,煙臺、常州正式入圍萬億俱樂部。
兩座新晉萬億GDP城市煙臺、常州,登上萬億新起點的首年表現如何?
2024年前三季度,煙臺和常州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05.04億元、7557.87億元,同比增速均爲5.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兩座城市均以工業爲重,在衝刺萬億GDP城市過程中,新舊動能轉換是煙臺和常州能夠成功晉級的重要原因。
就煙臺而言,早在2018年,煙臺就與濟南、青島一道被列爲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核”城市,以往產業結構偏重的煙臺,近年來提出要加快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範城市,在傳統化工產業的基礎之上,轉型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羣。再看常州,早在上世紀,常州就已經是全國三大乘用車製造基地之一,如今憑藉傳統汽車工業基礎進階發展新能源產業,並逐步形成集鏈成羣的態勢。
如今,煙臺已經渡過產業轉型“陣痛期”,而常州新能源產業也正由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優過渡。2024年前三季度,煙臺、常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爲8.7%、6.8%,在萬億新起點的首年起勢良好。
下一階段,常州將繼續發力邁向兩個萬億目標,即“到2025年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而煙臺提出,全力打造黃渤海南岸萬億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支柱產業的持續發力,仍是支撐兩地經濟增長的關鍵。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認爲,煙臺和常州兩座站在萬億新起點的城市均表現出明顯衝勁,但兩地也仍存在不可忽視的發展短板,例如,常州常住人口規模僅537.5萬人,人口基數偏低或帶來勞動力不足、缺乏人才供給、城市消費力降低等隱患;煙臺科技創新能力相對偏弱,或會帶來產業新動能不足的風險。
結合兩地目標,煙臺和常州也將在新起點上面臨更多的挑戰,煙臺提出要成爲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這意味着除推動自身發展外,煙臺還需釋放對於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力;常州身處強市雲集的長三角地區,如何找準自身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的定位,也是需要思考的方向。
2025年萬億GDP城市或迎來大擴圍
2023年,GDP處在8000億元-10000億元的有6座城市,也是準萬億之城,分別爲唐山、徐州、大連、溫州、瀋陽和廈門,GDP分別爲9133.3億元、8900.44億元、8752.9億元、8730.6億元、8122.1億元、8066.49億元。
2024年前三季度,這6座城市的排位發生了變化,衝刺萬億之城的頭號種子唐山,已被徐州、溫州反超,廈門則是6城中前三季度GDP增速唯一低於5%的城市。
從經濟規模看,目前領先的徐州、溫州2024年前三季度GDP分別爲6899.37億元和6732億元,均未超7000億元,與萬億之城的差距分別還有3101億元、3268億元,年底衝線的難度不小。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髮現,6座準萬億GDP城市中,僅大連明確“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要突破1萬億元”目標,唐山、徐州、溫州、瀋陽都將GDP破萬億目標定在了2025年。其中,徐州在2021年就提出2025年GDP力爭破萬億,2024年的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錨定“十四五”邁入萬億級城市的目標不動搖,繼續將時間定在2025年。
目前來看,六座萬億之城後備軍中,徐州、溫州、唐山、大連、瀋陽這五座城市有可能在2025年繼續突圍萬億之城,底氣何在?
此前定目標比較低調的徐州,在工業、服務業方面不斷髮力。徐州是蘇北的經濟強市,也是江蘇“第六城”,重工業是其底色。依託煤炭礦業的資源特質,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化工五大傳統產業曾經是徐州的支柱產業,徐州GDP在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分別突破5000億元、6000億元、7000億元、8000億元。
徐州的蛻變來源於產業結構的轉變,從傳統的資源型和重工業城市,逐步發展成爲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爲支撐的現代化城市。2024年前11個月,徐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6.3%,“343”創新產業集羣提供了有力支撐,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數字經濟三個千億級產業成爲徐州的新支柱產業。
2024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爲全年定下GDP增長6%以上的目標,重點工作任務第一條就提到突出以進促穩,不斷做大經濟總量。更加註重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2024年1月,徐州市市長王劍峰明確表示,將錨定“十四五”邁入萬億級城市的目標不動搖。
2024年第一季度,徐州GDP爲2118.35億元,同比增長6.9%;上半年GDP爲4228.73億元,增速6.3%;前三季度GDP爲6899.37億元,增速6.2%。目前看,徐州有望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同時也爲2025年衝線GDP萬億之城打下堅實基礎。
徐州也正在大力提振消費,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2025年,徐州將圍繞打響“國潮漢風”“快哉徐州”品牌,塑造城市文旅IP,策劃特色旅遊線路。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徐州將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作爲城市發展重點,能夠保持第二、第三產業協同並進,但工業城市發展消費需要抓住重點,而不是盲目跟風,需要充分認識人口密度對消費活力的促進作用,用好徐州交通樞紐帶來的流量,優化消費環境和人文環境。
溫州和徐州一直以來是城市競逐的老搭檔,但溫州有着不同的產業特色。當前,溫州正在打造浙江省高質量發展“第三極”。
溫州以輕工業起家,制筆、服裝、鞋業等傳統產業支撐着溫州商人買賣全球。不過,近年來,溫州的產業也在升級躍遷。2022年,溫州明確了“傳統+新興+未來”的“5+5+N”現代產業體系。在電氣、鞋業、服裝、汽車零部件、泵閥等五大傳統優勢產業集羣之上,還有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產業爲代表的新興主導產業,以及正在孵化的未來產業。
早在2019年,溫州就提出到2025年實現萬億GDP和人口千萬的“雙萬”目標。2024年前三季度,溫州GDP達6732億元,超過唐山、大連,在萬億之城後備軍中暫列第二,從經濟增速看,溫州前三季度同比增長6.2%,與徐州一致,增速高於全國1.4個百分點。
工業仍然是支撐溫州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除了“5+5”重點產業轉型成效明顯,溫州新興產業發展勢頭也十分強勁。
2024年前11個月,溫州全市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565.5億元,同比增長10.1%,延續較快增長態勢,五大傳統支柱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8%,汽摩配(20.2%)、電氣(19.1%)等產業實現較快增長;五大戰新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3%,新能源、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8.6%、15.9%、14.1%、12.6%。
唐山在2024年則由衝刺萬億之城的頭號種子,逐漸成爲排序第三位的後備之城,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2023年唐山的GDP爲9133.3億元,離萬億之城的距離不到1000億元。但今年前三季度,唐山被徐州、溫州反超,目前衝刺萬億的潛力明顯不足。
2024年前三季度,唐山GDP增速爲5.1%,離達成全年GDP同比增長6%左右的目標仍然有差距。事實上,今年前11個月,唐山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並不算太低。唐山的失落與其產業結構有明顯關聯,作爲鋼鐵重鎮,其經濟深度依賴鋼鐵市場發展,單一行業依賴度高使唐山經濟抗風險性較差。
2023年,唐山粗鋼產量1.21億噸,佔河北的58%、全國的12%。鋼鐵產業的過度依賴導致經濟轉型遇阻,唐山陷入了工業轉型的困局。鋼鐵之外,唐山的高端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佔比較小,未能支撐起城市經濟發展。2024年上半年,唐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9.5%,是河北省唯一負增長城市。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2024年以來,受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等影響,鋼材市場快速下行,唐山的經濟支柱受到影響,而其他新興產業體量較小,未能撐起唐山的增長,帶來唐山經濟明顯下滑並相繼被徐州、溫州趕超。唐山需要抓住轉型窗口期,積極發展新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適應綠色低碳轉型趨勢,也需更好發揮唐山港的物流樞紐作用,積極發展物流等第三產業。
大連、瀋陽同爲東北的萬億GDP城市後備軍,也肩負着讓東北實現萬億GDP城市零突破的目標。
大連的特色是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開放的優勢也讓進出口貿易成爲大連的鮮明畫像。2024年前11個月,大連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目前來看,大連在經濟發展、產業體系方面穩健轉型,並未設定高目標,但也沒有明顯掉隊。
1月8日,在大連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大連市市長陳紹旺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24年,預計大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2025年,大連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
瀋陽相比大連,雖然少了港口優勢,但產業鏈集中度更有特色。瀋陽是寶馬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近年來也成爲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等新興產品的加工基地。2024年前11個月,瀋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3.4%,專用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1.6%。同期,瀋陽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6.9%,新興產品中,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4.6%,無人機產量增長26.3%,鋰離子電池產量增長27.6%。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2025年萬億GDP城市或迎來大擴圍,5座準萬億城市都有潛力實現經濟規模穩健擴張,其中徐州、溫州晉級萬億之城的潛力較大,大連、瀋陽在重塑工業體系過程中,也將逐步實現東北地區萬億之城零的突破,唐山經濟規模雖然接近萬億,但仍需加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力度,強化經濟的抗風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