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灣設計展」10/26-11/10臺南登場!現場直擊三大主展區亮點展覽
臺南是小吃與調酒的重鎮,也是由老屋、古蹟、文化歷史織構而成的文明軌跡,然而臺南的豐沛從不僅止於此。10月26日至11月10日登場的「2024臺灣設計展」,以三大主展區臺南市美術館2館、西市場、香蕉倉庫,結合七個衛星展區與周邊設計響應,不只呼應臺南400文化底蘊,更聚焦在地產業長期深耕的多元價值。從傳統制造業、科技前瞻能源到低碳生活實踐,以及打開西市場所呈現的食衣同源,以及走入西門布市後,發現重新被凝視的歷史風華。那些曾經聽聞,卻不曾深入理解過的時空、歲月、日常,都在設計的重新編排詮釋下,讓臺南既能擁抱過去,同時也可以邁向未來。
「2024 臺灣設計展」10/26 臺南正式啓動!以9大主題展、5大衛星展,邀大家一同感受臺南的多元面向。 圖/Chris Chen、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陳彥安
以設計梳理城市!3個主展區、9大主題展覽
今年主展區以3個地點、9個主題展覽,透過設計爬梳臺南這座城市。位於南美館2館的展覽「南波萬」聚焦於臺南金屬加工、 機械設備、塑膠製品、汽車配件、紡織產業等 18 家企業,在全球舞臺上綻放耀眼的成就;而「新力」探索臺南新民生、新農業、新生技與新能資源,呈現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前瞻實驗室;「生活超展開」則串連臺南地方產業跨海與日本墨田區產業合作,從飲食、氣味、織品、建築等在地生活走向國際創新;「未來城市想像」將展場打造爲參與城市共創的平臺,邀請民衆走入臺南呈現對於城市的願景與想像;「[無]平行」反映了臺灣當下的社會情境;而「超 COOL」則聚焦如何創造永續秘方,開啓循環鏈結。「踅臺南.造市場」以吃和穿作爲切入視角,打造新的臺南食、衣印象;「踅 se̍h 西市」則將數位裝置結合歷史場域,一起邁向傳統市場的未來;「西門布市」則藉城市美學計劃設計改造入口場域,以布市空間說故事,帶領民衆尋着歷史脈絡發現歲月寶藏。
「南波萬」展場設計結合燈光藝術與工廠混音,營造多感官的舞臺劇體驗。 圖/Chris Chen提供
「南波萬」以臺南做爲傳統制造產業發源地的概念出發,聚焦在地五大產業,囊括「金屬加工 / 機械設備 / 塑膠製品 / 汽車配件 / 紡織產業」,並透過『光』的多樣型態,展示18家企業在艱難環境中脫穎而出的成就。 圖/Chris Chen提供
由囍樹設計策劃的「生活超展開」,由臺南產業5個品牌攜手日本墨田區導入設計後創造新意。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由臺南插畫家AXXYCOOL攜手東京墨田區傳統纖維產業Orange Tokyo,以六隻動物搭配知名臺灣或臺南元素,如芒果冰、蝨目魚等,強化城市意象。 圖/Chris Chen提供
「未來城市想像」既是資訊接收站、公民廣場,同時也作爲城市共創的平臺與參與式模組化工具,在這裡你可以透過創建「我的城市模塊」,將個人對城市的需求,透過8個城市場景的模組展現。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Non-Parallel: [ 無 ] 平行 2024 實構築展覽,以無邊界、無釋、無碳、無皮層呈現出疫情解封后完工的19件建築作品。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在此展覽旁還有實構築與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合作的[樹]展覽,同樣值得一看。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主展區5大亮點展覽一次看
▍「踅臺南.造市場」|策展:格式設計展策|地點:西市場、香蕉倉庫
「踅臺南.造市場」展覽位於甫完成古蹟修建、在地居民習稱「大菜市」(Tuā-tshài-tshī)的百年建築「西市場」,這也是日治時期以來,臺南最具規模的主要食材批發與布品交易市場。此次展覽主題以「吃」和「穿」兩個切入視角進行,以沿海、平原到丘陵爲定錨,透過田野研究與採集、從溯源到輸出,展出五個分區內容:SFP 品牌概念店、SFP 南食計劃、SFP 南服計劃、甜甜夢、穿越西市場。既打造出一個虛擬服裝品牌,同時也藉由美食、調酒等最貼近常民的生活元素,邀請大衆重新感受臺南衣食同源的精彩底蘊。
其中,展覽以「SFP 品牌概念店」爲首站,透過可以交易買賣的過程,落實「西市場」的本質,同時「SFP 南食計劃」則由食材達人徐仲擔任領路人,攜手Embers創辦人郭庭瑋(Wes)、Bar TCRC創辦人黃奕翔(阿翔)與蜷尾家創辦人李豫,透過田野踏查,將來自臺南的風土食材轉化爲,專屬臺南風味的調味料、調飲與冰品。像是李豫設計的玉井芒果竹炭冰沙、大內酪梨布丁雪貝,與東山桂圓冰淇淋麪包,或是出自阿翔之手的臺南牛肉湯雞尾酒、白河蓮藕高粱調酒與後壁無酒精米釀,每樣都極具臺南特色,亦可在品牌概念店購買。
南服計劃品牌概念店展區。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汪德範
南食計劃品牌概念店展區。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汪德範
展場一隅。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南食計劃左起東山桂圓冰淇淋麪包、大內酪梨布丁雪貝、玉井芒果竹炭冰沙。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陳敏佳
南食計劃左起臺南牛肉湯雞尾酒、白河蓮藕高粱調酒、後壁無酒精米釀。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陳敏佳
南食計劃展區。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汪德範
南食計劃展區。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汪德範
而「SFP 南服計劃」則主要聚焦臺南紡織產業製程技術,則是由臺南在地時尚品牌 oqLiq 擔任領路人,邀請平面設計師葉忠宜結合在地意象如「火燒蝦」、「魚塭」、「龍眼」等在地關聯語彙打造出品牌視覺,並攜手臺灣服裝品牌 WISDOM、if&n、oqLiq 聯手創作出一個虛擬服裝品牌,數量有限,可在品牌概念店購買。此外,現場亦展出融入蝨目魚鱗廢棄物、牡蠣殼、素食皮革、菱角殼等具循環經濟的織品服飾,不只讓人實際感受到織品的手感質地,也讓西市場搖身變成30米伸展臺,一展其獨有的在地魅力。
南服計劃展區。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汪德範
南服計劃展區。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汪德範
「甜甜夢」展區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汪德範
甜甜夢展區邀請大家拿起耳機,聽一通打來不同領域在地臺南人打來開講的電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攝影:汪德範
▍「踅se̍h西市」|策展:艸非火工作室|地點:西市場
西市場有其悠久的歷史,這裡曾是港口,旁邊還有個香蕉倉庫,當時則是臺灣最早有冷凍設備的倉庫之一。1905年,日治初期,因在地繁榮到混亂,因此便有了西市場第一次革命,當時日本拆掉了原本的建築,興建了當時被視爲摩登與現代的西市場。
近代因時代變遷,原先做爲布料聚集地的西市場,也漸漸門可羅雀。此次睽違多年重新打開西市場,策展團隊便以未來爲概念,設計了三件作品。首先是以援引西市場古蹟造型所延伸的拱門(吆喝門)去呼應傳統市場,再結合偏賽博龐克風格,展現兼具復古跟未來的視覺感,同時此拱門裡則是邀請傳統工藝師傅製作霓虹燈燈管,再結合由商家書寫、播放的旋轉字樣,彷彿吆喝似的吸引人潮聚集。
此外,策展團隊爲呼應西市場正中央的噴水池,便以「窗戶的形式」爲題,邀請當地居民、孩童一起描繪而成。有趣的是,因爲完全看不見噴水池,因此大家只能自行揣摩想像。但具體與西市場的地理關係比較像是,以L型包圍了正方形,正方形裡又包圍了一個噴水池,這個包圍,即是自民國初年起建築、室外機、廚房等等,一吋吋、一步步圍塑的景況。
因早年布市興盛,整個南臺灣都趁着早上八、九點鑽進布市排隊採購,但如今不少店家逐漸在拆招牌,無論是傳統工藝後繼無人,抑或是純粹收攤不做,彷彿都代表着結束,因此團隊便想要透過「小招牌計劃」,攜手合作商家選出他們代表性的物件,做成迷你霓虹燈,讓大家去尋寶,同時也藉由將招牌一個個再裝回去的過程,重返興盛時代。
此外,團隊也在前相對陰暗的一條區域,打造了大招牌計劃,以現代人思考設計招牌的方式,呈現創立年代、店家形容詞,或者是將過去店家的招牌再次重現,皆巧妙點燃起大衆對於此區的全新想像。
以賽博龐克風格設計兼具傳統與當代意象的拱門。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噴水池作品。 圖/Chris Chen提供
西門布市一隅。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大招牌計劃。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西門布市」|策展:形構設計、Path & Landforms|地點:西門商場
西市場,以前居民習稱「大菜市」,有賣布、百貨、雞鴨魚肉,但因後來被列爲古蹟後,生鮮市場不得在此販售,也無法相連,因此布市便獨立出來。(古蹟爲 L形,將兩區包覆起來,而布市就夾在中間。)當我們來到臺南中西區、西門正興街口,一棟漂亮的古蹟上頭正寫着西市場,這裡原先爲西市場外廓賣店(目前已搬遷),早年曾被古蹟圍住難以尋訪,因此在臺南是有點神秘的存在,而藏在巷弄之中的,則是南臺灣最大的布市。
西市場建築外觀。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時光倒轉至1912年,當時西門布市原爲一片日式庭院,中央有噴水池,因商業需求築起回字型連棟建築而成爲「淺草商圈」,接着隨紡織業興起更名爲西門商場。然而因歷經百貨興起、成衣普及、古蹟改建、疫情肆虐等因素,此地也開始沒落,後經由城市美學計劃打開商場,正名爲西門布市,並在西門布市和連接西市場中央棟通道,創造兼具入口意象的多功能平臺,打開未來的可能性。
爲了此次設計展,方俊傑總監特別打造的展覽裝置,外觀以不鏽鋼管切割成波浪狀,透過剛性的材料體現出布料柔軟的飄動感,內部則透過文字敘述了「臺南市西門商場環境再造計劃」以及「布市的百年變遷」。有意思的是,過去的西市場本館與噴水池其實是一體的,後來因更迭而被迫分開,然而即使荒廢多年,只剩斷垣殘壁庭園噴水池如今依然還存在,只是與西市場古蹟時空分隔。
造訪此展區,不妨掃描地上的QR code,並順着線上指引邊聽着牌匾、招牌、老電箱的故事,邊在商場內自行遊逛;因爲這些被打開的時光、商家、布料、帶有老靈魂的物件通通都是展品的一環,都能邀請大衆重新看見在地的美好。
展覽裝置的外觀以不鏽鋼管切割成波浪狀迴應布的柔軟飄逸。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展覽裝置內藏有各種小巧思。 圖/Chris Chen提供
透過這張半透明的西市場歷史庭園照,可以看到如今被布市建築所取代的景象。曾經的日式庭園與西市場入口,如今已被西門布市的回字形建築所遮蔽。 圖/Chris Chen提供
「西門布市」入口意象多功能平臺。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西門布市地圖。 圖/Chris Chen提供
▍「新力」|策展:日目視覺藝術、搔底|地點:南美館2館1樓
有別「南波萬」展覽聚焦傳產界的冠軍品牌,「新力」展覽所瞄準的則是「前瞻」。因臺南400年來,做爲臺灣文明的起點,不只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同時在地產業也在不斷進化,因此有別於以往大衆對臺南吃喝玩樂的面向,此展透過前瞻科技的實驗室氛圍,更着重在臺南產業不斷更新的研發與技術。
走過廊道,率先透過首個考古區的設置,回溯1624年荷蘭人從臺南登陸後,帶入了宗教(基督教)、學校、甚至是全臺第一間醫院、第一臺印刷機,都是從臺南開始。因此透過這個歷程的脈絡,體現出臺南的多元造就臺灣整個產業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礎。
因此第一個展區即是透過400年來,臺灣農業、民生、紡織與印刷等產業的轉型,以裝置藝術作品的方式呈現。而第二個展區,則是從1995年南科的誕生,城市開始出現科技的轉型。而首個數位裝置以溫室作品,則是將國際蘭協的得獎蘭花以數位方式呈現,體現出臺南的農業轉型。
展場一隅。 圖/Chris Chen提供
考古區以時間軸揭開臺南400往事歷歷。 圖/Chris Chen提供
以數位蘭花體現在地意象。 圖/Chris Chen提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一個城市要往前瞻方向去努力時,穩定的供電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因此展區內亦展出透過以前廢棄的鹽田跟魚塭結合太陽能換輻射,再透過再生能源的儲存,再發電給工廠的實際運用案例。同時爲了呼應電能創新,此次也特別展出「明日電」裝置作品,其運用30顆「傳統與智慧電錶」串連而成,亦是臺灣設計展首次運用非展間區域的電源、以「氫能」來驅動這件作品。因氫氣發電過程裡,只會產生電跟純水,而取得過程中也完全都是零碳、甚至是負碳,亦可從工廠中被排放,而不要的氣體亦可回收,變成發電的素材,同時,現場亦會展現其極具呼吸感的光源。
「明日電」裝置作品。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同時,展場內也展出臺積電的晶片,但主要在談的是晶片製造的背後,如何使用重複再利用的原件,如冰晶石所帶來更爲永續環保的製程。因此,雖然展覽乍聽生硬難懂,但透過設計的穿針引線,更透過相對簡單且直觀的裝置作品,讓大衆更深入瞭解到臺南在「新民生」、「新農業」、「新生技」與「能資源」四大前瞻領域上創新的體現。
展場一隅。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展場一隅。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展場一隅。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展場一隅。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超 COOL」|策展:同心圓製作、W春池計劃|地點:南美館2館4、5樓
此展場位於南美館2館的最高點,這是之前從未開放過的場域。此展覽邀請大衆一起思考永續能爲環境創造什麼樣的價值?首先初至展覽,會看見一大堆數字,而每串數字的背後都有其重要的意義。比如,432萬個大巨蛋,就大概是56000平方公里,這個數字的背後說明的是,因地球暖化,常有火災發生(如加州森林大火),因此每年都會燒掉432萬個大巨蛋。而「30.5公分」,就是以現在我們沒有做任何的動作,我們的海平面每年會上升30.5公分(三年就是一公尺)。
因此展覽以三個論述「重組、減量、資源再生」的角度去切入,並透過4個區塊的演繹去表現循環經濟的價值。特別是,這個展場空間原先是一個圖書室,並非展覽用途,但這次之所以變身爲展場,原因在於循環設計的核心價值即是以現有資源去創造出你需要的東西。
首個區塊,透過簡單的裝置,詢問大衆以何種交通工具抵達展場,並透過「溫度計」按紐的反饋,讓大衆瞭解永續的重要性。接着拾梯而上,這裡是南美館2館最美的地方,擡頭既可以看見阪茂設計的大樹意象,同時眼前也出現了各個以回收材華麗轉身後的展示光桌,其中也囊括以水庫淤泥加蚵殼所變身的「樂土塗料」等回收材料,這些也都彰顯了廢棄物可以重新創造價值,所突顯的循環經濟意義。
展覽入口互動裝置。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藉由一張張光桌,將廢棄物與回收再利用的循環材料進行巧妙的對照。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各種資源循環材料展示。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
站在南美館2館高點,可以看見阪茂迷人的設計。 圖/設計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