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武漢兩會|“五問五策” 武漢衝刺“十四五”收官年的新質“密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文汐,王雪 武漢報道自1月7日起,2025年武漢市兩會陸續召開,其間公佈的2025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工作報告”)指出,預計2024年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GDP)超過2.1萬億元,增長5%以上。
此外,在過去一年裡,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取得新成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成爲主線任務;產業新動能加速成長,五大優勢產業規模提速的同時,未來產業在武漢生根發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逐步明晰;各演出、展會、賽事接連落地,商業新地標成爲流量密碼,武漢消費、文旅、體育市場釋放活力。
與此同時,有關科技創新、產業轉型、提振消費、樞紐經濟和綠色低碳等關鍵詞,成爲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高頻詞,讓已然到來的十四五收官年的武漢實施路徑,被熱烈關注。
看科創:釋放“雙中心”潛力空間
自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來,武漢一直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武漢組建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10家,實施“四類”技術攻關項目85項,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鈮酸鋰晶圓、首顆醫學遙感科學實驗衛星、首臺掘爆機等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在漢問世。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608億元。
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時提出,2025年,武漢將加快建設東湖科學城,爭創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在國家科創中心建設穩步推進下,武漢計劃加速釋放“雙中心”的潛力空間。
資料顯示,武漢擁有“兩院”院士超過70位,高校92所、在校大學生近130萬人,國家重點實驗室27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個,在國家創新體系佈局中位居重要位置。
針對科創中最重要的科教人才,武漢早已在“三個優勢轉化”目標中提出,要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爲創新發展優勢。具體如何做?
武漢市政協委員、長江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萌建議,武漢應發展和用好“校友經濟”。其中,可充分發揮“武漢市校友經濟促進會”的平臺作用,引導其成爲匯聚全球戰略科技力量的載體和創新創造的平臺,開展海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路演和雙創大賽,設立校友經濟發展基金,投資孵化海外校友新興科技產業落地武漢。同時,推動高校和相關研究機構的校友經濟理論研究,使武漢成爲新時代校友經濟理論研究高地。
就發揮武漢豐富的高校資源優勢方面,政府工作報告部署提出,支持在漢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校地共建科創產業園。在人才引育方面,要深入實施“學子聚漢”工程,吸引留漢來漢就業創業大學畢業生30萬人以上;紮實推進“武漢工匠”計劃,優化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創建國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武漢市人大代表、武漢光谷數字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翔宇也建議,武漢應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爲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創新環境。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區工作和創業,爲武漢市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此外,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軍,也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已成爲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力量。”武漢市政協委員、大唐互聯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認爲,武漢市政府應主導搭建跨行業、跨區域的協同創新平臺,整合創新資源,爲大中小企業提供交流合作的空間。鼓勵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高校等多元主體參與平臺建設,形成多方協同、資源共享的創新網絡。
看產業: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轉型”成爲高頻詞彙。過去一年,武漢市發力建設“965”產業體系,在產業轉型、新舊動能轉換上成效明顯。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武漢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6萬家,實現三年翻番;全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6%左右,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90%以上。同時,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優勢產業營收增長10%以上。
汽車產業作爲武漢市支柱產業之一,當前,武漢正全力推動傳統汽車工業向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轉型。武漢還提出,2025年,將支持武漢經開區加快建設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壯大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
如何在新一輪汽車產業變革中搶抓轉型機遇,是諸多代表委員們共同關注的重點。
武漢市人大代表,東軟集團副總裁、華中大區總經理張陳表示,應推動深化“車谷”與“光谷”雙向聯動,切實提升5G通信、人工智能、高精地圖、車規級芯片、顯示屏、感應器、北斗導航等領域本地自主研發能力。推動“武襄十隨”四市協同發展,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羣。
在武漢市人大代表、抖音集團大區執行總裁熊傳東看來,武漢應大力推廣智能網聯車輛示範運營,加速如RoboTaxi、Robobus、無人物流車、環衛清掃車等批量上路。同時,引入“車企初裝率”和“實際利用率”兩個指標,引導更多車企參與到“車路雲一體化”發展中來。
不只是推動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武漢同時大力佈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賽道,構建更加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武漢將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壯大量子科技、先進半導體等13個細分領域,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武漢市人大代表、華潤數科湖北省總經理吳雪萊建議,武漢可推動建設智算中心,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爲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發、產業應用提供算力支撐和普惠性支持。引入行業龍頭及高潛力種子企業,帶動拓展應用場景。
“此外,人工智能產業日新月異,成長空間大,但風險和不確定性高,亟待科技金融的助力。應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助力產業快速成長。”吳雪萊提到。
劉萌也就武漢市量子科技產業發展也提出建議,他指出,應發揮好武漢市在量子科技產業上游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的優勢,攻克關鍵核心器件技術問題,成爲全國量子科技供應鏈源頭。同時,利用好武漢市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的策源地優勢,通過場景應用提升產品質量,打造量子精密測量標誌性產品,構建完善的量子精密測量產業生態。
看消費:加力擴圍消費品以舊換新
2024年,武漢發力擴內需,千方百計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武漢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爲7007.1億元,位居全國第10位;實現5.3%的增速,高於全國平均線1.8個百分點,增速在消費強市中位居前列。
具體來看,2024年以來,武昌萬象城、武漢SKP、漢街萬達等重要消費新地標的相繼落地,接連引發武漢本地居民的消費熱情,也帶動了跨省消費。不僅如此,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武漢引入品牌首店307家,同比增幅超100%,超過前三年每年的首店數量,首店、首發經濟釋放活力。
消費市場的提速發展與武漢積極落實國家對於加力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不無關係。2024年,武漢市在全國率先啓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報廢置換更新汽車12.3萬臺、銷售家電家裝廚衛產品1456萬件,直接拉動消費超460億元。
面向2025年,武漢市提出,將做強消費主引擎。將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促進綠色消費,持續釋放汽車、家電、家居等大宗消費潛能。
李軍認爲,汽車產業作爲湖北第一大產業,對工業經濟起着“壓艙石”的關鍵作用,2024年以來,雖已積極開展多項汽車促消費活動並取得一定成效,但爲推動省市汽車消費市場進一步健康發展,仍需通過強化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完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東風汽車商城建設、加大技術創新支持力度等加大支持力度,刺激汽車消費市場,提高鄂產、漢產汽車銷量,並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促進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武漢亦在多措並舉提振消費、文旅、體育等市場活力,並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例如,支持籌辦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推動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積極申辦第11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和第3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選活動,以及引育知名電競賽事、行業峰會、數娛企業,打造“電競之城”。
政府工作報告中,武漢提出,將大力建設“賽事名城”,積極申辦有影響力的國際賽事,同時打造“電競之城”“演藝之都”。
在劉萌看來,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圍繞挖掘特色資源、打造特色品牌來助推文旅融合,提升城市消費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建議武漢市推動展會、賽事與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實現文旅及賽會經濟的增維升級。“武漢市要爭辦大型國際賽事,不僅申辦乒乓球、羽毛球和網球的國際比賽,甚至將亞運會、奧運會也提上目標日程。”
看聯通:進擊“強樞紐”城市隊列
武漢市“三個優勢轉化”目標中提出,加快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爲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2024年以來,武漢發力承擔起國際國內市場鏈接“雙節點”和“雙樞紐”的戰略功能。
在過去一年裡,長江干線武漢至安慶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的正式投入運行,使得萬噸級船舶能夠常年直達武漢;“印尼拉博塔港—武漢陽邏港”直航航線正式開通,將整體運輸時間壓減7-10天,綜合物流成本也顯著下降;湖北空管分局全面接管鄂州進近管制服務,武漢都市圈航空客貨運雙樞紐建設邁進一步;中歐班列(武漢)先後開闢了北歐、中亞等多條新線路,跨境運輸線路達到57條,輻射歐亞大陸40個國家、119個城市和地區。
不僅如此,2024年10月,武漢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入選2024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至此,武漢提出建設“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已獲批港口型、陸港型、武漢—鄂州空港型、商貿服務型4個。
當前,武漢正加速從“物流樞紐”向“樞紐經濟”轉型。武漢提出,2025年,將推進江北鐵路香爐山站改擴建、陽邏港西港區多式聯運一期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爭創中歐班列(武漢)集結中心。聯動建設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推廣前置貨站模式,建成民航(武漢)區域管制中心主體工程,打造國際航空客貨運“雙樞紐”。
武漢市政協委員,華礪智行(武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志軍建議,武漢可優化交通樞紐佈局與銜接,建設樞紐間快速直達通道,實現交通流智能調控,完善樞紐換乘設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鐵路要新線建設與舊線升級並舉,推進貨運場站現代化提效;水運應加大港口投入,升級設施與航道,優化運營管理;公路需優化佈局,強化與高速銜接;航空要實施機場擴建,完善配套,加強與其他樞紐連接。
“此外,應加強土地、資金、產業等政策協同,尤其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產業與交通融合,深化投融資改革,以PPP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智能交通項目建設。”邱志軍表示。
要實現樞紐經濟的發展,除交通互聯互通外,供應鏈體系建設亦是關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武漢將優化提升19家供應鏈平臺功能,圍繞優勢領域培育引進供應鏈企業,支持重點企業在漢舉辦供應鏈大會,打造全國供應鏈組織中心。
在武漢市人大代表,湖北商貿物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愛華看來,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努力,搭建供應鏈平臺,消解上下游渠道上的堵點、難點,讓物流“跑”得更快、消費的火“燒”得更旺。“武漢可以加強招商引貿,引育更多從事全國全球業務的渠道型、供應鏈管理型貿易企業,着力打造‘上下樓即上下游’的產業聚集生態。”
看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低碳走深走實
2024年,武漢在“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爲綠色發展優勢”目標任務下,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均取得新成效。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目前,武漢已累計建成5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05家湖北省綠色工廠,打造200餘家武漢市無廢工廠典範,形成橫向無廢工廠、綠色工廠,縱向國家省市三級綠色化梯度培育模式。
不僅如此,作爲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踐行長江流域生態保護,2024年,武漢市“長江大保護的一滴水系列科普視頻”和“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入選首屆10個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2024年,是武漢市河湖長制工作走深走實的關鍵年,武漢市全面推進44個重點湖泊綜合治理,10個湖泊水質實現好轉提升;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達到100%。
在碳市場建設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武漢綠色轉型加快推進,“中碳登”市場碳配額累計成交5億噸,規模居全球首位。
面向2025年,武漢提出,將創新“河湖長+林長”聯動機制。實施11個小流域綜合治理,建成環魯湖生態治理等項目,推動優化武湖、漲渡湖等蓄滯洪區安全功能,加快建設安全韌性現代水網。
武漢市人大代表,武漢大漢口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婷認爲,應優化河湖長制巡河APP的使用。現階段,河湖長巡查任務必須使用APP進行全線巡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建議各縣區河湖長辦要督促各級河湖長履職盡責、巡河到位,採取多種措施保證完成巡河任務。同時,改善通訊信號,確保數據能夠及時上傳。
武漢同時提出,2025年,將建設綠色低碳先行城市,創建國家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城市。實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拓展碳普惠應用場景,推動產品碳足跡管理,發佈綠色低碳發展“武漢指數”。
“在綠色化、低碳化城市更新過程中,不同領域之間的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武漢市政協委員吳暉認爲,一方面,一些領域如新型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等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和投入;而另一方面,一些傳統領域如建築節能、垃圾資源化利用等則相對滯後,未能與前者形成有效的協同發展。
對此,吳暉建議,應將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作爲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將內涵集約、綠色低碳作爲城市更新行動發展路徑,構建生態優先的城區格局,注重生態文化的功能,鼓勵公交導向的低碳出行,推進綠色低碳的社區建造,完善綠色韌性的市政基礎設施。此外,進行便捷互聯的智慧運營,實現技術體系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