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解讀|高校擴容、中考改革、全科教師……這場事關2025年教育改革方向的會議,信息量巨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2025年教育工作怎麼幹?定了。
1月9日至10日,202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2024年教育工作、分析當前形勢、研究部署2025年工作。
會議對當前形勢的判斷是,教育的戰略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作爲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已成爲國家利益和目標的中心。
會議部署了2025年7項重點工作,分別是: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持續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啓動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健全教育國際戰略合作體系、持續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持續鞏固教育系統安全穩定態勢。
這些重點工作與以往的領域相重疊,基本延續以往的工作部署。會議設立20個重大專項,而2024年則設立了“9+9”重大工程和專項行動,同樣保持延續性。比如,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這項重點工作,2025年將深化實施2024年開展的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
但今年教育工作也有很多增量,一些教育體制機制試點將擴大。專家表示,包括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中小學教師交流輪崗、高等研究院建設、教育對外開放、教育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應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思政課改革示範區等。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自上而下統籌謀劃、層層推進,還要回應自下而上的急難愁盼、卡點痛點。近期,蘇州小學生作業熔斷討論背後的學業負擔重、深圳小學試卷過難背後的素質教育導向偏差、高校文科大撤退背後的人才培養和就業難題等熱點事件頻發,顯示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
觀察2025年教育7項重點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提法,就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優化高等教育佈局
會議提出,優化高等教育佈局,加快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積極探索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制度機制,着力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專家指出,優化高等教育佈局,要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高校結構、區域結構。
首先,加快調整學科專業結構,要全面開展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匹配度評估,提前謀劃、超常佈局產業急需學科專業,多部委聯合制定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方案。
2024年,我國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調整力度空前。
下一步調整的重點有哪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周天華2024年10月撰文指出,要深化臨牀醫學人才培養改革,調整優化涉農學科專業,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等。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範圍內高校紛紛裁撤文科專業和課程。在我國,近年來也存在壓減文科專業的趨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這是因爲過去20多年來,爲了擴大招生規模、辦學體量,不少高校選擇開辦一些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的文科專業,不少文科專業沒有辦出特色。這不但導致文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超過社會需求,而且影響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熊丙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大學縮減文科專業、培養規模,是根據本身辦學定位、社會需求變化進行的正常的辦學調整。與其說是“文科衰敗”,不如說是“文科迴歸”。文科與理科一樣,都需要與時俱進創新升級,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文理融合。
其次,加快調整高校結構,要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擴大優質本科教育供給。
20多年前,我國開始了高校大擴招。現在,新一輪擴招正蓄勢待發。
2024年,我國新增高校學生宿舍牀位40萬張,“雙一流”建設高校擴大本科招生1.6萬人,新建了一批高水平教學科研基礎設施。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郭鵬2024年9月撰文指出,將以學生宿舍建設、“雙一流”高校新校區建設等爲重點,提升高校辦學承載能力。穩步擴大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比例,有序增加優質本科教育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
再次,加快調整高等教育區域結構,要積極推進部省共建在地直屬高校,優化省部共建高校區域佈局,深化東中西部高校協作,深入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進一步提升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郭鵬2024年9月撰文指出,新增高等教育資源適度向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傾斜,推進在京疏解高校雄安校區建設,在中西部和東北等地區佈局建設一批高等研究院。
近日,北京交通大學雄安校區A組團項目開工動員大會召開,這意味着,包括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在內的首批4所北京疏解高校雄安校區均已開工。
據報道,2024年,還有北京理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語言大學5所高校發佈公告,披露雄安校區建設信息。
但在高等教育區域佈局方面,一位高等教育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需要考慮高校區域佈局與人口流動的關係。
“西部地區的學生向東部發達地區流動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因此,西部地區建設高校要謹慎,現有高校資源總體能夠滿足當地學生入學需求,更需要的是支持西部地區名牌高校發展並服務當地。”他說。
有序探索中考改革
會議提出,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把縣中振興作爲深化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關鍵樞紐點,有序探索中考改革,統籌提升校內教育質量和校外治理水平,保障好特殊羣體。
實際上,2024年各地就已開始了大尺度的中考改革探索。在河南、河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十餘個省市,道德與法治、歷史兩門科目實行開卷考試;在安徽,中考語文科目可以攜帶正版學生字典進入考場;在北京,2024年是“舊中考”的最後一年,2025年中考計分科目由10門減至6門,原有的生物學、化學、歷史、地理“小四門”改爲考查科目,不再計入總分。
下一步如何探索中考改革?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田祖蔭2025年1月撰文指出,要優化計分科目,提高命題水平,探索強化育人、淡化競爭的招生錄取方式。
首先,中考改革要改革試題。越來越多的地方的中考題型強調情境化,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加大題目的閱讀容量。2024年全國範圍內實現中考省級統一命題,強化試題的科學性、公平性。
但試題改革的度仍需妥善把握。近日,深圳“南山因爲期末試卷太難延時20分鐘”衝上熱搜。這套小學四年級數學試卷原計劃考試時間90分鐘,一共36道題,平均每道題兩分半鐘。這兩分半鐘,學生需要讀題、理解、思考、計算、書寫。
對於數學考試中包含語文閱讀量較大,導致學生要花大量時間進行讀題、理解,有家長認爲這增加學生負擔,不利於減負,也有人認爲這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熊丙奇認爲,以推進素質教育爲導向的命題改革,難度必須適中。難度過大會加重學生學習壓力,刺激校外培訓需求,以及超前學習。
他還認爲,在數學命題中,過於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這貌似體現素質教育導向,但其實走偏了方向。每個基礎教育學科都有學科自身的教學目標,不能打着素質教育旗號進行隨意的、拍腦袋命題改革。
一位接近政策制定層的教育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中考命題改革必須降低難度,保證基礎題的比例。他認爲,北京市中考減少計分科目,體現了這一趨勢。
其次,中考改革要改革評價方式。各地強化多元評價,暢通多樣化升學途徑,弱化中考的分水嶺作用,破除“一考定終身”弊端。
2024年,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1+3”培養實驗項目招生校總數由41所增至82所,招生計劃由3144人增至6014人。進入實驗項目的學生自初三年級起在項目高中就讀,按規定參加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合格後升入實驗學校高中。選拔的依據是學生初中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和實驗學校的面試,嚴禁組織文化課測試。
但中考也有選拔功能,特別是在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時,各地探索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聯動,開闢一體化識別、選拔、培養、升學通道。因此,各地仍保留了一定比例的普通高中、特色高中自主招生名額。
超前謀劃教師資源配置
會議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教師教育培養培訓體系,超前謀劃教師資源配置。
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有中小學幼兒園專任教師1602.78萬人。教育資源配置要與人口變化協同。當前,學前教育學齡人口在持續減少,小學在學規模已於2023年達峰,初中學齡人口仍在持續增加。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教師資源配置存在結構性短缺:從學段來看,初中、普通高中教師仍有缺口;從學科來看,科學、美術、體育、心理等學科,特別是農村地區上述學科教師緊缺;從專業性來看,高學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緊缺。
如何解決教師資源的結構性短缺?有的地方採取了專職教師走教制,讓教師流動起來,農村教學點的藝體類和綜合實踐等課程得以正常開設。
但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介紹,全科教師是世界主要國家小學教育的基本制度,比如日本小學教師基本是全科教師,教授3門或更多課程。全科教師可以融會貫通不同學科,對提高教學很重要。
楊東平還認爲,在中國推行小學全科教師還有一個好處:各科的學業難度不至於特別高,作業和考試也無需爭奪學生的時間。
同時,“幼兒園、小學教師將過剩”的話題近年來持續受到社會關注。一些地方在優化農村學校時,出現過剩師資。
湖南省新田縣曾有104個農村教學點,每校生均不足12人,教師不到2人。近年來教學點優化爲14個,騰出125名教師。
但專家也認爲,教師資源配置不能過於“超前”。幼兒園、小學適齡人口減少,給小班小校建設提供了契機。小班小校要求更大比例的師生比,因此需要保留更多的教師。
比如,2022年德國有普通中小學生760.7萬人,教師79.3萬人,師生比約1:9.6。我國2023年普通中小學生1.89億人,專任教師1295.41萬人,師生比約1:14.5。
楊東平介紹,歐美髮達國家的經驗是,每所小學大約150名學生,每個班級約20名學生。“實行小班小校,可以讓校長可以瞭解每一個學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