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塊催高10釐米,中產開始給孩子卷身高
題圖 | 圖蟲創意
“又是去社區醫院體檢,被醫生警告的一天。”石曉君在朋友圈寫下了這句話,配圖是一張身高體重標準表。她的孩子身高一直位於同齡人水平的倒數10%,這讓她每次帶孩子做體檢時都很焦慮。
第二天一早,石曉君就帶孩子去上海兒童醫院:“都說男孩長得晚,但還是再確認一下,我才放心。”
和石曉君一樣,不少父母都在孩子發育期反覆問自己:我家孩子,夠高嗎?
據2020年柳葉刀雜誌的一項研究,過去 30 多年中國人的身高增長明顯,並且中國青少年身高的增長在世界範圍內較爲突出。在這一背景下,孩子發育速度不如預期,又一心“追高”的家長們容易陷入焦慮。
上海的家長真不容易, 焦慮的來源太多了
石曉君說,孩子的身高體重其實達到了全國標準,但對比“上海表”,就都不達標了:“孩子現在5歲,身高才110釐米。我身高162釐米,他爸爸是183釐米的大高個,但我們娃每次都只能剛過及格線。全國標準是111.3釐米,上海的標準都快114釐米了。”
石曉君說的“上海表”,指的是上海一份於2015年單獨制定的《上海地區0-6歲兒童體格發育參考值》,表裡指標明顯超過“全國表”的平均標準,同時比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數據高出一截。
2023年,我國最新版兒童生長標準開始實施,旨在爲全國兒童的生長髮育提供科學的參考指標。兒童在各個年齡段的身高體重標準,在國家最新的《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中均有列明,且標註了不同身高在標準中的位置。
據2005年制定的《全國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百分位數值表》,15歲男孩的身高中位數在169.8釐米,女孩爲159.8釐米。百分位在P3—P50就說明孩子身高處於中下水平。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低於P50(50%)就會着急,但其實P3可以視爲孩子身高的“及格線”,身高只要是P3—P97之間且生長速度正常,就不必過於擔心。
2023年,我國衛健委最新發布了一份兒童身高體重標準表。(圖/衛健委)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沈洋觀察到,家長之間經常會互相比較孩子的身高、體重。沈洋和先生最初不熱衷於參與這類話題的討論。
沈洋說:“醫生每次都要量身高,量完後他會拿‘上海表’作爲參照,告訴家長孩子現在的身高體重處於什麼水平,以及平時的注意事項。每次聽醫生說孩子屬於落後的那一批,都會讓我焦慮。”
成爲母親之前,沈洋從未聽過“上海表”的存在,後來她才發現,上海表的標準比世界衛生組織的還要高出一截。她主動給自己和孩子“減負”,只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只要生長曲線在原來的區間內保持平穩,就不用擔心。”
發佈於2015年的“上海表”。
這種平穩的心態,在孩子兩歲半時被打破了。當時,沈洋的孩子的生長速度緩慢到偏離了曲線,並持續走低。醫生根據上海表給出了P3—P10的結論,這意味着孩子的身高在上海的同性同齡人中處於倒數3%,而這個身高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是排在倒數15%。
孩子三歲半時,沈洋帶他去某三甲醫院看專家號。專家說,孩子的骨齡超前了,這讓沈洋更加焦慮,她又找了朋友介紹的兒科醫生進行諮詢,醫生說孩子骨齡正常,不需要醫療干預,她才稍稍平緩了心情。
(圖/《歡樂家長羣》)
雖然醫生表示不必採用醫療手段干預孩子身高,但是沈洋的丈夫依然非常在意,會研究各種方法,比如給孩子制定飲食方案,讓孩子每天吃鱈魚之類的。
如今沈洋的孩子長高了一些,從以前的倒數10%“進步”到倒數於25%的水平。沈洋把這段經歷寫進了她的新書《新生育時代》:“我和丈夫驚歎於爲什麼上海嬰幼兒的生長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那麼多,堪比上海孩子的PISA能力測試在全世界的排名。上海的家長真不容易,焦慮的來源太多了。”
兒科醫生最怕的事,
是“預測身高”
每年暑假,上海市兒童醫院內分泌代謝科的門診都會變得異常擁擠。這裡滿是從全國各地帶着孩子來看身高發育問題的家長。
診室內,副主任醫師王斐正在接診一位帶9歲兒子來看身高問題的家長。據家長說,孩子目前身高在班級裡排名倒數,換牙速度也偏快。王斐先是詢問孩子每年的身高漲幅是否大於5釐米,又給孩子測了骨齡,結果一切正常。
(圖/圖蟲創意)
王斐給家長解釋,雖然孩子在班級身高偏矮,但在全國身高標準裡仍處於正常的P50水平,且生長速度、骨齡都正常,只要注意多運動、早睡眠,定期檢測生長速度即可,別太擔心。家長聽後如釋重負。
像這樣因爲家長焦慮而帶孩子看醫生的個案,實在太多了。王斐說,有時他在門診勸家長別焦慮身高比分析病情耗時還長。許多家長要求預測孩子成年後的身高,甚至一進來就要給孩子打生長激素。一些廣告利用家長這種心理趁虛而入,打着“科普”“促生長”的幌子散佈虛假信息,引導消費。
在王斐看來,種種社會因素導致身高焦慮越來越普遍。每次面對要求預測孩子身高的家長,他都會先解釋一遍:身高僅僅是根據孩子當時測出的骨齡結果進行預測,並不能準確預測未來。具體的身高要結合個體的生長速度、營養狀況,青春期還要結合性發育情況綜合判別,還有潛在病因等問題。骨齡預測只是判斷的一個維度。
對於上海表與全國表的差異性,王斐說,不同地域的身高標準不同,不同國家身高曲線表也不相同,像歐美和亞洲就差異巨大。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不同省份地區的平均身高肯定存在差異。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上海7歲以下孩子的身高體現出一定的增長趨勢。以4歲的女孩爲例,全國表的身高中位值是103.1釐米,2023年衛健委最新發布的《 7 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身高中位值爲103.7釐米,而2015年上海的身高中位值爲106cm,上海兒童生長髮育趨勢確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王斐建議,家長在關注孩子的身高體重時,除了參照當地的標準也要參考全國標準,並且結合孩子的自身生長曲線、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孩子的生長髮育是一個需要長時間動態評估的過程,不必因爲一時的、單一的數據自亂陣腳。
《全國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百分位數值表(男/女)》,2005年版。(圖/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髮育研究室)
身高焦慮背後,
是社會隱性競爭的新維度
感到焦慮的家長,嚴格關注孩子的生長髮育,從睡眠、餵養習慣到測骨齡、抽血和測激素,對孩子的身高給予了過分關注。
近年來,市場上生長激素類產品花樣繁多,相關產品的價格也不斷水漲船高。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家長說,她下決心給發育不理想的孩子打生長激素,一個月的治療費是4500元,醫生說得連續打一到兩年。花費近2萬元之後,孩子一年內長高了10釐米,但打針後孩子頻繁生病,經常感冒發燒,找不到明確病因,直到停止注射後身體才逐漸恢復正常。但這位家長也很難確定,這是否與打生長激素有直接的關係。
(圖/圖蟲創意)
王斐建議,家長應該科學監測孩子的生長髮育,不要濫用偏方、激進治療,不應該給孩子造成過多的精神壓力。家長可以至少每 3 個月給孩子定點、定時量一次身高,瞭解孩子的生長速度,通過監測生長速率,判斷影響生長的因素。
除了過低的指標如嬰幼兒期(3 歲以下)生長速率每年小於 7cm、兒童期(3 歲 - 青春期前)生長速率每年小於 5cm等,否則不必太過焦慮,但如果問題出現也不能一味等待,應該到正規醫院內分泌專科及時診斷治療。
上海人馬瑞,也曾經歷過對孩子身高焦慮的一段時期。
馬瑞身高178釐米,妻子身高165釐米。2020年女兒尤佳9歲時,還沒有體現出高個子的基因,在同齡人中平平無奇,於是馬瑞帶尤佳去醫院查骨齡:“當時醫生很嚴肅地和我們說,按照你們遺傳身高,小朋友可以長到165釐米,但是現在骨齡比實際年齡多長了1.3歲。如果按照這個片子推算,您家小朋友只能長到153釐米。”這段話像晴天霹靂,讓馬瑞眼前一黑。
(圖/《歡樂家長羣》)
馬瑞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反覆回憶他育兒的每一個階段,不知道哪裡做錯了或是哪裡做得不夠:“那段時間,我們也諮詢了身邊的一些朋友,有朋友建議我們去打生長激素和抑制發育的針,但是我們一致覺得健康比身高更重要,所以決定先嚐試調整生活方式。”
“影響身高、骨齡過快的原因就是睡眠、飲食、運動、陽光。除了保證不了每天10小時的睡眠,其他每項我們都做得挺好。”第一次看完醫生之後,馬瑞調整了尤佳在學習上的計劃安排,適當減負,比如要求尤佳9點前必須做完作業,10點關燈睡覺。飲食上,牛奶每天500ml,雞蛋一天兩個,保證蛋白質攝入,蔬菜和肉的比例是 60%和40%,每週吃三至四次牛排。除了游泳、足球、跳舞外,還要求她每天做20分鐘蹦牀跳或摸高跳。
(圖/《歡樂家長羣》)
這一年中,馬瑞一家嚴格控制孩子的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一年後再測骨齡,從原來的1.3年變成了0.8年,如今尤佳已經長到了163釐米。馬瑞認爲這是堅持正確方法後獲得的成功。
馬瑞說,家長們不要一開始就想着用“科技與狠活”給孩子拔苗助長,也不要太去相信預測出來的身高,但是可以參考骨齡與實際年齡的差額,用科學的方式放緩骨齡增速,可以改變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前提是,一定要堅持執行。”編輯 騰宇 校對 遇見 運營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