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因素 影響電動車成長速度

國內電動車充電站普及性仍不夠,圖爲中油跨足電動車充電,新竹光明覆合充電站啓動。(中油提供)

經濟部統計電動車(含油電車)去年銷售數增幅約33%,雖然不斷成長,卻是5年來最低。這不僅是臺灣,歐美銷售也同樣步入緩慢成長期。國內電動車後續能否重迎爆發性成長,將取決於電動車供應鏈調整、國產平價電動車、充電樁設施布建等3大因素。

美國電動車銷售量在2023年前半年成長5成,但年減20個百分點,歐洲銷售成長超過4成,但增速變慢。對比國內,經濟部統計的電動車(油電車)前兩年都有4成、6成的漲幅,顯示同一趨勢,就是電車成長趨緩。

雖然這跟基期因素有關,但電動車自身也有3個不利因子未解。首先,全球汽車在疫情期間,都受車用晶片短缺波及,現在雖已改善,但製造電池所需的鋰卻有供應不足,影響普及化。

其次,電動車價仍比油車貴,國內差不多的電動車都要140萬元以上,特斯拉Model 3還超過170多萬。第三是「里程焦慮」未解,國內充電站的普及性仍不夠,大樓住家對充電樁建置不夠友善。

因此,今明兩年臺灣電動車普及能否有爆發性成長,就取決於這3大因素改善速度。好消息是電動車供應鏈調整不錯,車主下單等車時間可望縮短。其次,號稱「百萬有找」的國產純電休旅今年要開賣,加上和泰、中華有意建置國產電車產線,都有利平價電動車推出。

不過,里程焦慮部分,雖高級電動車充電後行駛里程已來到5、600公里,但政府、民間的充電樁布建速度還不夠快。另外《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修法不讓管委會擋充電樁建置,也還沒通過,是比較不利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