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到7年內 減碳主宰供應鏈競爭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指出,減碳已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存亡問題,尤其歐美碳關稅進程很快,預估5到7年內,「碳」將成爲供應鏈主要競爭因素之一。(王惠慧攝)
杜拜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剩下最後3天,低碳熱潮來勢洶洶,對臺灣產業衝擊有多大?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指出,減碳已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存亡問題,尤其歐美碳關稅進程很快,預估5到7年內,「碳」將成爲供應鏈主要競爭因素之一。
趙恭嶽表示,檢視臺灣產業現況,不少產業走的很前面,也開始「以大帶小」帶着供應鏈往前衝,但令人憂心的是臺灣中小企業就佔9成,政府目前有在輔導,提供碳盤查工具等,但若在轉型過程中「掉隊」,相關經濟活動都連帶受損。
很多人會說,企業需要爲轉型付出代價,但趙恭嶽認爲,轉型就像「轉骨」的過程,他不會稱之爲代價,但肯定需要努力,無論政策或企業端都要認知到,轉型需要花心思,不該以便宜行事心態只求過關。
針對碳價議題,趙恭嶽認爲,企業不要只想用碳市場來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先做碳盤查,瞭解實際狀況,再做內部碳定價,計算實際的減碳成本和效益,然後規畫減碳路徑,未來這將左右產業的競爭力。
趙恭嶽說,有些企業停留在盤查,認爲盤完就沒事。盤查的真正目的是減碳,各國進程走的非常快,不只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也箭在弦上,減碳已是產業的存亡問題。
然而,轉變不會等到2050年才發生,趙恭嶽預估,在5到7年內,「碳」將成爲供應鏈主要競爭因素之一,若接下來國際企業只願意找低碳、零碳供應鏈合作,臺灣中小企業如未即時轉型,未來恐怕無法在供應鏈中生存。
趙恭嶽也說,在科技發展過程中,總會有人跟不上,但更重要的是培力、找到新市場,這些都需要氣候金融支持。他還認爲,公正轉型是平衡的過程,正如產官學研共同發起的「松山宣言」精神,目的是集衆人之力找解方,即使面對轉型也可以保持快樂,不需要過於憤怒或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