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藝術家蔡孟閶畫筆保留記憶 溫暖關注消失的風景

蔡孟閶持續關注生活周遭變遷的風景。(採泥藝術提供)

多取材於都市之外的老舊社區或角落,對殘缺與被遺忘的東西着迷,80後的藝術家蔡孟閶個展《看不見的城市》,希望將自身情感投射在所繪的對象,也藉此重啓對往昔的惦念及自我的探索。

「一直認爲創作跟自身所處的環境與生活密不可分,靈感來自於時常在城市與鄉間漫遊行走」蔡孟閶表示,自己對於細碎與非光鮮的東西着迷,對於已然消逝的家鄉或人們安身立命所留下的生活痕跡、都市的改變,或是鐵道與車站的更新而即將消失的風景總有着更多的關注。

將即將消失的記憶以畫筆保存下來,《看不見的城市》延續蔡孟閶對城市景觀,以及人在城市中生活模式與生活痕跡的觀察。「我的很多老房子,其實都是我自己的老家」蔡孟閶指出,此次展出的〈廳堂〉就是小時候可公家的樣子;《都會沒有鐵路》系列則是他在做完老家之後,記錄高中時就常坐火車通勤,如今卻變遷的風景,包括一些本來生活在鐵路旁的居民,居民的生活改變。

儘管非常寫實地呈現所見所感,如〈如果沒有鐵路-2〉他在臺南鐵路東移現場拍攝了拆除的房子、牆面裸露而爬竄的鋼筋,當下蔡孟閶感到震驚,但他不選擇以攝影呈現,而是以繪畫方式,選取局部構圖,更多地呈現長時間醞釀後刻意整理的情感;與《都會沒有鐵路》系列描繪城市邊緣的小人物相近,蔡孟閶描繪的植物也是平常隨處可見,不起眼的植物,「這種不主流卻生命力旺盛的狀態,有某種程度的接近」。

策展人王焜生指蔡孟閶的畫遊移在城市的邊緣,將某個可能存在卻又不是真實存在的時空情境,以灰階低度色彩營造出孤獨感,讓作品整體色感有着柔和的優雅,以溫暖又不矯情的方式展示對環境變異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