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老戲骨於洋:晚年痛失44歲的導演兒子,將歌唱家兒媳當親女兒

2020年國慶前夕,新時代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第27屆華鼎獎組委會,在澳門發佈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全國十佳電影男演員”獲獎名單,著名演員和導演於洋位列其中。

幾天之後,這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錶演藝術家迎來了自己90歲的生日。

歷經人生坎坷,演繹歲月如歌。

七十餘年的從影生涯中,於洋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執着的藝術追求,塑造了無數充滿時代氣息的經典角色。

他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締造者與見證者,更是一代代人心目中無可替代的英雄化身。

於洋原名於延江,1930年10月4日出生在山東黃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上有兩個哥哥,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六歲那年,闖關東的父親客死他鄉,母親被迫帶着他流落到東北。在長春,母親靠着幫傭攢下血汗錢,才勉強把於洋送進小學。

1942年,“僞滿洲映畫株式會”爲一部兒童片挑選臨時兒童演員,想爲母親減輕生活負擔的於洋經人介紹去面試,結果被選中了。

1945年,在八路軍工作多年的二哥跟着部隊來到長春。於洋隨之入伍,當過偵查員,經歷過土改運動,參加過四平保衛戰和長春圍殲戰,獲得過四野頒發的渡江戰役紀念章。

部隊生活磨鍊意志,也爲於洋日後成功塑造英雄角色積累了真實經驗。

兩年後,於洋按照組織安排進入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正式成爲一名電影演員。他參演了個人首部電影《留下他打老蔣》,在片中飾演連長。

很快,於洋又接到了新的拍攝任務,在《橋》中飾演青年工人吳一竹。爲貼近角色,於洋深入東北鍊鋼廠體驗生活,和工人們一起清爐、填料。

《橋》於1949年5月1日上映,塑造了工人階級的嶄新形象,揭開了新中國電影事業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後,於洋的電影生涯邁入新的階段。

在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抗日題材影片《中華兒女》中,於洋飾演英勇無畏的抗聯戰士。爲了能夠真實地表現場景,於洋險些付出生命的代價。

1950年,於洋受到嚴恭導演邀請,在《衛國保家》中出演參軍歸來的男主角楊德志。

這部電影不僅是於洋第一部擔任主角的作品,也讓他遇到了從此相伴一生的愛人——演員楊靜。三年後的建黨節,於洋和楊靜在長春結婚。婚後,相繼誕下女兒於靜江、兒子於曉陽。

1955年,於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訓練班,集中學習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爲主的現實主義表演理論。恩師卡贊斯基對他說:“你是一艘大船。大船,就應該在大海里航行。”

培訓結束後,於洋進入《英雄虎膽》劇組。他扮演偵查科長曾泰,將人物的機智、勇敢以及內心衝突演繹得精彩絕倫、扣人心絃。

影片上映之後盛況空前,於洋也因此被觀衆親切地稱爲“曾科長”。那時,他每天都要收到幾十封觀衆來信。有位天津觀衆在信裡說,他將《虎膽英雄》看了226遍。

接着,於洋陸續推出《飛越天險》、《生活的浪花》、《青春之歌》、《礦燈》、《水上春秋》、《暴風驟雨》等優秀作品,進入演藝生涯的黃金時代。

1962年,經過嚴格審覈,於洋、趙丹、秦怡、王曉棠等22位演員共同入選“新中國優秀電影演員”,也被稱爲“22大明星”。

在於洋的電影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妻子楊靜也迎來自己演藝事業的春天。

她參演的莎士比亞喜劇《第十二夜》轟動話劇界,當選全國第三屆文代會代表,並於1962年被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楊靜攜兒女來到北京,於洋則繼續留在長春。

幾年後,楊靜因爲一些特殊原因被扣上帽子,身心受到重創。

於洋給她送去衣物和鋁飯盒,悄悄勉勵她:“堅強起來,不管你是什麼處境,我都會與你在一起!”楊靜感動得淚如雨下。

多年後,她在接受採訪時回憶,丈夫的一句“我等你”成爲自己當時最大的精神支柱。

1975年,於洋也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一家人結束了兩地分離的狀況,終於團聚了!

而人到中年的於洋,也開始思考從演員到導演的轉型。

1980年,於洋自導自演的電影《戴手銬的旅客》上映,迅速轟動全國。

飾演公安幹警劉傑且多了一重導演身份的於洋再度翻紅,片中婉轉感人的插曲《駝鈴》也傳唱至今,成爲永久的經典。

拍攝這部影片時,於洋已經50歲了。但他堅持不用替身,片中激烈精彩的打鬥鏡頭都是自己完成。

有一次拍追逐的戲份不慎扭傷,於洋在醫院待了兩天就堅持出院,拄着拐繼續執導。

對此,於洋有着自己的信念:“觀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哪裡真,哪裡假,他們都知道!”

遺憾的是,忙碌的拍攝殺青後,於洋沒顧得上慶功宴就蹬着腳踏車趕往積水潭醫院,卻還是沒能見上老母親最後一面……

於洋把對母親的遺憾和思念埋藏在心裡,把對藝術的敬畏、對觀衆的尊重和對原則的堅守,刻進生命。

名氣大增之後,面對找上門來的各類邀請,於洋從不會因爲商業原因而出席,但只要是公益活動,則無論大小一定參加。

他曾語重心長地寄語後輩:“做任何職業,都要有一點思想,要有一種責任感,要有一顆火熱的心。”

2010年9月,第十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授予於洋“終身成就獎”。

幾十年來,於洋爲推動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成爲新中國電影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而在電影之外,他與妻子楊靜琴瑟和鳴,相互扶持,將一對兒女培養得都很出色。

女兒於江靜曾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導演,後移居美國,進入美國華人文化藝術界聯盟。

兒子於曉陽從小展露出不凡的文學天賦,13歲就在《人民文學》、《甘肅文藝》等文學雜誌上發表詩歌。

1983年9月,於曉陽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執導了《翡翠麻將》、《皇家尼姑》、《裂變》、《阿凡提的故事》等衆多影視作品。

2004年,於曉陽與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裡拜爾在北京結婚。

迪裡拜爾比於曉陽大兩歲,1980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後進入中國歌劇院擔任獨唱演員。

於洋和妻子楊靜對於曉陽非常疼愛,也爲兒子和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感到欣慰。

然而,原以爲幸福觸手可及,厄運卻驟然降臨。

2005年1月7日凌晨,於曉陽在從湖北恩施爲影片《北緯30度》選景結束後回京途中,突發急病,不幸因公殉職。這位出色的詩人與優秀的導演,生命戛然而止於年輕的44歲……

一早準備好豐盛早餐迎接兒子歸來的於洋夫婦,沒有等到凱旋的兒子,卻等來了天人永別的噩耗。白髮人送黑髮人,年過古稀的於洋和楊靜,徹底被推入黑暗冰冷的深淵。

正在國外演出的迪裡拜爾,連夜趕回北京。她難以承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終日以淚洗面,處於崩潰邊緣。

於洋見狀,強忍悲痛,反過來安慰兒媳,鼓勵她堅強。

迪裡拜爾和丈夫感情深厚,於曉陽離開後,她選擇獨身,以此懷念丈夫。

2008年,迪裡拜爾選擇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以更方便地照顧於洋夫婦。她一有時間就去看望二老,陪他們聊天散步,看到家中缺什麼就及時補上。

於洋夫婦更是將迪裡拜爾當成了女兒一樣疼惜,時時處處爲她着想,節日時總會讓她來家中團聚,不辭辛勞給她做喜歡吃的菜。

2018年,迪裡拜爾退休了。她放棄演出機會,將更多的時間用於陪伴於洋夫婦。

“我們失去了一個兒子,卻多了一個女兒。”談及兒媳,於洋和楊靜難掩激動的淚水。

今年年初,中國電影出版社推出《大海蛟龍於洋畫傳》,回顧於洋從影以來的崢嶸歲月和經典角色,令人震撼,讓人感動。

於洋的女兒於靜江在轉發畫傳相關內容的同時,也分享了一段在北京探望父母的視頻。視頻中94歲高齡的於洋,穿着紅色毛衣,慈祥的笑容裡串起深邃厚重的歲月。

悠悠九十載,殷殷赤子心。

這位從戰火紛飛中走來的表演藝術家,歷經人生起伏跌宕,始終熱愛電影、心懷人民,在新中國電影發展史上功勳卓著。

正如六十多年前卡贊斯基的評價,於洋如同一艘大船,踐行着崇高的理想信念與無畏的英雄主義,向着大海深處,永遠揚帆遠航。

本文作者 | 野玫瑰

責任編輯 | 小可

策劃 | 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