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分手」高鑫零售 如何解讀佈局?

阿里的新零售業務至今確實還未看見成果,除了銀泰百貨,典型的例子還有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圖爲大陸大潤發。記者林宸誼/攝影

新的一年纔剛開始,大陸科技巨頭阿里巴巴1日即在市場上投下震撼彈,宣佈子公司及New 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交易,以總價最高約131.38億港元(約合新臺幣560.9億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合佔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7%。這不僅是一筆簡單的交易,而是一次商業策略的大調整,引發市場的高度關注和熱議。阿里巴巴堅決取捨「分手」高鑫,如何解讀阿里這安排在想什麼?

「清倉」年收入人民幣700億子公司

在出售銀泰百貨不久後,2025開年首日,阿里又繼續出售其非核心資產,清倉了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阿里集團1日發佈公告,據協議,在上述交易中,阿里子公司及New Retail將有權就待售股份收取最高金額約131.38億港元,相當於1.75港元/股。阿里將持續聚焦核心業務,提升股東回報。

至此,阿里全面清空高鑫零售的所有股份。高鑫零售爲大潤發和法國量販店歐尚在中國的母公司。界面新聞提到,早在此前阿里出售銀泰之時,業界就不時出現聲音傳出大潤發即將被賣,如今這場「預期中的分手」還是真的來了。

對此,高鑫零售則發佈消息稱,新買家擬透過行使強制收購權將公司私有化,強制收購程序完成後,公司將撤銷港交所上市。高鑫並稱,買方要追溯至一間在開曼羣島註冊成立的獲豁免有限公司,該公司由德弘資本旗下基金DCP Capital Partners II, LP間接全資擁有,資金總規模高達26億美元。

阿里巴巴出售高鑫零售股權

不到半個月,阿里接連出手兩大新零售業務,引發整個產業界的側目。與前段時間清空銀泰股份一樣,阿里明顯地仍在「打折」出售。阿里指,出售事項被認爲將非核心資產變現的良機,並可利用所得款項更加聚焦於核心業務發展並提升股東回報。公司始終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充滿信心,面向未來,將繼續以技術創新推動消費體驗提升,促進行業高質量增長。

從「熱戀」到「分手」近十年

回顧阿里與高鑫零售的這段「情緣」。早在2017年,阿里首次入股高鑫零售,2020年進一步增持後,高鑫零售成爲阿里集團的並表(意即將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財務報表合併在一起,作爲一個法人實體)子公司。

阿里集團透過其子公司及New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協議,以約123億港元出售其所持的高鑫零售股權。消息再次震撼市場。 圖/取自界面新聞

胡潤百富微信公衆號提到,在阿里控股後,高鑫零售得以較早開啓數位轉型,包括單獨的app開發以及線下門市接入淘鮮達、餓了麼、天貓超市等服務。「但無法迴避的是,儘管有阿里的支持,高鑫零售的業績仍持續下滑,在殘酷的電商與商超競爭中,逐漸走下坡路。」

直至2024年10月,高鑫零售發佈公告,向市場告知有買家有意收購,而在今年開年首日,雙方便公告彼等交易的最終敲定。不過,賣出的價格相比當年超500億港元的大手筆堪稱大縮水,高買低賣虧損超過370億港元。

公開資料顯示,高鑫零售是大潤發的母公司。根據高鑫零售最新發布的財年中期業績(截至2024年9月底),高鑫零售半年營收人民幣347.08億元,年減3%,淨利人民幣1.86億元,實現扭虧爲盈。截至2024年9月30日,高鑫零售集團員工人數爲8萬5,778人。2024財年收入達人民幣725.67億元

據財報,高鑫零售此前是阿里旗下的大陸零售經營商公司,在大陸以「大潤發」「大潤發Super」及「M會員店」品牌經營連鎖超市業務。

據瞭解,截至2024年第3季,高鑫零售在大陸29個省市206個城市,共有466家大賣場、30家中型超市,以及6家會員店,總建築面積約1,349萬平方公尺。

實際上,2024年2月,在阿里2024財年第三財季財報電話會上,阿里管理層表示,爲保持競爭優勢,阿里需要加大對核心能力的投入,其首要任務是重振電子商務和雲端運算兩大核心業務的成長,退出一些實體零售等業務是有意義的,「但考慮到充滿挑戰的市場條件,這需要時間。」此後,市場就不斷有大潤發、銀泰等業務被出售的消息傳出。

來到2024年12月17日,阿里在港交所發佈公告,該公司與另一名少數股東同意,將銀泰100%的股權向由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成員組成的購買方財團出售。根據公告,阿里就銀泰出售的所得款項總額約爲人民幣74億元,預計因出售銀泰而錄得的虧損約爲人民幣93億元。

「輕裝上陣」 專注核心業務

阿里出售其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 圖/取自大潤發微博

隨着阿里出售高鑫的消息塵埃落定,這則公告也象徵着新年新開始,拉開阿里新一年戰略的序幕。有分析認爲,阿里揮手告別高鑫,乃是反應其在邁入2025年新旅途的「輕裝上陣」意圖。而阿里這樣的急切之舉也顯現出,隨數位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過去那種全方位、大規模的業務擴張模式,在大陸市場當前的環境中面臨諸多挑戰。

封面新聞認爲,很顯然,阿里此舉已誓言將「聚焦」進行到底,當年擴張得有多厲害,當下收縮就會有多猛烈。對於未來的阿里來說,迴歸「小而美」,「盈利纔是硬道理,貪大求全已成爲過去式」。

而大陸財經評論新媒體「貝隆行業研究」微信公衆號分析,此次阿里出售高鑫股權的交易,這項決策深刻反映其對未來發展的策略佈局和深遠考量。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此次交易有利於阿里核心業務發展,爲後續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支持和保障。簡單來說,隨交易確定,大量資金得以回籠,這些資金將如同新血般涌入阿里的電商和雲端運算+AI等核心業務領域。

文章續指,甩掉高鑫零售這實體零售的重資產包袱,阿里的資產結構也將顯著優化。「這並不難理解,因爲實體零售業務通常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用於門市建設、庫存管理、人員營運等方面,且資產週轉速度相對較慢,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和靈活性。」

具體來看,大陸本土零售業近年來確實陣痛不斷。胡潤百富對此稱,近幾年大陸新零售業並不好做,不少實體商業正在大規模的關店閉店。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公佈的報告可見,2023年中國超市Top 100企業銷售規模爲人民幣8,680億元,年減7.3%,門市總數2.38萬個,年減16.2%,Top 100中有56家企業的銷售額出現下降。而這一情形,在進入2024年,情勢不但未扭轉反愈演愈烈。

就此,阿里透過出售高鑫或銀泰的股權,將這些重資產剝離出去,使得資產負債表更加輕盈、健康。這有效降低其的財務風險,並增強資產流動性,使企業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和突發情況,在策略佈局和業務拓展上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和主動權。

貝隆行業研究強調,更重要的是,此次交易兌現了阿里對股東的承諾,優化資產負債表,顯著提升投資報酬率。同時此次交易將回籠131.38億港元資金,也可爲阿里今後持續回購股份計劃提供資金保障,這無疑增強了市場對阿里的信心和信任。當市場對企業充滿信心時,企業股價往往能強力支撐,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也會進一步增強,爲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堅實的資金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開始,阿里加速「瘦身」以來,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是節節攀高,走出一波不錯的行情。不論是港股還是美股都告別了「三連陰」的局面。「可見,市場對公司這一系列的動作是『買單』的。」

此外,新浪財經引述市場人士分析,本次高鑫零售的交易中,多方能夠實現共贏。市場或更看好輕裝上陣的阿里,過去一年,阿里堅定執行策略聚焦,清晰取捨,面向未來,更好將發展資源聚焦於電商、雲+AI這兩大方向,驅動核心業務長期增長。

至於阿里這回的戰略收縮或否是大陸市場的個案?有分析認爲,在經濟尚未完全復甦的大背景下,大陸企業的策略佈局和資源配置將變得更加謹慎。「是否更聚焦於核心業務,是否更傾向於精實運營,將影響未來企業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