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創始人王堅:“人工智能+”創新離不開AI基礎建設

作者 |《財經》新媒體 撰稿人 舒志娟/文 編輯 | 高素英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快速崛起,成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引擎。然而,這一潛能的充分釋放並非一蹴而就,如何實現AI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成爲了當前業界共同探索與關注的核心議題。

9月5日,在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指出,“人工智能+”不是簡單地人工智能和行業相加,更加重要的是一個機制的創新。

事實上,這種融合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變革,更是思維模式、生產方式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轉型。

回顧AI的發展歷程,他提到,儘管人工智能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圖靈等早已對此進行了諸多思考與探索,但直到2017年穀歌提出Transformer模型,人工智能才真正迎來了其現代意義上的“春天”,開始對各行各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一標誌性事件不僅重新定義了人工智能的技術邊界,更爲其產業化應用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從ChatGPT到AlphaFold,再到精準天氣預報,這些看似跨度極大的應用背後,實則蘊含着Transformer模型的強大力量。王堅認爲,正是這一核心技術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在短短几年內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從實驗室走向了廣闊的市場。他進一步指出,2017年以前的人工智能,與現在所說的人工智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可以說,現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僅有7年的歷史。

王堅認爲,在人工智能的邏輯下,ChatGPT不是一個應用,而是一個應用平臺,Chat是一個應用,而GPT是基礎模型,所以ChatGPT就是GPT+Chat。Chat不是一個簡單的應用場景,而是GPT最具有革命性的場景,最革命的東西就被做成了產品。

這一創新不僅顛覆了大衆對傳統應用的認知,更爲AI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王堅指出,“人工智能+”的“+”號背後,隱藏着深刻的機制創新。這種創新就是數據、模型和算力的結合。隨着數據、模型和算力規模的不斷擴大,AI基礎設施的建設變得尤爲重要。

他強調,當一項技術達到需要構建基礎設施的程度時,就意味着它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爲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紅杉資本在一次研討會指出的那樣,在雲時代、移動時代以及當前的AI時代,雲計算正是這樣的基礎設施。

當前正處在一個技術、機制與基礎設施同步革命的歷史性時刻。這些革命不僅正在深刻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更在積極塑造着未來的社會形態和發展方向。

展望未來,王堅表示,“當你看AI、AI+、AI基礎設施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不但技術在革命,機制也在革命,基礎設施也在革命。沒有比這三項革命在同一個時間發生再令人激動了。我想這些革命正在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