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改變傳媒業?這場大會 學界業界人士熱議

《科創板日報》12月22日訊(記者 張洋洋)數字人播報、AI大模型輔助創作、智能校對、自動生成海報......當前,AI技術正加速滲透至千行百業,新聞傳媒行業更是走在AI應用的前列。

在剛剛結束的2024中國報業傳媒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大會上,來自學界、業界、科技及互聯網行業等多領域代表齊聚,探討人工智能如何賦能傳媒行業內容創新和範式變革。

在本次大會上,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李芸在會上透露,近年來,提出“做最懂科技的傳媒集團”的上海報業集團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全方位多維度重塑生產機制,積極打造開創性引領性主流媒體新質生產力。面向未來,上海報業集團將加速迭代融合技術研發,建設AI超級平臺,實現AI技術在採編流程的全鏈深度應用。同時,集團還將在實現應用場景商業閉環、培育集團數據資產、培養“內容+科技”複合型新質人才等領域全力加速。

▍AI提升生產效率和傳播速度

據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課題組發佈的《人工智能新時代新聞責任使命報告》,目前全球10.2%的媒體建立相應機制,將人工智能引入生產流程,41%的媒體正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鼓勵和支持部分新聞業務板塊應用AI技術。

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新聞內容生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總工程師王資凱從技術層面給出了兩個重要指標:內容生產的效率和內容傳播的速度。

以上報集團目前的內容生產爲例,集團積累的300多套虛擬數字資產可以賦能各媒體生產1700小時以上視頻內容,批量化生產具有高質量場景感和沉浸感的創新報道。依託“AI數字人融媒創作平臺”,上報集團旗下媒體實現了輕量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方式,能夠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24小時不間斷提供新聞報道。

界面財聯社使用大模型輔助後,內容產出量提升3倍,發佈速度也大大提高。

MiniMax創始人閆俊傑現場展示了一段AI文生視頻,無論是細節把控還是畫面創意都堪稱專業,“拍一條這樣的視頻,傳統廣告可能要幾萬美元,互聯網廣告要幾百美元,如今AI技術的成本只有1美元。”他認爲,AI正在重新定義專業門檻,傳媒行業面臨危機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媒體從業者如何不被AI替代?

AI技術蓬勃發展之下,媒體從業者會被AI替代嗎?

就該問題,在大會的主題對談環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專委會理事長張志安,與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總工程師王資凱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討論。

在王資凱看來,媒體從業人員要想不被AI替代,需要保持開放心態和對新工具的敏感性。

“新的工具層出不窮,今天的生成式工具,性能有可能比兩年前的第一代GPT性能強十倍,速度可能強百倍,上下文閱讀能力可能漲成千上萬倍,但應用價格比當時低了十倍。在技術全面提升和躍進的大時代,如何利用好這些工具去服務新聞媒體從選題、採編、數據整理收集,到最後成稿、分發的全流程,可能是每個從業人員未來一段時間內要關注的主題。”王資凱說。

王資凱認爲,媒體從業人員還需結合時代環境,運用AI技術圍繞國家戰略做佈局。例如新聞產業服務的重要場景之一是中國企業出海,媒體從業人員可以圍繞行業、產品、生產製造服務好中國產品出海,將中國力量、中國供應鏈的優勢體現出來,做好內容分發和推廣,或許也能成爲未來媒體工作的一大亮點。

媒體人如何不被AI替代?這是AI應用到新聞業之後,媒體從業人員面臨的靈魂拷問。

對此,張志安認爲,對媒體人來講,“更重要的是呵護自己的1%的靈感”。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努力’,後面還有半句話常被大家忽略:‘1%的靈感恰恰是最重要的’。某種程度上看,愛迪生好像預見了今天的AI時代,因爲99%的工作中越來越多的比例會被AI替代,1%的靈感反倒變得格外重要。”張志安說。

張志安以在復旦大學授課時的觀察舉例說,今年以來,復旦大學在各專業開設了AI大課。

“昨天我的課程剛結業,我發現一學期下來,學生的感受並不是更悲觀,反而是更自信。他們意識到,有兩個東西不會被AI替代。一是真正到達現場、洞見現場,AI雖然可以收集信息,但不會像人一樣對現場有深刻的洞察。二是基於情感和創意的創造力,這是AI無法取代人的部分。同學們一邊積極應用AI,一邊跟老師探討人不可取代的創造力在AI時代怎麼延續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