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機需要新故事
言必稱AI的時代,已經來了,尤其是隨着sora等的震撼發佈,以及Google、微軟和國內大廠等在AI研發、大模型等方面的日新月異。
就手機行業而言,在存量時代出貨量連年不及預期的情況下,如何刺激用戶換機,成了一道擺在所有手機廠商面前的共同命題。從三星到國內的一些手機廠商,實際上已先行一步打出了“AI手機”的新概念,甚至推出了所謂的AI手機新產品。
然而,縱觀當下的AI手機,到底有多大的“含AI量”?又是否是在蹭熱點以求短時間內贏得一些銷量的增長?從AI技術的智能程度、交互方式等維度來看,真正的AI手機應該從何做起,又應該怎樣進行“質的飛躍”才能對用戶講出值得換機的“新故事”?
AI手機看家菜:消除路人、繪畫擴圖、通話整理
到底什麼是AI手機的“看家菜”?這個問題,事關所有目前智能手機用戶對未來AI手機的認知,也會影響到用戶對推出AI手機的廠商在AI技術上的能力是否足夠強大的自我判斷。
那麼,當下國內外廠商推出的AI手機是以什麼當做證明自家AI技術實力的“看家菜”的呢?要說今年AI手機的“始作俑者”,莫過於韓國的三星手機和谷歌(後者推出的AI手機型號爲Pixel 8)。這裡,以三星爲例,其在今年1月下旬於美國加州聖荷西市召開年度旗艦新品發佈會,推出了號稱是“全球首款人工智能(AI)智能手機”的Galaxy S24系列。
從三星對該AI手機新品的前期預熱到全球發佈,及至後期的市場宣傳來看,三星都足夠賣力、廣告推廣帶來巨大聲量,可謂是對其宣稱的“全球首款AI手機”有着“迷之自信”的一種體現。
然而,就在類似三星“即圈即搜”功能實屬首創這樣的宣傳不斷見諸網絡等媒體的背後,透過此款AI手機全球發佈會上的具體信息,卻能發現神秘面紗背後,所謂“全球首款AI手機”的“看家菜”功能,如AI即時同傳翻譯、AI整理筆記及“畫圈搜索”等,在技術上卻並非三星自研。
據財聯社報道,剛把“智能手機出貨量全球第一”位置拱手讓給蘋果的三星,跑到距離蘋果總部只有15分鐘車程的體育館內舉辦“AI手機”Galaxy S24系列發佈會。整場發佈會中,雖然三星管這一整套技術叫做Galaxy AI,但無處不在的谷歌元素,一次又一次提醒觀衆“Gemini來了”。
而根據谷歌、三星在今年1月18日發佈的一則公告,S24系列將搭載“作爲安卓14系統一部分”的Gemini Nano模型,另外谷歌將通過雲服務向三星提供Gemini Pro和文生圖模型Imagen 2的AI服務。所以在發佈會中看到的諸如語音轉寫、多語種翻譯鍵盤、錄音轉寫&概要整理功能,都來自於Gemini Pro;諸如摳圖、AI圖像編輯等功能則出自Imagen 2。
隨着三星這款AI手機來到中國市場,上述“AI看家菜”功能,則是深度集成百度文心大模型而實現的。相關報道顯示,百度智能雲與中國三星達成合作,Galaxy AI通過集成文心大模型,帶來了“即圈即搜”等功能。而由於文心大模型擁有多項能力,因此還可爲Galaxy AI 提供端側賦能的通話、翻譯功能,以及藉助生成式 AI 帶來的智能摘要、排版等功能。
由此來看,即便是巨頭三星,在AI手機的初期探索階段,主打的一系列“看家菜”功能更多的並非自研,而是通過與谷歌、百度等公司的成熟大模型來實現的。
有意思的是,諸如此類的AI手機看家菜功能,“同質化”跡象也很明顯。
譬如,榮耀也和百度聯手,將文心大模型接入榮耀手機,將雲上的文心大模型與榮耀平臺級端側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相結合。百度智能雲事業羣總裁沈抖對外表示,端側大模型更懂用戶意圖,雲側大模型擅長處理複雜問題,滿足用戶深層次需求,端側、雲側能力互補、相互結合。
實際上,早在去年,百度甚至還基於其大模型能力而推出了自有品牌的小度智能手機,雖然被定位爲學習使用的手機。但不難預料的是,前有三星、後有榮耀,儘管各大手機廠商無不在訓練自家的大模型,卻面臨一個如何將AI手機的“看家菜”高效、快速打造成“AI功能全家桶”的時代命題。
畢竟,如社交平臺上屢屢有網友吐槽當前AI手機的各種功能,不過是蜻蜓點水,尚無法讓他們產生換機的衝動。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打造一部以自研爲基礎、擁有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的AI手機就成了擺在各大廠商面前的真正命題所在。
AI手機“新基建”:更強勁的芯片、內存、大模型
從行業進展來看,去年下半年至今,幾乎所有的主流手機廠商都推出了各自的大模型,可謂是誰都不願意在AI手機這個時代趨勢上落伍掉隊。
其中,OPPO推出“安第斯大模型”、榮耀推出“魔法大模型”,有“藍廠”之稱的vivo甚至還將其“藍心大模型7B”進行了開源。此外,連二線品牌努比亞也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
然而,僅僅推出大模型,藉此實現一些諸如路人一鍵消除、通話錄音整理等功能,就是真正的AI手機嗎?顯然不是。
一個基本的常識是,無論是OpenAI還是國內的大廠,其大模型的訓練和應用,都離不開算力設備的支撐。對於手機等AI移動終端而言,同樣需要更強大的芯片、更大的運行內存等硬件加持,才能讓大模型在手機上跑得順暢無阻。
對此,一些從當年“廠妹機”脫胎而來的廠商,則提出了要搭載強悍的硬件,勢必會提升手機的成本。因此,有些廠商給出了雲端AI的解決方案,也就是,用戶要實現一些AI功能,需要聯網才行。而若在移動場景下,單純依靠流量,怕是100GB左右的高檔位流量套餐也很難hold住AI功能的流量消耗。
而華爲、小米,則得益於其全棧自研能力,正在探索軟硬件齊頭並進,從系統底層優化開始,力求以端側爲主,讓用戶在不聯網的情況下,也可以發揮大模型帶來的AI便利。
而以技術爲立命之本的華爲,實則從去年開始便在“AI手機”的佈局上悄悄發力,其佈局策略可能就是“軟硬雙推進”,基於從芯片到系統的全棧自研能力,其未來在AI手機牌桌上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有意思的是,去年的年度演講中,雷軍也宣佈了小米的新戰略:深耕底層技術、軟硬深度融合進行AI全面賦能。
具體到AI手機研發策略上,與華爲類似,小米除了推出AI大模型外,也是從去年開始就秘密部署AI端側能力的實現,重點實現輕量化和本地部署。
由此來看,更強勁的芯片、內存、大模型,三者共同構成了AI手機的“新基建”。只有三項能力融合發力,纔可能讓大模型真正在手機端側實現更多的功能,並結合雲端協同,構築廠商在AI時代的護城河。
正如去年底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所言,“百模大戰”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在基礎模型之上要有千千萬萬,甚至數以百萬計AI原生應用,這個大模型它的價值才能被體現出來。我們一定要去卷AI的原生應用,要把這個東西做出來了,你的模型纔有價值。”
另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預測,2024年將成爲全球AI智能手機的關鍵開端。IDC則預計,2024年中國市場上搭載AI功能的終端設備將超70%,AI終端佔比將達55%。
但是,2024年已經馬上來到4月份,雖然像路人消除這樣的功能勉強撐起了一些手機廠商的AI“門面”,但真正具有差異化的、符合用戶對AI用戶預期的真正“王炸級”AI終端並未在國內市場看到。
而相對於sora對多個行業帶來的高強度的持續“震感”,未來哪家廠商能夠決勝千里,還要取決於軟硬件齊頭並進前提下,拋棄傳統的機海戰術時代的“迭代”和“微創新”頑疾,將視野和眼界放開,多看看全球大廠乃至OpenAI甚至更小微的初創公司,所推出的一些從形態到智能交互全面顛覆的AI終端“實驗品”,或許才能真把腦洞打開,進而帶來能講出新故事的真正AI終端。這種終端,甚至以後都不被叫做手機。
AI手機新故事:高階智能、交互機制、形態進化
當然,可以篤定的一點是,AI技術無疑將成爲手機行業存量、同質化競爭、出貨量持續下滑以及消費者換機慾望明顯下降等困境的“救命稻草”,甚至有可能會顛覆手機行業的既有格局,本文所指代的AI手機也有可能會像“變形金剛”一樣,變成另一種形態上的AI終端。
對此,我們暫且可以結合目前國際上已經面世的一些致力於替代或減少用戶使用智能手機時間的新形態AI終端設備爲案例,對AI手機(AI終端)到底應該講出什麼新故事,進行分析判斷。
當下智能手機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推動下,可能的三個演變維度是,高階智能、交互機制以及形態上的進化。
礙於篇幅所限,這裡僅以一個同時具備這三個維度的、也是頗有啓發價值的“AI終端新物種”爲例,以期能給國內廠商有所啓迪。因爲,儘管國內廠商也都在自家手機中“植入”了大模型,但基於ChatGPT開發出的AI終端,卻不啻於一場智能終端的創新革命,形成星星之火的潛在勢能。
這個新物種就是,去年11月,兩位前蘋果設計師成立的初創公司Humane推出的一款名爲“AI Pin”(AI別針)的AI終端——直接像別針一樣吸附在衣服上的“微型手機”,通過內置OpenAI的GPT系列大模型,讓用戶不用手機、不用下載任何APP,就可以實現通話、錄音,乃至撰寫文稿、整理郵件、實時翻譯、識別食物並提供營養信息等。此外,還支持音樂流以及根據場景和環境挑選音樂,甚至具備“以AI爲中心的攝影功能”。
更不同於當下智能手機的“新故事”是,在Humane的演示中,AI Pin通過內置的激光投影系統,可以直接在用戶的手掌上顯示信息,因此開發者根本就沒有爲這個AI終端添加屏幕。此外,基於該AI終端配置的深度傳感器,用戶只需藉助手勢就能交互,例如提供相應的信息或者切換歌曲等。而只要用戶向不同的方向傾斜手掌,則可以突出顯示菜單的選項,合攏手掌又能自動返回主頁。
看到這裡,你覺得這到底是一種AI終端新物種,還是AI手機的未來“新故事”呢?有媒體認爲,AI Pin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種大語言模型(LLM)驅動的可穿戴搜索引擎。而Humane公司還打算爲這款“AI別針”增加導航和購物等多個新功能。
你看,從滿足用戶信息需求到商業變現,僅僅貼附在衣服上的一個小終端,就能輕鬆get。試想,類似AI終端進一步進化下去並推廣到國內的話,留給手機行業講出AI手機新故事的時間還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