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偶戲藝術家林婷婷 另雙眼睛看澳門
來自澳門的滾動魁儡另類劇場,藝術總監林婷婷(右)與行政總監趙汝揚(左),透過偶戲呈現西方人對華人世界的既定印象,其中手拿布袋戲、口裡說英語的橋段,反映了不同地區華人的不同養成背景。(滾動魁儡另類劇場提供)
近日導演楊力州紀錄片作品《紅盒子》,探討布袋戲的傳承,引發話題。現年38歲的澳門偶戲藝術家林婷婷,是澳門少數以偶戲爲業的表演者,她也將她對偶戲的熱情,發揚到國際舞臺,以偶戲結合舞臺劇,拿起布偶、在舞臺上摺紙船、說文解字,訴說家族故事,記錄澳門社會發展過程,作品《澳門製造2.0》首次在臺登場。
林婷婷表示,她自小家中開設紡織廠,打從孃胎就聽着紡織車的聲音成長,「我的父親從廣東潮州一路遷徙到澳門,努力打造一片天地,讓我們順利長大,我在劇中以廠房聲響爲背景,把織布機搬上舞臺,呈現父母輩勤懇生活、開創事業的狀態。」
林婷婷有平面設計背景,學生時期接觸偶戲便愛不釋手,後來參加新加坡劇團「戲劇盒」工作坊,在導演郭慶亮的啓發下,決定前往布拉格演藝學院學習偶戲,返澳後創團,成爲當地少數以偶戲爲業的表演家。
林婷婷在歐洲學藝過程,深感東西方文化大不同,「同學們談到莎士比亞、契科夫,我都可以理解,但是我想和他們談魯迅、談《聊齋》,他們總露出疑惑表情,讓我覺得,作爲華人,一定要爲自己的文化樣貌發聲。」
林婷婷表示,偶戲表演有各式各樣的可能,「不拘泥於人形偶、布偶等,有時是聲音與物件的關係,甚至是表演者自己的表演方式,可能化身成被操控的偶。」
這回作品《澳門製造2.0》,曾在布拉格、香港、澳門與日本橫濱演出,林婷婷與夥伴趙汝揚在劇中呈現西方人對華人的既定印象,如寫書法、搬演布袋戲等,同時也表現澳門年輕人和父母輩之間的價值觀大不同。
其中還有說文解字時間,林婷婷對觀衆解說自己的名字,反映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關於『婷婷』,我每次問父母都有不同的答案,有時告訴我,因爲不想再繼續生女兒了,想『停』下來,有時告訴我,那時候爸爸想要換大廠房,所以需要有大『亭』出現,都很有意思。」
林婷婷表示,作爲藝術家,她出生於資源相對豐富的一代,有責任呈現澳門現況,「我只能呈現我自己的觀點,臺下觀衆的共鳴,也是屬於這個時代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