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學者:日本區域安全角色蛻變 從追隨轉為領導
澳洲的日本事務專家莫爾根(Aurelia George Mulgan)撰文說,日本在區域安全上的角色正在轉變,不僅成爲美國應變計劃中不可或缺的盟友,也不再只仰賴美國來嚇阻中國。
莫爾根任教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英語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網站本月14日刊登她的文章。
她寫道,日本區域環境中不斷增長的威脅,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威脅,已成了驅動政府政策變革的最重要因素,也改變了大衆對於大幅提高國防能力和支出的態度。
她說,由於美國勢力相對於中國有所衰退,加上北韓發展核武和飛彈計劃,還有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在日本週圍擴大海空軍事勢力等考量,日本和南韓、澳洲等其他美國區域盟友一樣,意識到自己必須「站出來」維持區域軍事力量平衡。
莫爾根說,中國對臺灣愈來愈具侵略性的政策,以及中國可能發動的軍事計劃對日本自身安全造成的風險,也促使日本成長爲一個成熟的安全事務參與者。這使得日本有必要爲了與中國在臺灣議題上發生潛在衝突而獨自做好準備,重點在於嚇阻,以及與美國一起準備採取聯合軍事行動。
她認爲,考量到發生海空戰爭的可能性,日本強調優先擴大並提升軍力,爲這類衝突做好準備,這在戰略上也很明智,包括鞏固、擴張居於戰略位置的軍事基地數量,並增加武器彈藥庫存;但最重要的是日本國防政策和軍事信條的實質改變,讓日本得以大幅提升本土嚇阻能力,尤以飛彈反擊爲主。
莫爾根指出,臺灣若「有事」,日本的潛在軍事作用將非常關鍵,舉例來說,日本西南方島嶼距離臺灣很近,美國相當仰賴這些島上的防禦工事,因此日本是美國必不可少的盟友。
日本在打擊能力方面,也已開始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規劃建立自己的反擊嚇阻能力。
莫爾根提到,在某些方面,反而是美國更加依賴日本。美國駐日大使易曼紐(Rahm Emanuel)曾說,美國希望能利用日本的工業基地,包括非國防工業,以便在雙邊聯盟中發揮更大作用。
易曼紐舉了數個例子來說明美日可結合各自優勢來增強對中國威脅的嚇阻力,造船就是其一。日本在造船方面擁有專業技術和工業基地,是很重要的資產,而中國在這方面的能力正超越美國。
莫爾根說,日本戰略的另一個關鍵面向是迅速增加美國以外的安全夥伴數量。日本正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積極促進與其他國家的防衛關係,例如澳洲、菲律賓和南韓;同時也與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等建立更密切的防務安全關係。
莫爾根提到,日本自前首相安倍晉三於2012年至2020年執政期間開始,在安全事務上的角色就從追隨者轉爲領導者。安倍懷着改變印太地區安全架構的使命,透過一系列重大政策,讓日本躋身戰略領導國家,對區域安全做出獨特貢獻。
她說,隨着「自由開放印太地區」概念推出,日本成了領袖,而美國追隨其後。安倍政府也是涵蓋澳洲、印度、日本、美國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主要推手。
現任首相岸田文雄也積極依循類似道路,包括賦予「自由開放印太地區」更具體的內容,以在這個概念上留存自己的印記,例如針對南半球開發中國家啓動經濟援助計劃。
莫爾根還說,日本考量到中國在一些領域構成的威脅,也正試着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尤其是在經濟安全、網路基礎設施保護、新興技術等相關事務方面;這意味着日本今後的中國政策,主要將取決於新的安全和防衛優先要務,而不是較傳統的經濟貿易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