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醫院閃耀“中國之光”!邁瑞全球化走向縱深
一場“醫生荒”正在全球加速蔓延。
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估算顯示,以醫療服務覆蓋至少80%的人爲標準,醫生密度最低閾值爲每萬人20.7名。但在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每萬人僅有2.5名醫生!
醫生短缺的後果顯而易見。數據顯示,在中低收入國家,每年有500多萬人死於低質量的醫療保健服務,360多萬人死於醫療資源匱乏。
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醫生荒”大多出現在非洲、東南亞、拉美等區域的中低收入國家,但近幾年,這個趨勢逐漸席捲至發達國家。
在美國,醫學院協會發布數據顯示,該國目前缺少約2萬名醫生,到2034年,缺口可能上升到12.4萬。
在英國,截至2024年3月,二級醫療機構有約10萬個職位空缺,其中醫務人員空缺8796名。
在澳大利亞,由於醫療行業從業人員流失嚴重,一些偏遠地區已經出現一醫難求的尷尬局面。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因弗雷爾郡,僅剩的6位醫生要照料轄區內將近1.8萬人口。爲了在公立醫院排上號,一些病人的輪候手術時間已經超過了1年——這是澳洲20年來患者的最長等待時間。
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不久前,新南威爾士州護士和助產士協會的成員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罷工,要求政府爲護士加薪15%。
而離我們更近一點的韓國,一份醫科大學擴招方案,引發約1.2萬名實習和住院醫生遞交辭呈、罷診離崗,醫療人才更加青黃不接。
這個現象還有加劇的趨勢。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1500萬醫務工作者的缺口。醫療資源的緊缺,已成爲全球共同面臨的難題。
1
嘗試
要想改善“醫生荒”,有兩個解決方向。
一是多招醫護人員。這條路短期內很難實現,因爲合適的醫生供給並不多。以中國爲例,一個普通的全日制本科臨牀醫學生,就至少要經過5年學制學習、實習、規培等步驟,才能成爲合格的基層醫生。一名有經驗的高級醫護人員,培養週期則更加漫長。
另一個方向是升級醫療設備,提高醫護人員的效率。這一點,大洋彼岸的湯斯維爾大學醫院(Townsville University Hospital)已經做出了新的探索。
湯斯維爾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北部的最大城市,也是澳大利亞大陸南迴歸線以北的最大居民點。而湯斯維爾大學醫院則是昆士蘭北部唯一的三級醫院,其爲周邊近70萬人提供轉診服務。
面對巨大的醫療挑戰,該醫院制定了計劃,希望在2018年—2028年間,改變診療護理模式,以解決醫護資源短缺和巨大醫療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場改革中,一個重要的方向是基礎設施和醫療設備的升級。而助力這場改革的,是一家來自中國的公司:邁瑞醫療。
如果你去到湯斯維爾大學醫院,你會發現,這裡有上千臺各類醫療設備都是邁瑞生產的,僅監護儀一項,就超過800臺。
數千公里之外的湯斯維爾大學醫院,爲何會選擇來自中國的醫療產品?
過硬的產品質量是第一考量。此前,湯斯維爾大學醫院的醫療設備基本來自老牌國際巨頭。但這些設備已經非常老舊,用了有13年左右。
該醫院這次“更新換代”選中的邁瑞醫療,早在1995年就成爲行業內首批通過德國TÜV南德意志集團ISO13485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2004年,邁瑞的監護儀首次獲得FDA 510(K)產品認證進入美國市場,至今通過多次FDA的現場檢查。
另一方面,邁瑞的設備很容易上手。湯斯維爾大學醫院急診科的資深責任護士Paul Mateos還記得,他們最早接觸的是邁瑞的無創呼吸機,後來是監護儀,再後來是ICU設備。這些設備的一個共性是:操作非常接近智能手機和其他智能設備。
而且,邁瑞的這些產品之間是互聯互通自成一體的。在湯斯維爾大學醫院IT總監Michael Barber看來,他傾向於一次性整體更換整個設備羣,因爲這樣能確保不同設備“互相通信、有效協作”。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邁瑞的BeneVision N1監護儀,設備小巧,可以在不同區域間輕鬆攜帶,從前臺分診處到資源室,再到患者的病牀旁,都能用同一套監測設備和相關裝備爲患者提供服務。
一整套的產品搭配,可以讓醫療診斷更加流暢、迅速。於湯斯維爾大學醫院而言,這意味着,更少的醫護人員可以操作更多的設備,快速且高效。
讓湯斯維爾大學醫院下定決心的,還有邁瑞周到的服務。
在此之前,醫院首席執行官Kieran keyes有一個最大的擔憂:在裝機完畢,供應商撤場時,但設備的實際使用者卻沒有準備好,那該怎麼辦?
邁瑞用行動打消了Kieran keyes的憂慮。在湯斯維爾大學醫院,邁瑞的團隊花費了大量時間與醫院溝通,瞭解他們的需求和目標。合作敲定後,也定期舉行內部會議,並與客戶會面,確保項目按照計劃進行。有一次,在短短兩天時間裡,邁瑞的工程師們完成了ICU的21個牀位及設備安裝、調試。
這讓Kieran keyes非常感慨:“他們從一開始就準備好了對我們的支持。”
2
突圍
對飽受“醫生荒”困擾的澳大利亞而言,湯斯維爾大學醫院的新嘗試,無疑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Paul Mateos就直言,作爲澳大利亞最大、最繁忙的急診科室之一,湯斯維爾大學醫院急診科面臨設備管理、多學科合作和人力資源等多方面的困難,但邁瑞醫療帶來的設備和技術改進了臨牀工作的流程,給急診科帶來了極大的助力。
與此同時,另一重疑惑隨之而來:來自中國的邁瑞,是如何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說是一場艱難的突圍。這一點,Paul Woodhouse很有發言權。Paul Woodhouse於2015年加入邁瑞醫療,如今是邁瑞澳洲總經理,在他的認知裡:
“澳洲人比較保守,他們總是堅持和習慣與自己熟悉的人打交道、做生意。”
一個如此保守的國度,且在重度依賴歐美品牌的背景下,爲何大規模選擇了邁瑞的產品?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一家中國企業的24載全球化佈局說起。
時間回到2000年,彼時的邁瑞發現,全球醫療設備行業的市場容量非常大,是一個千億美元級別的市場。但中國的份額又很小,僅佔3.5%。與此同時,邁瑞的兩個大類產品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已經做到了30%。
綜合國內外形勢,加上對自身技術的自信,邁瑞迅速成立了國際業務部,專門開拓海外業務。
在國際化初期,邁瑞一方面瞄準歐美市場客觀存在的基礎臨牀需求,打造出極具性價比競爭優勢的監護儀,進而帶動其他產品。另一方面,邁瑞在海外設立子公司或辦事處,藉助經銷商渠道和本地化市場團隊,進一步打開發達國家市場。
出海的第二個十年,邁瑞的主線是併購。實際上,縱觀全球醫療器械巨頭的發展史,幾乎都是一部併購史。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2013年,邁瑞頗具前瞻性地收購了硅谷高端彩超技術領軍企業Zonare,後來推出了中國第一臺高端彩超,並由此邁入全球影像技術領導者的陣營。
數據顯示,邁瑞自2008年以來共發起10多起併購,通過“自研+併購”雙管齊下,邁瑞不斷夯實其全球研發、銷售、製造一體化平臺。從那之後,邁瑞也正式開啓一騎絕塵的全球化增長之路。
出海的第三個十年,邁瑞遇上了疫情。但這家企業抓住了機會,成功化挑戰爲商機。2020年全球疫情最嚴峻的時候,邁瑞爲全球提供超過50萬臺抗疫設備,其中約20萬臺發往海外超過160個國家。
在澳大利亞,Paul Woodhouse記得,疫情的爆發讓北美和歐洲的設備斷供,湯斯維爾本就比較偏遠,這下更被巨頭們忽視。
正是藉着這個機會,邁瑞成功切入湯斯維爾大學醫院,並用過硬的產品和服務站穩腳跟。
使用過邁瑞的產品之後,湯斯維爾大學醫院急診科的資深責任護士Paul Mateos說,邁瑞的產品對於工作效率的提升,幾乎是全方位的。Paul Mateos有着23年工作經驗,使用過20多種監護設備,但“邁瑞產品帶來的體驗卻是前所未有的”。
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是湯斯維爾大學醫院的醫療資源均等化探索。
澳大利亞有着衆多的土著居民,而且很多土著居民不喜歡離開自己的族羣社區。在外出就醫的時候,如果不能帶着家人一起來(醫院),他們會非常恐慌,甚至會暴力虐待醫護。
作爲昆士蘭北部唯一的三級醫院,湯斯維爾大學醫院輻射整個昆士蘭北部,其中就包括一些偏遠的土著社區。
如何讓偏遠地區和土著居民都享受平等的醫療福利?這個棘手的問題,同樣得到了邁瑞的助力。
邁瑞的“瑞智聯”生態系統,通過將監護儀、麻醉機、呼吸機、輸注泵等智能硬件連接,實現設備物聯與數據互聯。憑藉這一整體解決方案,當地的土著居民可以留在社區,通過遠程醫療享受湯斯維爾大學醫院的專家診療。
醫院信息技術主任Michael Barber說,服務數字化使偏遠地區的醫護人員也能及時訪問關鍵的患者數據,並與湯斯維爾的專家進行溝通,從而改善這些社區的醫療服務。
在邁瑞出海第三個十年的征途上,這樣的故事還在不斷上演。
3
進擊
佈局全球化24年來,邁瑞日益走向世界的縱深。
財報顯示,2023年,在生命信息與支持領域,邁瑞突破了接近300家全新高端客戶,還有超過500家已有高端客戶實現了更多產品的橫向突破。
在澳大利亞,如今邁瑞的產品也正在進入當地的頂級醫院,例如墨爾本的阿爾弗雷德醫院和皇家墨爾本醫院等。
視野再放大一點,在2023年Newsweek(美國新聞週刊)評選的全球TOP 100家醫院中,邁瑞已覆蓋80家。中國智造,已經在和國際一線醫療器械企業同臺競技。
走向世界24年後,邁瑞在北美、歐洲、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設立了62家境外子公司和5大海外研發中心,建立了覆蓋全球的研發、營銷及服務網絡,2023年,邁瑞的國際業務收入突破135億元。而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在國際市場增長超過 18%,其中歐洲和亞太市場增長均超過了 30%。
2023年,邁瑞在全球醫療器械上市公司領域的收入排名已提升至23位。榜單中,邁瑞是唯一一個最有希望率先進入前二十的中國企業。
從市場空間看,根據深圳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整理的數據,2023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爲5952億美元,並將以5.71%的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增長,至2027年全球醫療器械產業規模將達到7432億美元。
不難想象,一張嶄新的“中國名片”,將出現在世界醫療行業的舞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