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爲什麼沒有因爲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而伊斯蘭化?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關於統治與被統治的方法與策略自古以來數不勝數。
無論中外,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無數年來的發展當中,侵略與被侵略,佔領與被佔領常有發生。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者不在少數。
因而“收復失地”以及西方的“獨立復興”向來都是歷史之中的關鍵詞。
而佔領並不像侵略一般,意味着橫掃而過只留下一片狼藉。佔領是長久且可持續發展的,是要在一片土地上紮根長存繼而融入到自己的國家當中,成爲自有國土的一部分。
坦而言之,長久佔領就等同於要將別人的東西搶來的同時,做出一番改造,將之貼上自己的標籤,完全變成了自己的東西。
奧斯曼帝國
而如何才能夠百年千年甚至永久的將一片搶奪而來的土地變成自有國土呢?畢竟侵略者對於當地人民而言是不可磨滅的傷害與仇恨,建立長期穩定的統治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情。
因此也就有了促進文化認同與融合的“文化入侵”即爲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它國或另一民族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達到的征服行爲。
縱觀我國曆史長河之中此類事例不在少數。譬如人盡皆知的“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在她們遠赴異國他鄉的同時也帶去了來自中原的書籍,知識,特產等等文化產物,使得不同文化之間有所交流融合互相認同。
再者更爲貼切的便是秦朝時期,秦始皇不僅橫掃六國一統中原而且遠征嶺南百越之地打下了一片極爲遼闊的疆土。
與此同時爲了能夠山河永固長存,他派遣了秦國50萬軍隊鎮守嶺南百越之地。
同時做出歷史上第一次徵召女兵的舉措派遣至嶺南百越之地,這些原有的女兵與先前的50萬軍隊組成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在當地生根發芽,由此以往百越遺民在這場文化侵入之中徹底被融合。
無力或許可以佔據一方地域,但若想長治久安唯有互相之間的認同與融合。
而作爲各種文化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宗教文化也時常被用以長久的統治當中。
而宗教文化的入侵在西方的歷史當中極其常見並且百試不爽,基本上一個地區被佔領之後全新的宗教觀念會如影隨形隨之而來,與原有的宗教文化不斷碰撞以達到融合的目的。
譬如,南斯拉夫被伊斯蘭化後徹底分裂,如此者不在少數,許許多多的國家在不同宗教文化的碰撞過後分裂亦或被徹底融合。
然而凡事總有一些意外,作爲古希臘文化發源地的巴爾幹半島曾被封建神權伊斯蘭教帝國奧斯曼帝國統治幾百年卻並沒有伊斯蘭化。
巴爾幹半島
一、土地佔領
自14世紀開始到16世紀結束,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伊斯蘭教帝國——奧斯曼帝國從亞洲西部出發,先後消滅了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國家,繼而完全征服巴爾幹半島,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地建立了長達5個多世紀的軍事封建統治。
奧斯曼帝國採用阿爾巴尼亞族省督來統治希臘,用希臘官僚統治羅馬尼亞人和斯拉夫人。
伊斯蘭教建築
二、宗教文化入侵
奧斯曼帝國本身就是一個封建神權伊斯蘭教帝國,舉國信奉伊斯蘭教,因而隨着巴爾幹半島的淪陷,隨之而來的便是伊斯蘭教文化的侵入。
而在奧斯曼帝國之前,曾經席捲歐洲的阿拉伯帝國與之不盡相像,雖然影響範圍區域有所差別,但對於宗教文化入侵的方式大致相同。
阿拉伯帝國亦是封建神權伊斯蘭教帝國,當鐵蹄橫掃一片疆土之後,阿拉伯帝國並不會在當地大肆屠殺“異教徒”而是以看似柔和實則更爲有效的方式緩慢的真正意義上佔領同化。
首先,必不可少的便是在國家支持下無數拔地而起的清真寺,伊斯蘭教的思想文化在勢力統轄範圍之內鋪天蓋地的迅速展開。
奧斯曼帝國
單單宣傳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因此阿拉伯帝國又出臺一系列的政策促進當地伊斯蘭化的進展。
就像最爲簡單也最爲實用的經濟政策,畢竟金錢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且最爲直接的利益,他們對非伊斯蘭教信徒的居民實行更爲嚴苛的稅收制度,與此同時對加入伊斯蘭教的民衆實行一定的稅收減免。兩者相較之下只需一眼便高下立判。
而教育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立足之本,因此阿拉伯帝國自然不會放過。
他們通過清真寺,地區性的普及基本文化知識和阿拉伯語,作爲知識載體古蘭經和聖訓自然必不可少,因此居民學習文化的同時不知不覺間,接受伊斯蘭文化思想
而奧斯曼帝國的做法便與阿拉伯帝國相差無幾。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徵收一種稱爲“吉茲亞”的稅,而徵收的對象則是有體力當兵及有財力繳稅的成年男子,不包括奴隸。
或許是因爲這些需要繳納“吉茲亞”稅的人使得奧斯曼帝國獲得了一大筆稅收的緣故,奧斯曼帝國統治者對於巴爾幹半島的居民皈依伊斯蘭教表現得並不熱衷。
當然,其間也有人建議強制要求巴爾幹半島的基督教徒全部信奉伊斯蘭教,然而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階層對此始終認爲,“沒有異教徒,哪來的秀色可餐的女性奴隸,和豐富的稅收?”
與此同時,“德夫希爾梅制度”在巴爾幹半島展開,他們會在各地非伊斯蘭教家庭當中選擇相對優秀的男孩強制迫使加入伊斯蘭教,而後送進土耳其村莊生活,學習土耳其語,以異族文化培養。
其中優秀的孩子可以被送進宮廷成爲貴族近侍,至於其餘的也會悉數加入帝國軍隊成爲炮灰。
而即便部分孩子成爲了貴族近侍或是擔任其他要職,看似飛黃騰達的同時,也始終擺脫不去一個稱呼,“卡皮庫魯”意爲君主的奴隸。
因此,巴爾幹半島的伊斯蘭化稍顯緩慢,不過即便如此巴爾幹半島的伊斯蘭化依舊進行到了一個可怕的程度。
畢竟面對極不公平的苛捐雜稅,而且當時的等級制度下成爲伊斯蘭教信徒已經成爲了一種體系上的晉升,因此不少基督教徒選擇了表面上的妥協,即加入伊斯蘭教但實際信仰依舊是基督教,儼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巴爾幹半島
三、獨立
1821年的巴爾幹半島,希臘革命爆發,他們成功的推翻了奧斯曼帝國對於巴爾幹半島的統治。
然而這場革命看似是一場民族革命而實質上更像是一場宗教革命。
因爲參戰的人之中極大一部分人信奉東正教,而佔據領導地位的依舊是東正教教徒,以至於說是希臘人獨立更像是原本信奉東正教的東羅馬帝國的復興。
畢竟在那個時候並沒有希臘民族的看法,提出希臘人說法只是爲了吸引那些崇尚於希臘文化的人加入其中。
因此纔有了後來持續百年的人口交換。
希臘獨立發生之時,奧斯曼帝國已然衰落,因此希臘與土耳其之間頻頻交戰。
後來雙方達成協議,用滯留在土耳其境內的希臘人交換,滯留在希臘境內的土耳其人。
巴爾幹半島
然而實質上卻是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交換,因爲對於希臘人與土耳其人的界定是由信仰來決定的,就像即便是希臘人的血脈但信仰伊斯蘭教便會被遣返土耳其。
因此,持續百年的人口交換之後,巴爾幹半島之中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悉數離去,剩餘的人口當中將近99%都是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
所以,巴爾幹半島並非是因爲不曾被同化,而是經過這百年人口互換過後,如同換血一般被悉數清空罷了。
以小見大,宗教入侵是可怕的,雖然宗教除卻一些應當廢除的陋習之外,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信仰宗教的人往往是狂熱的,若是被有心人所利用後果將不堪設想。
現如今,便有不少邪惡組織通過曲解某些宗教教義,而後將原本正常的人加以變相“引導”,使之成爲危險狂亂的惡徒,繼而藉助趨使這些迷失本心的人制造危害整個人類社會的事件。
同時相關的宗教知識教育也極其關鍵,我們必須在每一個懵懂青少年的腦海當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當接觸到不良的信息傳導使能夠迅速辨別,而後拒絕誘惑,堅持唯物主義的真理守住本心。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現如今信息全球化的時代,難免會接觸到一些來自異域的文化以及信息。
作爲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在面對這些異國文化的同時應當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於某些節日之類的外國文化也不要盲目追隨,這樣方纔能夠不爲奸人所乘,樹立堅定不移的愛國情懷,堅守道德底線,維護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