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人民論壇)
李洪興
小麥成熟季節,田野染成了金黃。由南向北,夏收仍在繼續,神州大地一派豐收景象。
腦海裡浮現小時候的麥收場景:收割用鐮刀,運輸用手推木車,脫粒需人拉碌碡,揚麥靠簸箕和風;家家戶戶的場院連成片,人們一起勞作,一起豐收。多少年過去了,麥粒的清香伴着辛苦的汗水,歷歷如昨。
前幾天,一張浙江杭州城市麥田的照片,引發網友關注。落日餘暉,金色麥田,聯合收割機正在作業,現代化高樓林立,高鐵飛馳而過。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能看到風吹麥浪,令不少人心生豔羨。一位網友留言說:“城市現代化、科技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在同一個畫面出現,幸福感有了具象的表現。”
無論是兒時記憶還是當下圖景,都在啓示我們: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深深塑造着民族文化心理,寄託着濃濃的文化鄉愁。許多人即便離開了鄉土,仍離不開其深厚的精神滋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國曆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如何激活農耕文明的優秀基因,讓其融入現代,是文化課題,也是時代考題。
雲南紅河,千年開墾而成的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河谷”良性循環,生生不息;浙江青田,魚依稻而鮮,稻依魚而香,稻魚共生的傳統生產方式煥發新的生機;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逐水草而居,食肉飲酪”的生產生活方式代代相傳,成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活態傳承的農業文化遺產,它根植中華大地,呈現着先民智慧,煥發出勃勃生機。
浙江湖州,年積溫較低,冬季農作物容易受凍害。農業專家葉明兒,利用先民們在沿海鹽鹼地上發明的築墩栽培技術,結合現代智能化溫度控制與霧噴節水灌溉技術,解決了柑橘種植難題,讓小柑橘成爲當地羣衆的“致富果”。現代科技賦能讓農業生產更具智慧和效率,傳統農耕文明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者充分結合,現代農業就有了更多可能;既有科技支撐又有文化滋養,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將越走越寬。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農耕文明凝結着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歷久彌新。在“贊天地之化育”中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得時之和,適地之宜”中體會順天應時的智慧,傳承“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的節用理念,弘揚耕讀傳家、敦親睦族的家風家訓……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賦予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定能提供更加優質的精神文化食糧,讓人們的精神家園更豐盈。
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爲先。中國人民敬自然、愛土地、惜糧食、戀故鄉,這是刻在骨子裡的文化基因。創造生生不息,文化綿延不絕,我們必將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