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歲月過成書的模樣 “年貨”日曆書煥新升級

本報見習記者 孫彥揚

臨近年末,“年貨”日曆書又衝上了各大電商平臺。僅在抖音平臺,《故宮日曆·書畫版(2025年)》已售15.8萬冊,《2025年給孩子的詩詞日曆》《敦煌日曆》《山西文物日曆》等也達到數萬冊銷售量。記者走訪多家書店發現,日曆書依舊是書店年末“推薦位”的必選項,尤其知識類日曆書大多擺在書店較爲顯眼的位置。悅悅書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傳統文化類日曆銷量不錯,可以預期年末將會有一波消費小高潮。”

業內人士指出,從有“日曆書出版元年”之稱的2016年起至今,日曆書市場走過爆火後迴歸平穩。雖品類數量有所回落,但“卷”勢不減。老牌IP系列和創意新品都會在年末迎來“大考”,想要從中脫穎而出,提升品牌持續性、推動高質量精品化是必然趨勢。

日日新的“百科全書”:IP推動品牌化系列化

市場火爆過後,品牌化、系列化的日曆書在“紅海”中格外顯眼。無論是最先入局的“故宮”系列,還是輕巧嚴謹的“民俗掌故”系列,老牌日曆書仍在持續發力。《故宮日曆》今年一口氣推出四個版本,以普通版、漢英對照版、書畫版以及童真版打入市場。而《民俗掌故日曆》在其6.0版本中引入科普元素,“民俗”+“科普”新的條目組合呈現出對話與張力。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化讀物編輯室主任、《民俗掌故日曆》責任編輯朱志凌告訴記者:“從2018年至今,每年的新版本都是民俗與其他元素的碰撞,先前‘民俗’與‘詩詞’的雅俗對話效果也很不錯。這個系列會一直做下去,後年的版本也已在籌劃中。”

日曆書並非僅僅是IP衍生品,而是在與IP良性互動。從1.0到6.0,《民俗掌故日曆》已走過八年。這本日曆書脫胎於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民俗學家楊蔭深的早期代表作《事物掌故叢談》,書中追溯500多種歲時令節、衣冠服飾、飲料食品、器用雜物、遊戲娛樂等源頭,頗有生活意趣,其典藏本、小精裝及大字本等不同版本皆先行市場,爲日曆書打下IP基礎。

在日曆書市場的多年實踐中,不做IP的搬運工,注重原創性,是“讓讀者一眼認出”的重要措施。朱志凌介紹:“日曆書不僅是‘日曆’,更是一本‘書’。我們的規範是一個條目最長不超過6行,即180字,字字都需平實,都需琢磨。書後添置二十四節氣附錄及民俗掌故索引,很少有日曆書做索引,這是我們的獨特性。”

不同年歲的日曆書整合在一起,便是一套日日新的“百科全書”,既具有私人記憶的收藏屬性,更具備公共知識的檢索屬性。因此,無論新老品牌,長遠發展纔是出版方的心儀邏輯。“有茶時光”“本草光陰”“把日子過成詩”“內經”等系列日曆都已連續出版多年,而新入場的《2024敦煌日曆·煌歷》更是鉚足了勁打造系列品牌。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醫學編輯馬祥認爲,當前的日曆書市場逐漸趨向品牌化,大衆對連續性產品的購買黏性比較大,“日曆書的策劃,我們一般堅持內容與形式每年一變的原則,計劃做10年以上”。

站在“玩”的潮頭,也貼近生活的脈搏

不可否認,曾被稱爲“年貨”的日曆書是“作品”更是“產品”,集閱讀、收藏、禮物饋贈等屬性於一身,滿足的是各類讀者的“複合口味”。隨着古老的日曆被不斷賦予更多新的時代意義,出版者在拼設計創意的同時,拼的更是對生活的理解與熱愛。

近年來,互動性強、個性定製讓日曆書備受青睞。“緙絲鴛鴦戲蓮紋包首”“坤寧門龍鳳天花”等古樸精巧的紋樣被手工印在書中,《故宮日曆·書畫版》上增加100枚由人工印下的紋樣,這更讓網友開心表示“故宮一件我一件”。地方文旅與遊戲影視也在不斷激發日曆書的新玩法。《2024敦煌日曆·煌歷》是中國農業出版社與敦煌文旅集團首次跨界合體推出的文旅日曆,以壁畫高清配圖充分展現敦煌特色。“黑神話·悟空”的風也吹到了日曆書業,遊戲中不斷出圈的山西文物在《山西文物日曆2025年·壁畫》中充分體現。要讓不同消費羣覺得好看又“好玩”,作爲一種時效性極強的產品,日曆書投入週期長,銷售週期卻只有三四個月,其精美的裝幀用材又是高消耗,因此快速響應熱點、增強個性互動都是制勝法寶。

年復一年,日曆書看似“卷”出了新高度,但迴歸到日曆書的初衷——生活的意趣、閱讀的興趣,從來沒有改變。一位網友在整理了爺爺的十幾本日曆書後,被上面隨手記錄的話語不斷逗笑、回憶滿滿:“看到上面端端正正的楷體字,我也想去買本翻頁的日曆書了。看節氣、看知識,再寫點幾個字的小小日記,不知不覺中就把歲月過成書的模樣。”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