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勝選》趙春山/拜登多邊主義 有助臺灣參與國際組織
美國大選結果出爐,臺灣衆多「川粉」難掩失落之情,甚至有人認爲蔡政府選前「押寶」,擔心拜登勝選會「秋後算帳」。這些反應看在外人眼裡,不免感到啼笑皆非。然而,拜登勝選就必然對臺灣不利嗎?
拜登上任 多邊主義取代單打獨鬥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艾默森(Donald Emmerson)近期在澳洲《東亞論壇》(East-Asia Forum)撰文指出,拜登上臺後,美國將重返世界舞臺,與志同道合的國家進行「制度化」合作。艾默森以「美國共同」(America Together)取代「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字眼,來區別拜登與川普的不同外交取向。
拜登不會改變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目標,但他不會採取川普「單打獨鬥」的方式,而是要組建「多邊主義聯盟」。要達到這個目標,美國必須恢復與傳統盟友的關係,並重建美國的國際領導力。
拜登的中國問題智囊建議,美國應把戰略關注點從「改變中國」,轉移到「提升自身競爭力」,也就是站在強勢的地位上,開展與中共的競合關係。
拜登的競選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今(2020)年6月曾說,美國應「少關注怎麼讓中國減速,多關注怎麼讓自己跑得更快。」拜登欲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就不會選擇和中國大陸經濟脫鉤。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經濟資深顧問甘思德(Scott Kennedy)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表示,總體而言,這是一場競爭,兩邊都會受損,儘管美國可能相對來說好一點。
甘思德提醒,必須記得這是一個全球經濟,不只是兩個國家。而經濟發展的目標不是以二比一打敗對方,而是提高整體的得分。
如果得分不高,就說明經濟發展停滯,沒有創造就業、無法提供醫療,像疫情這樣的公共衛生問題和氣候變化就難以解決。所以甘思德建議,要找到一個跟中國交流的方式,既能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又能提高經濟得分。
▲ 拜登與吉爾夫人前往賓州費城韓戰紀念公園獻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如果拜登採取上述安全和經濟利益兼顧的方式,這就提供盟國因應美中關係問題時,擁有較大的活動空間。
拜登勝選後,已分別與美國在歐亞兩地的盟國領袖通話,他們樂見美國恢復與盟國的緊密關係,但也希望美國給予他們更多的迴旋餘地,發展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例如,美國和中國大陸是歐洲產品的兩個主要市場,對歐洲國家而言,最痛苦的情況是在中美關係緊張時,必須被迫選邊站。
東南亞國家也不願選邊站,雖然川普對這個地區的忽視,提供中共「填補真空」和擴大區域經濟影響力的機會,但東南亞國家對拜登新政府是有所期待的,多數國家認爲,「至少未來4年,美國總統的決策和行動會與政府的各個機構更吻合一致,同時也會更注重區域盟國的利益及共識。」
▲ 前總統馬英九(中)執政八年,與美中保持良好關係。(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拜登強調盟友利益 有助臺灣「走出去」
馬總統執政八年採「和陸親美」政策,臺灣與中、美雙方都維持良好的關係。民進黨上臺後,由於對岸拒不往來,以及川普實施單邊主義,蔡政府被迫向美國「一邊倒」;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得到美國支持,則被對岸冠上「挾洋自重」之名,並不斷進行杯葛。
如今拜登強調多邊主義和盟友利益,會讓美國有更多體制上的力量,支持臺灣參與區域和國際組織。我們希望美國協助臺灣擴充視野,而非只能經由美國才能俯瞰天下。
蔡總統瞭解臺灣必須「走出去」,近期宣佈由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擔任領袖代表,出席11月20日之APEC經濟領袖視訊會議。
蔡總統期許張忠謀與代表團達成兩項任務:第一,宣示臺灣在防疫願意做出更多貢獻;第二,加強臺灣與各國連結,鞏固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我們期待對岸對臺灣的參與,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 美國務次卿柯拉奇與總統蔡英文和張忠謀18一同出席晚宴。(圖/路透)
兩岸統一條件 尚未成熟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涉及兩岸共15個字,即「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我認爲統一條件沒有成熟,兩岸現階段就應共同致力於和平及發展。
談到和平與發展兩者間的關係,我願引述中國大陸一名學者的說法,他認爲「和平與發展不是彼此孤立的,他們之間既各有特點,又互爲條件,是互爲因果、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 前副總統蕭萬長曾倡議「兩岸共同市場」。(圖/記者陳政錄攝)
兩岸共同市場 有助縮小兩岸差異
除此之外,我認爲有必要重提前副總統蕭萬長一直倡議的兩岸共同市場。
就國際政治理論上看,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符合全球化和區域整合的趨勢。就區域整合而言,它可以縮小參與各方政治信仰和政治制度的差異性。
從歐洲經濟整合的實際經驗看,經濟合作不但促進法、德兩個世仇的和解,並且帶動了歐洲統一運動的進程。兩岸同爲炎黃子孫,這種血濃於水的關係,遠非法、德兩國所能比擬。兩岸更有理由在國際社會相互扶持,攜手並進。
記得陳水扁總統執政時,就曾呼籲「應以最大的氣度和前瞻的智慧,超越目前的爭執和僵局,從兩岸經貿及文化的統合開始着手,逐步建立兩岸之間的信任,進而共同尋求兩岸永久和平、政治統合的新架構。」我認爲這是民、共改善關係的一個契機;但遺憾的是,對岸並沒有做出積極迴應。
美國知名華裔學者李成接受《中評社》專訪時呼籲,中美雙方應抓住美國大選帶來的機會,重新評估過去幾年相互間的政策和舉措,重新整理互相打交道的思路及方式,爭取和推動中美關係轉危爲安、走向緩和。李成認爲,雙方當務之急應當恢復公共衛生對話和合作、恢復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以及建立危機管控機制。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李成的看法也適用於兩岸。我認爲兩岸應就民生相關議題展開對話,先創造和平的氛圍,待條件成熟,再擇機共商謀「合」之道。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原標題爲〈美國重返多邊主義:兩岸對話的契機〉。
熱門點閱》
► RCEP衝擊》單驥/川普影響力仍在 美國將只談沒有中國的TPP?
► 拜登勝選》趙春山/中美關係回到「既聯合又鬥爭」
► 拜登勝選》沈有忠/美國將對中國重啓區域聯防?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