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李白翻車,行爲藝術者給高力士提鞋都不配
★成爲普林尼的資深讀者:點擊上方「火山口的普林尼」→右上角菜單欄→設爲星標,其他平臺讀者請關注公衆號“火山口的普林尼“
中秋佳節,古都西安和他們的品牌西鳳酒,鬧出了一個大烏龍。邀請某位著名“表演愛國藝術家”來扮演李白,結果當事人摔了個踉蹌不談,西鳳酒也是招來一片罵聲。有人說,這扮相哪裡是李白?分明是唐朝的宦官最佳人選,還有不少人說這扮相,扮演高力士、楊國忠這不貼切不好嘛?
在這裡,我要給高力士說一句公道話啊,這是高力士被黑得最慘的一次!再說句實話,這位“表演愛國藝術家”,簡直是給高力士提鞋都不配。
高力士的黑點,其實更多來自於一個杜撰的故事:李白醉酒,要權傾朝野的高力士給他脫靴,才肯下筆。高力士因此懷恨在心,便在楊貴妃與唐玄宗面前說了李白的壞話,致使李白一直懷才不遇,不得出仕。那麼真實的高力士是怎樣的人呢?明朝人李贄的評價最爲貼切: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高力士身體上的缺陷,是他不可掌控的命運。《舊唐書》中記載,高力士本姓馮,名元一。他在年幼的時候,因爲嶺南的一起謀反案受到牽連,因此被閹割,送入宮中。武則天見這個小孩子機靈,便先將他留在宮中,不久後又派去伺候武三思。一度因爲小錯誤,被鞭打出宮,後來又被宦官高延福收養,賜名高力士,並被派去伺候當時的臨淄王,日後的唐玄宗——李隆基,從此,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這是一段縱觀二十四史,都不多見的君臣佳話。
武則天駕崩後,中宗李顯復位,極度寵信韋皇后與武三思,在武三思的挑唆下,將張柬之等對武三思心懷不滿的重臣下獄,武三思和韋后權傾朝野。中宗期間,武三思擅權被殺,韋后更加權勢熏天,大有奪取李唐江山的意思。不僅秘不發喪,還召集五萬兵馬控制長安城。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李隆基聚集能征善戰之士,憑藉自己的威望,最終使得禁軍倒戈,誅殺韋氏集團,並且在後來的時間裡,除掉了另一個勁敵太平公主。
在這場血雨腥風的政變中,高力士身先士卒,出生入死,爲李隆基獲得最終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加上一直對李隆基盡心侍奉,在玄宗皇帝登基之後,立馬對高力士委以重任。先後賜予他太子太保、光祿大夫等職,並且掌管部分禁軍,盡內侍的職責。
送到宮中的奏章,高力士都要過目,小事可以自己拿決斷,大事再稟報玄宗。玄宗經常這麼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有了高力士處理政務,唐玄宗可以安心放鬆很多,這既是對高力士的信任,也是對他能力的認可。能出現開元盛世這樣難遇的盛況,足見高力士的能力不簡單。這裡多提一句,開元、天寶年間能在歷史上留名的重臣:高仙芝、宇文融、李林甫、安思順等人,都是經過高力士舉薦得以重用。部分人可能在史書上爭議不斷,但無論如何,這一時期政治秩序與朝政的良好運轉,高力士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高力士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的臨危不懼與忠貞不貳。天寶十三年,楊國忠執掌朝政,好大喜功卻又指揮使失度,導致南詔之役慘敗,李隆基安於享樂,對楊國忠信任有加:我已經老了,朝廷的事交給宰相,邊關的事情交給諸位將領,我還擔心什麼呢?高力士勸諫:我聽說雲南剛打了敗仗,邊關將領擁兵自重,陛下如何才能制約呢?我擔心一旦發生禍患,局面可就很難收拾了。
同年,關中發生水災,楊國忠挑選了好的莊稼給李隆基看,企圖矇混過關,李隆基詢問高力士的看法時,高力士直言不諱:自從陛下把大權交給宰相以來,賞罰無度,陰陽失調,我還能說什麼呢?李隆基默然無語,或許是由於年高力衰,對楊國忠產生了依賴性,李隆基也未做出什麼改變。高力士對於危機,具有極強的前瞻性,卻在轟然倒塌的帝國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不久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了,由於唐軍戰略部署失誤,高仙芝、哥舒翰等大將先後被殺,叛軍兵臨長安城下,唐玄宗做出了西逃的決定,在這個傳奇帝王的狼狽餘生裡,高力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人臣的忠義與英勇!
李隆基一行人到達馬嵬坡之時,禁軍發生譁變,要求處死楊國忠等佞臣,局面一度失控,稍有不慎,李隆基的個人安危,都無法得到保障。危難之際,高力士挺身而出,多次往返于禁軍和李隆基之間,進行斡旋談判,確定禁軍們的訴求,並且當機立斷,做出最準確的判斷。在李隆基面對楊貴妃的生死抉擇的時候,立即相勸:貴妃當然是沒有罪過的,但是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楊貴妃還在陛下身邊,這樣將士們都沒有安全感,希望陛下仔細考慮,將士們安心了,陛下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啊!
勸說完唐玄宗之後,高力士馬不停蹄地去對楊貴妃做心理工作,最終勸成了楊貴妃下決心赴死,自己當了惡人,見證楊貴妃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隨後讓禁軍們做個見證,再將其下葬,稟告唐玄宗。在這場千古悲情長恨歌中,高力士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後世有的史家甚至懷疑,高力士是這起陰謀政變的始作俑者,不過目前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佐證這一點。而且,在這樣的非常時刻,高力士已經儘自己所能,儘可能爭取一個好的結果,至少在保全唐玄宗的方面,他無可挑剔。除掉楊國忠一家,重新獲取禁軍的信任,確保皇帝的安危,這已經是最優解了。
在這場兵變中,一同服侍唐玄宗的宦官袁思藝丟下衆人,去投奔了安祿山。高力士卻一路護送唐玄宗,到達成都。同年,太子李亨繼位,爲唐肅宗,遙尊李隆基爲太上皇。高力士一直不離不棄,直到戰局逆轉,一路護送李隆基回到了長安,數年一直陪伴左右。
衆所周知,帝王家從來沒有什麼溫情脈脈,只有你死我活的博弈,父子之間,亦是如此。光復長安之後,李亨與李隆基這對父子,在百官面前表演了一出痛哭流涕的父慈子孝場面,沒過多久,李隆基移居甘露殿,李亨終究放心不下老邁的父親——萬一東山再起,這江山誰來做。手下人心領神會,開始削減李隆基的待遇,甚至落井下石,想方設法羞辱這位被冷落的太上皇。
當權傾朝野的大宦官李輔國帶着軍士,亮出明晃晃的刀子,來到甘露殿挑釁之時,李隆基一度在馬上都坐不穩,這可真是落難鳳凰不如雞了。此時,又是高力士站了出來。年過七旬的高力士,騎着馬來到李輔國面前說:“太上皇可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輔國你也是老臣了,怎麼敢如此無禮,你給我下馬!”李輔國被高力士的氣勢給震住了,只得照做。
隨後,高力士宣讀了李隆基的旨意:“將士們應該忠於職守。”於是李輔國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內,齊聲喊:“太上皇萬福!”衆人紛紛向李隆基叩拜。高力士藉機又喊道說:“李輔國來牽馬。”李輔國趕緊穿上靴子,去牽馬,和兵士們一起護送李隆基回到了殿內,不敢有絲毫怠慢與不敬,禮節到位之後,才率衆人離去。
李輔國領衆人退出後,李隆基哭着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說:“多虧了你呀!否則,我已成刀下鬼了。高力士一邊寬慰着太上皇,一邊表示自己的忠心。他用自己最後的能量,爲李隆基爭取了天子的最後尊嚴。李輔國深感受辱,回去之後便使了絆子,將高力士流放貴州,這是瘴氣瀰漫之地,望見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高力士還一度吟詩哀嘆。
兩年後,大赦天下,高力士也重新獲得自由,在路人口中聽說,唐玄宗已經駕崩,便向着北方跪下,嚎啕大哭,呼喊着玄宗的名號,隨後吐血而亡,享年七十八。他比李隆基年長一歲,同年離開人世,真正相伴走完了一生,放在任何一個朝代的史書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佳話。所幸,唐代宗李豫,念及高力士陪伴先帝,也爲大唐戎馬一生,顛沛流離。追贈高力士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力士一生,足矣。
世人皆知盛唐有一生奇遇放浪不羈,留下無數千古名篇的詩仙李白。而那個傳說中的背景板,歷史上的能臣忠臣高力士,同樣值得大書特書,青史留名。
終其一生,多次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古稀之年,面對帶甲之士,依舊錶現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試問如此忠臣夥伴,又是多少千古帝王求之不得之君子。高力士只是先天遭遇導致了一些身體上的缺陷,論其精神與操守,少有人能出其右。
所以,所以招搖撞騙的跳樑小醜,別說扮演李白了,給高力士提鞋,可都不配。想沾他們的光?簡直是自取其辱,試問這和東廠牌匾掛岳飛的“精忠報國”有什麼區別?至於陷入風口浪尖的品牌方,只能說自求多福吧,沒有說你們傷害民族感情,真的是最大的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