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分離焦慮”怎麼辦?

爲什麼當孩子適應了環境,熟悉了老師和小朋友,分離焦慮就沒有了,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

我家倆娃從出生都是我和孩子爸爸自己帶的,爸爸白天上班,或者出差就我自己帶孩子,就是不論走哪都帶着孩子的那種。

現在回頭看,這樣帶大的孩子有好處也有弊端,其中一個弊端就是孩子特別黏我。但孩子遲早要上幼兒園,也意味着要儘早讓孩子適應新環境,適應父母不在身邊的每個白天。

0-3歲最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時候。如果頻繁更換養護人,很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這時候只要滿足孩子的需求,安全感很容易建立。他們似乎不能理解“上學”的概念,也不理解時間概念。在孩子眼裡只有“媽媽不見了”這個發現,讓自己很不安。

3歲後,建立了親子安全感和信任感後,也比較適合讓孩子參與集體生活。但孩子也會有個適應過程。這個過程孩子可能會哭鬧、抱大腿、不想和媽媽分開。這時候讓孩子知道天黑了,媽媽回來接寶寶回家,這時候寶寶能夠理解時間概念會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由於親子信任已建立,也不會因爲媽媽晚到而產生焦慮、害怕的情緒。

如何和寶寶建立信任?

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是契機。比如寶寶找媽媽玩,但媽媽正在忙工作。如果我們放下手上的工作,陪孩子玩半小時,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媽媽心理很重要。信任感逐漸建立。

如何讓孩子適應沒有媽媽的日子?

讓寶寶從短時間開始適應。比如告訴孩子,“媽媽離開一小會兒”,這個一小會兒有多長時間呢?我們要清晰告訴孩子。比如鬧錶定好一分鐘,鬧錶響時媽媽就回來了。

如此多嘗試一段時間,時間逐漸拉長,寶寶就會知道“到了和媽媽約定好的時間,媽媽就會出現”。

注意:媽媽離開,可不是留年幼孩子獨自在家,畢竟這是很不安全的。可以是其他親朋在的時候,媽媽和孩子有這樣一個約定!讓媽媽可以短時間離開。

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和孩子相處時間長了,孩子一眼媽媽就知道他要做什麼。但這並不利於孩子適應新環境。畢竟其他人可不知道寶寶的行爲代表着什麼意思。所以儘量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會說話的孩子就用語言表達。不會說話的孩子可以用肢體語言表達。

從孩子角度想想“爲什麼會有分離焦慮”?

自己熟悉的人不在身邊。在身邊的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畢竟有時候寶寶餓肚子可不是固定時間的。因爲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讓寶寶煩躁。

對不認識的人有警惕心,哪怕是小孩子也一樣。但小寶貝又不能照顧自己,又找不到自己信任的人,煩躁的情緒也可以理解了。

爲什麼當孩子適應了環境,熟悉了老師和小朋友,分離焦慮就沒有了,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