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金融黑灰產盤踞互聯網直播和內容平臺,造成財產損失過百億
11月28日,由AIF聯盟、消費金融服務聯盟(重慶)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聯辦的“2024數字產業生態夥伴大會——金融安全論壇”上,我國首份《中國金融黑灰產治理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揭開了我國金融黑灰產業迅速發展背後深刻的社會原因,以及行業的應對策略。
金融黑灰產三年增長超10倍
在由馬上消費研究院與西南政法大學聯合研究撰寫的這份《報告》中指出,金融黑灰產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大挑戰之一。金融黑灰產是指與金融領域相關的,利用非法手段牟取利益,行走在法律邊緣或者有明顯違反法律法規的一整套攪亂金融市場秩序的"產業鏈"。它通常包括非法代理維權、反催收、有組織逃廢債、惡意投訴、徵信修復、非法代理退保、電信網絡詐騙、貸款中介欺詐、盜取賬號、仿冒網站和 App 等行爲。不僅侵害了消費者隱私和財產安全,還會破壞金融生態和危害金融安全,更會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報告》指出,自2021年起金融黑灰產快速發展,增長了10倍之多,造成財產損失達百億級,其表現形式多元複雜,發展態勢連點成面,藉助互聯網平臺肆意擴張,已經演變成爲了一個有組織、有計劃、有技術、有勾連的行爲。如果不施以嚴格管控並加以治理,金融黑灰產的組織規模有繼續擴大之勢,疊加非法所得劇增和新興技術加持,對其發現、判斷和處置的難度也在指數級增加。
《報告》披露,2023年互聯網平臺惡意刷量信息佔比中,來自直播平臺的佔比約40%,排名第一,其次是內容平臺,佔比38.41%,此外,電商平臺佔比18.78%,以及應用下載平臺佔比2.45%。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計,2023年一季度,監管部門共接收並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104909件,同比增長50.8%。部分金融機構反饋,約三成比例爲惡意投訴,且此類現象已然廣泛存在於各類別的金融活動中,嚴重擾亂金融秩序,並逐步演變爲整個金融行業的痛點難點問題。
揭示黑灰產背後社會經濟因素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報告》還從需求側和供給側深入分析了我國金融黑灰產業增長迅速背後深刻的社會經濟因素。
《報告》指出,從需求側來看,伴隨新冠疫情、經濟下行等大環境影響,越來越多消費者陷入債務困境,出現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下降的情況。減免費用、延期還款、刪除逾期徵信記錄呈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
2018-2020年,伴隨三年“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的開展,絕大多數遊走於法律邊緣的金融營銷、催收機構被依法打擊、取締。伴隨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疊加互聯網短視頻社交軟件興起,大量前金融輔助行業中的營銷、催收人員,利用所掌握的金融知識,迅速轉變爲以反催收爲典型代表的黑灰產組織。
在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足,具有較強債務優化、逾期徵信處理需求的背景下,慫恿消費者委託其進行維權活動,或通過電信網絡和社交平臺展開詐騙行爲或相關違法違規活動。
從供給側來看,近年來持牌金融機構積極響應國家和監管部門要求,在徵信管理、費用定價、個人信息保護、營銷宣傳、信息披露,催收管理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部分金融機構出現高利貸、暴力催收、虛假宣傳、誘導過度借貸等現象,對行業聲譽產生了惡劣影響。一些借款人因此產生不還款有理的錯誤認可,對不合理投訴有錯誤的道德正確感,加劇了投訴的泛化。
此外,當前在營銷催收等領域僅有原則性規定,實操缺乏統一標準,容易導致金融機構與消費者由於認知差異產生糾紛,給金融黑灰產的形成以可乘之機。從政策環境來看,在"以人民爲中心"的消保工作理念下,國家各部門對消費者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達到了空前高度,但在實踐中卻存在無條件地偏向客戶和消費者,導致監管、政府、社會、媒體、公衆形成“有投訴就是問題”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黑灰產遊走在法律邊緣,借消保名義行非法之實。
最後,該《報告》建議,伴隨關注度和必要性的逐步加強,基於金融黑灰產治理的研究與探討層出不窮,但仍存在着一些侷限性和片面性,全面系統性的研究尚有空白地帶。可以給出的可行性和創新性的參考建議包括:一是注重規劃引領,強化頂層設計和上下聯動,二是健全法律法規,明確法律定性和識別標準,三是完善商事制度,限制准入準營和廣告營銷,四是創新監督管理,推動調解機制和消保評價,五是完善徵信提報,明確信息錄入和執行標準,六是加強政企聯動,推進開展專項和聯盟打擊,七是推動警示教育,深化金融知識及政策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