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全國累計超6億人蔘與互聯網衆籌,九成用戶籌不到足夠醫療費

近十年以來,隨着我國互聯網衆籌行業的快速發展,活躍在各類社交媒體中的各類大病網絡衆籌項目已屢見不鮮。

6月11日,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24大病網絡衆籌用戶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自2014年9月第一家大病網絡衆籌平臺——輕鬆籌成立以來,我國大病網絡衆籌行業發展已有十年左右的時間。預計2024年籌款累計值將達到979億元。

僅一成衆籌用戶能夠籌到目標金額

《報告》指出,全國已經有超過6億居民參與過醫療籌款項目的資金募集與捐款活動,社會關注度極高。

但衆籌受訪者平均治療費爲39萬元,衆籌目標金額平均爲22萬元,僅一成衆籌用戶能夠籌到目標金額,實際單次能籌到的平均金額爲3.8萬元,40%用戶最終能籌到目標金額的一至三成。

數據顯示,大病網絡衆籌用戶中,籌款者年齡集中在35歲之後的,比例超過60%。而95後和00後則偏少。此外,衆籌用戶的家庭年收入情況爲:57.3%的籌款用戶經濟狀況不佳,家庭年收入低於6萬元。

《報告》顯示,大病網絡衆籌平臺對於提升用戶醫療保障意識、溝通醫療保障產業端各參與者均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對於籌款患者而言,大病網絡衆籌不僅緩解了救治資金的燃眉之急,同時平臺拓寬了他們對於創新療法、特效藥物等信息的獲取途徑,使他們擁有更多醫治選擇、增加治癒可能性;其次,大病網絡衆籌項目在激發捐款者對於社會慈善事業關注的同時,亦會引發其對於自身及家庭健康保障需求的思考。

《報告》也顯示,調研的受訪者們認爲,求助者家庭的經濟條件、疾病的嚴重程度、籌款文章吸引人與否,均是影響籌款效果的重要因素,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爲,衆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籌款文章的吸引力。此外,近50%的籌款資金來源,依舊是患者的親朋好友。

從互聯網衆籌到互聯網保險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互聯網保險”正成爲水滴籌、輕鬆籌、愛心籌等衆籌平臺重要的流量變現業務。例如,用戶加入水滴籌後,往往還能看到“水滴保”板塊,可以引導用戶購買商業健康保險來規避風險。

《報告》也顯示,大病和衆籌經歷顯著提升了用戶的保障意識。調查顯示,85%的受訪者後悔沒有提前配置保險,70%的受訪者在病後選擇給家人配置上商業醫療險,以此規避未來不確定的健康風險。此外,使用過網絡衆籌平臺進行大病籌款的用戶,購買相關醫療保險的意願會高於一般人,這也是網絡衆籌平臺受到各類商業保險公司青睞的原因。

《報告》認爲,目前國家醫保覆蓋較廣,對疾病治療費用覆蓋有巨大作用和價值,但由於重大疾病的醫療花費高,被調研的衆籌用戶在醫保報銷費用後,仍舊存在58%的醫療費用缺口。其中,有商業保險的衆籌用戶,醫療費用的缺口會降低到32%。但商業保險的整體滲透率不高,僅13%的受訪者表示擁有商業保險。

螞蟻保健康險負責人沈曄也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越來越多用戶因爲受到網絡衆籌的觸動,開始思考自己的醫療保障,增強個人和家庭的抗風險能力,防止因病返貧。有數據顯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羣體,對個體風險管理和健康保障越重視,所以對商業醫療保險需求越旺盛。

螞蟻保數據顯示,2023年投保醫療險的用戶同比增長30%,惠民保產品的普及,也印證了大衆對健康保障的認知、實踐在快速提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郭金龍也表示,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醫保之外,人人都應該配置健康險。

2020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健全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險爲主體,以醫療救助爲託底,商業健康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等共同發展的全民醫療保障網絡。不同機制共同作用、相得益彰,才能構建一個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醫療保障機制,爲個人和家庭提供全方位的疾病與風險防護。醫保作爲社會保障基石,大病網絡衆籌作爲臨時救急不確定性大,每個家庭都應該根據自身條件,配置合適的商業健康保險作爲必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