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詐騙層出根在個人信息保護不力
羅志華
成本僅11.5元的營養食品,“搖身一變”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藥”,售價5000元一療程……這樣的騙局仍在不斷上演,一些老人即使“賒賬”也要購買。近期,北京市公安局公交總隊打掉一保健品詐騙團伙,團伙主要成員王某某及其上線賀某某等16人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1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
保健品坑人騙局雖然是頑瘴痼疾,但也出現一些新動向。比如過去保健品營銷以線下舉辦培訓或講座爲主,以發放雞蛋等小禮品或上門實施“親情營銷”爲輔,手段比較統一和固定。但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和直播的興起,近年來保健品騙局套路也在不斷翻新,其中,利用電商平臺、視頻直播引流,已成爲保健品欺詐的新套路,這類騙局更加隱蔽,波及範圍更廣,給消費者維權與執法監督帶來了新挑戰。
據媒體調查,在這次案件偵破過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相較於過去線下銷售多選擇酒店會議廳、郊區度假村等固定地點,當前不法人員反偵查能力強,常常“打游擊”,流動作案,這就爲警方取證設置了障礙。這次詐騙團伙選取的“講座”地點多爲城市周邊的中檔飯店,在能容納20多人的大包間內開展活動,且要等到活動前一天才通知具體的時間、地址。該團伙“業務員”還採取對老人“人盯人”模式,不允許外部人員進入會場。這些都不利於有關部門對此類違法活動實現精準打擊。
更值得關注的是,保健品欺詐團伙成員的“業務能力”也在提升,個人信息來源也更加豐富和準確。多位辦案民警表示,在這次案件偵辦當中,很多從事保健品詐騙的“業務員”有保險推銷員等從業經歷,他們手裡掌握或非法獲取大量客戶個人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實施欺詐。
這一新動向更值得警惕。要知道,保險推銷員通常十分了解客戶的個人信息,包括身份信息、家庭成員、健康狀況等,也都會寫入保險合同當中,從而被推銷員所掌握。尤其是,商業醫療保險推銷員對老年客戶所患疾病和健康需求十分熟悉,他們中一旦有人利用這些信息對老年人實施保健品詐騙,即使防騙意識較強的老年人,也可能會防不勝防。
這起案件警示社會,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首先要做到信息收集最小化,信息儲存和銷燬規範化。針對任何廣泛接觸個人信息的從業人員,包括保險推銷員、醫務人員、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等,則要出臺更加嚴格的行業規範,防範和禁止他們暗自收集個人信息。此外,這類從業人員在改行進入保健品銷售等相關行業時,要及時將他們納入重點監管名單,避免他們利用手中掌握的個人信息實施欺詐。
保健品欺詐越來越精準,手段也在不斷翻新,因此防範與打擊保健品欺詐也要動態掌握變化,並及時調整策略,從而更加高效精準地預防和監管這類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