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包海 社安網非社工網

19日是今年國際社工日,重大虐兒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對社工處境的關心,社工常騎機車在大街小巷拜訪個案,時間緊迫、狀況複雜。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讓民怨沸騰的兒虐事件,暴露出許多讓人無法置信的事實,這一切不合常理的論述或現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凡事都有原因,筆者擬從接觸社政領域的經驗,分享觀察到的臺灣社工界內在矛盾。此矛盾的存在,纔是構成社政體系的結構性因素,隱藏在社會福利政策執行面的各個角落。

臺灣社工界存在巨大的理論與實務矛盾,亦即學校教育和社工實務的嚴重脫節。理論上社工的角色,是提供弱勢者所需的資源,因此社工與個案的關係是和諧的、合作的。因此,這次虐童案中的社工與保母充分合作,而非監督,反而凸顯了社工角色的內在矛盾。

今天台灣的社工教育仍然以這樣的脈絡來自我期許,因此我們看到近期由各縣市社工職業工會發起的「三二○挺社工」連署聲明稿中寫道:「我們應該要深刻的反省,如何回到社工工作核心的本質『陪同服務對象一起找到生命的出口』,而非加劇這種對服務對象『管理』或『監督』的角色」。

但這次虐童事件,就是因爲社工沒有盡到監督保母的責任所造成;然而,從基層社工的觀點,這根本不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但問題是誰要他們去做這樣的事情呢?答案是:社會政策的實務設計。

如今需要保護的個案,他們的需求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經濟補助了,反而是其他的專業需求,例如兒童發展、特殊教育、心理治療和法律扶助等。這些都不是社工的專業。但在臺灣,各地社政單位或社福組織,都以社工爲唯一可聘用的專任人力,被迫去處理他們所不擅長的業務,這纔是今天最大的結構性問題。

爲何社政體系不願意聘用其他專業的專任人力,來和社工一起並肩作戰呢?這又回到臺灣社工界的定位矛盾。社工是專才還通才?是一個在臺灣社工界常被提及的問題。

答案是社工既是通才又是專才!這樣一個近似不可能的要求,就加諸在所有臺灣第一線社工的身上。他們憑一己之力包山包海,案家所有的問題都是他們的責任。

爲進一步彰顯社工的地位和價值,並保障其福祉,在社政體系又製造了社工與其他專業同工不同酬的措施。僅有少數安置機構或保護性業務僱用其他專業,社工只有社工系畢業者可以擔任,而其他同樣照顧個案的生輔員、心輔員或保育員,可由其他相關科系畢業者擔任,但其薪資就比社工低、福利也比社工少。這形成在社政體系內對其他助人專業的歧視。

若社政體系不再排斥其他專業人力的加入,社工也不必揹負不可能的任務,這樣我們所建構的社會安全網,纔有執行的可能。解決之道,必須從社會工作專業的內部反省開始,定調社工的專業範疇,社會政策的執行,不必然要由社工一個專業來達成。就有社工提出,「社會」安全網,不是「社工」安全網!社會是由許多體系所構成,社會安全也應該由許多專業來共同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