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長大的女演員陶昕然:“過去了”和“放下了”是兩回事!
她能理解當年母親的做法,但並不意味着她可以釋懷過往。
原生家庭的烙印,深深銘刻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成爲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綜藝節目《是女兒是媽媽》中,陶昕然因原生家庭的問題上了熱搜。
主持人問陶昕然:“小時候捱過揍嗎?”
陶聽了這話,勉強尷尬地笑了笑,但難掩內心悲傷的記憶。
眼中噙着淚,強撐着擠出了微笑,回道:“挺多的!”
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時,陶昕然在節目中多次流淚。
陶昕然小時候經歷的影響,似乎也刻在了她的骨子。
在飾演《甄嬛傳》中安陵容一角時,自卑、敏感、多疑,她總是活得很擰巴、很糾結、很累。
而這一切,既與她低微的出身有關,更與她的母親有關。
劇中的安陵容如此,而現實生活中的陶昕然也有幾分安陵容的影子。
原生家庭實實在在影響了她們的一生,讓她們不得自由,無法爲自己的人生做主。
即便成年後,小時候那些片段也會如影隨形,無處安放。
1
“爲你好”實則是“爲我好”
陶欣然的母親是一名老師,按理說出身於教師家庭,更應得到更輕鬆、更自在的童年。
但陶昕然卻恰恰相反,甚至比一般的家庭更甚。
有網友說,陶昕然童年兼職就是“魔鬼訓練營”。
母親的嚴厲,母親的“爲你好”,卻給她帶來一生的陰影。
她粗心做錯了題就會捱打,而且捱打的時候還不能哭,不然會被媽媽打得更狠。
對於女兒,沒有最嚴,只有更嚴。
有一次,陶昕然考了98分,可回到家沒有得到表揚,反而被媽媽狠揍一頓。
或許很多人都沒法理解吧,考了98分還被捱打。
陶昕然媽媽給出的理由極其奇葩,居然說如果那兩分是因爲知識點沒有學會丟掉的,自己可以教她,但因爲粗心丟掉的,就不應該,所以必須要讓她長記性。
天吶!這是什麼神仙母親!
更爲奇葩的還在後面。
陶昕然有次考試考了第四名,相比以前有了進步,又一次開心地跑回家跟媽媽分享,結果又被揍了一頓。
原因竟然是,媽媽想煞煞她的威風,才第四名就不得了了,前面還有三個人呢。
已經不能用“無語”來形容她的教育方式了!
陶昕然媽媽對她的要求還不只是文化課,其他方面也要優秀。
爲了提升氣質,母親又送陶欣然去了舞蹈班。
舞蹈,改變了陶欣然按部就班的生活軌跡,後來,她果斷選擇了藝術生的路。
原因竟然是藝校提供住宿,她可以遠離控制慾超強的母親。
在節目中,陶昕然的媽媽談到這個話題時說:
“做老師的孩子,必須比其他人更優秀”、“是爲了煞女兒的威風,讓她別驕傲”、 “都是爲她好” ……
陶昕然的媽媽也開始開始反思,當初自己對女兒的高要求,一部分原因的確是出自於自己的虛榮。
自己是一名老師,作爲老師的孩子就應該理所應當成績優異,如果考不過別人,自己就臉上無光。
原來,不是爲了孩子,而是爲了自己,不是“爲你好”,而是“爲我好”。
作爲父母,我們也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打着“爲你好”的旗號毫無節制的“控制”孩子。
“別隨意摻和別人的人生,是不禮貌的。不要打着爲你好的名義,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因爲我們只是他人生活中的旁觀者。”
作爲父母,只是他們人生路上的監護人和指引者,不要以愛之名肆意“控制”孩子的人生。
2
淋過雨,所以要爲女兒撐傘
對於母親的教育方式,陶昕然心裡是有怨氣的。
所以,她用一種非常愚蠢的方式,懲罰自己的母親。
她說:“我成爲今天的我,是因爲我自己,不是你教育的成功。”
那一年,她才20多歲。
如今,她也當了媽媽,她後悔當初的年輕氣盛傷害到了母親。
可即便如此,她和母親的意見也無法達成統一。
女兒何陶畫畫認真,陶欣然決定給女兒獎勵。
三人一起去超市,讓孩子挑選禮物。
何陶邊看邊挑玩具,姥姥則直接拿起旁邊的數學練習冊,讓何陶買。
何陶還想再挑一挑,姥姥卻各種神操作催着她回家。
而且頻繁用“下次再說”、“明天再看”、“回去了”、“回去做飯了”來控制何陶。
陶欣然想給足孩子時間和空間,讓她做出自己滿意的選擇。
她不想女兒被母親的情緒牽動,非常耐心開導女兒,但女兒的情緒明顯受到了影響,最終決定回家去網上買。
其實,陶欣然寬慰的不僅是女兒,還有年少時得不到尊重的自己。
而且,陶昕然也在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反抗”母親的教育方式。
小時候淋過雨,所以現在的陶昕然想要主動爲女兒撐好傘。
因爲,她不想自己的女兒變成第二個“受害者”。
3
“過去了”和“放下了”是兩回事
有些傷害,確實存在過,只是過去了,但放不下!
雖然當了媽媽後,陶昕然能理解母親的辛苦和不易,以及對孩子的那份愛。
但是,當年的裂痕並沒有消失。
陶欣然只是用親情的紐帶把傷口纏了一圈又一圈,假裝一切都過去了。
可過去了,跟放下了,是兩回事。
在節目中,陶欣然的母親向她道歉。
母親剛起了一個話頭,陶欣然扭過頭去,眼淚止不住的流。
她沒有看母親,更沒有去擁抱母親。
她能理解當年母親的做法,但並不意味着她可以釋懷過往。
“原諒不是忘記,而是釋放你內心的痛苦。”
絕大多數人要經歷三個人生階段:融進家庭、逃離家庭、再次融進家庭。
第一階段是我們還未擁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全靠家庭灌輸。
第二階段是我們開始建立自己的價值觀,過程中會質疑家庭,甚至想要離開家庭組建自己的生活秩序。
第三階段是我們真正擁有了自己的家庭,需要父母的幫助而不得不融入原生家庭,同時我們的人生經歷在不斷累積,開始理智看待父母、家庭和人生。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終極一生,都在尋找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出口。
《與原生家庭和解》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你學會愛自己並與內心和平相處時,原生家庭的傷痛會變得不那麼重要。”
【分享女性人物故事,每一種人生都有它可愛的模樣!】
(本文描述過程、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更改或刪除,謝謝!)
作者:宛沐子,CCDM中國職業規劃師、BSC高級職業規劃師、美國舒伯學派職業規劃師、9年以上企業項目管理、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5年以上企業培訓講師、平臺簽約作者、二孩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