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黃鐵軍:我們剛迎來人工智能真正的革命丨中國接入互聯網30週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實習生王甜 北京報道

“人工智能有60多年的歷史,大模型有6年的歷史,也就佔整個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的1/10,但這1/10纔是真正的革命,AI認知智能、機器智能開始有真正的突破。”7月9日,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黃鐵軍在2024(第二十三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表示,本輪以ChatGPT大模型爲代表的人工智能熱潮,真正將“智能”推上了新的高度。

黃鐵軍認爲,大模型開啓了一個新的時代:“能夠把數據轉換成智能,讓智力資源像水、電資源一樣流通,並且服務於社會的時代。”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最新進程

“大模型是一個大型的人工神經網絡,人工智能底層邏輯的突破路線,就是化用人類由大量神經元連接在一起的神經網絡的概念。”黃鐵軍詳細闡述了大模型實現智能的路徑。

“生物的智能,是指我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它是對環境的某種表達和凝練,或者是映射,智能都是有具體意義的,就是人在什麼環境下,具有什麼樣的行爲,遇到挑戰應該怎麼去應對。”他以生物智能類比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質就是知道下一步應該作出正確的選擇,實現高質量的預測。

回顧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黃鐵軍認爲,2013年出現的詞向量技術爲transformer架構打下了基礎。他解釋說,詞向量技術將語言中的每個詞、每個概念都用高維向量位置來表示,這個位置決定了每個詞跟其他詞之間的關係。人工智能的語義是由詞向量直接表示出來的。黃鐵軍以“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類比表示,對人工智能來說,理解一個詞就是在大量的語料中理解詞與詞之間的關係。

在黃鐵軍看來,ChatGPT是大模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它不是個單純的翻譯模型,而是一個統計海量語料的語義模型,所以GPT需要巨大的算力維護,這就涉及大模型的三個特徵。

一是其規模大,需要海量的數據餵養;二是涌現性,隨着模型的規模不斷變大,產生出許多預料之外的能力,比如原來只能做一些語言的摘要理解、翻譯,而現在可以代替編程,可以做數學題,可以做邏輯推理,可以有人類常識等等;三是通用性,並不限於專門問題或領域。“這是一個大型神經網絡經過海量數據訓練之後自發產生的能力,這些能力並不是人類設計出來的,是大模型自身從海量的數據中學到並掌握,然後具備的能力。”黃鐵軍說。

“所以這是一次革命,不是靠人工灌輸出來的,而是通過海量數據訓練能夠掌握的學習能力,並且隨着規模的擴大,能力越來越強。”黃鐵軍表示。

大模型加速“智力時代”來臨

“大模型不僅是一個產品,更是意味着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能夠把數據轉換成智能,或者是更準確地講轉化成智力,併爲全社會服務。”黃鐵軍表示,“智力資源”的流通,會成爲既定的產業趨勢,他持有樂觀預測,認爲“2030年之前每個人都能以較低的成本使用“智力資源”,就像用電、用網一樣方便。”

黃鐵軍分析,界定新時代的到來應該以智力基礎設施爲標誌,而非原先提到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這些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

對於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未來發展路線,黃鐵軍認爲,未來3年,大模型將擴展到視覺、聽覺、具身、行動等通用智能,規模變大,尺寸變小,成爲具身智能的“大腦”,普通語言升級爲科學語言,人工智能將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未來10年,人類全面進入智力時代,就像工業革命解放體力、電力革命解決能源流通,以智力爲核心的科技、經濟、社會生態構建完成;未來20年,行爲主義(強化學習)和類腦智能(徹底連接主義)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