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3D全髖臼轉位手術 助女大生重拾跳舞人生

小呈術後復原良好,重拾最愛跳舞人生。(北榮提供)

熱愛跳舞的女大生小呈,3年來飽受髖關節疼痛之苦,常在半夜睡夢中痛醒,經診斷後發現是因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所造成的髖關節早期磨損。臺北榮民總醫院利用3D列印精準規劃搭配微創全髖臼轉位手術,助小呈成功恢復,如今已進步到能進行輕度運動,有望重拾跳舞人生。

兒童骨科許逵翔醫師說明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能達到理想髖臼位移,結合3D列印精準術前計劃,併發症少復原更快速。(北榮提供)

臺北榮總骨科部主任蘇宇平表示,髖關節發育不良在臺灣的發生率爲1.3%,但臨牀上的感受並不少見,加上早年新生兒未針對髖關節進行檢查,因此潛在個案可能更多,而髖關節發育不良病患因髖臼發育不全,造成髖關節不穩定,使受力面積減少,因此病患經常承受比常人多2至10倍的壓力。

有鑑於小呈熱愛跳舞,年紀又輕,北榮髖臼發育不良治療團隊建議,以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來增加髖關節穩定度及受力面積,減少未來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機會。

小呈及媽媽(右3.4)與醫療團隊合影。(北榮提供)

爲順利完成手術,北榮骨科部與身障重建中心合作,先將小呈的髖關節3D模型印出進行術前規劃,計算出最佳轉動角度再下刀,接着以微創的方式完成全髖臼轉位手術,執刀醫師許逵翔指出,有了完整的事前準備,手術過程僅花1小時,隔天小呈便能下牀練習走路。

小呈表示,原本在進行手術前也相當擔心,畢竟髖臼轉位手術屬於大工程,最怕的是術後疼痛會導致無法再去跳舞,不過北榮提供的止痛方案效果相當顯著,讓她在手術後幾乎感覺不到疼痛。

骨科部蘇宇平主任表示新生兒髖關節篩檢,可及早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及早預防。(北榮提供)

蘇宇平說,在臺灣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大原因不是因爲勞動,而是髖關節發育不良,而有很多都是在小孩發育階段能夠發現、及早治療,雖然現在新生兒都會進行理學檢查,但高風險因子如多胞胎、臀位產、家族史等新生兒就建議要做超音波檢查,如能在出生後半年內發現,都能進行矯正。

至於什麼樣的人適合接受全髖臼轉位手術?許逵翔表示,髖關節部位的形狀大致上要能接合,例如球體跟碗的形狀要能維持,其次是髖臼以造成磨損,或是很嚴重的磨損,就不太建議執行,必須趁還未出現磨損前執刀效果最理想。

蘇宇平則補充,相較傳統的人工關節置換隻能用約20年,微創全髖臼轉位手術至少可讓病患使用30年,且8成病患在效期內不須再動刀,相當適合像小呈這類年輕族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