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大數據中心遭疑成效不佳 資訊局:舊指標評估新框架

斥資1200萬預算打造大數據中心並於2022年啓用,去年解散後,業務改由資訊局數據治理中心承接至今。(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前市長柯文哲任內,斥資1200萬預算打造大數據中心並於2022年啓用,去年解散後,業務改由資訊局數據治理中心承接至今。不過民進黨臺北市議員許家蓓發現,數據治理中心成效開高走低,4成提案是一次性活動且集中少數單位,今年提案數更掛零,質疑政策推廣不佳。對此資訊局則表示,用過去的舊指標評估新框架,就像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不合時宜。

許家蓓指出,數據治理中心從去年承接大數據中心後,至去年底共執行3件專案,但今年至今未有新案,僅只有2021年起執行的臺北城市儀表板。而若將時間拉回到大數據中心成立至今,總共也僅執行15件專案,對於推動持續性政策的幫助有限。另外綜觀2個單位歷年與學術機構、企業或團隊合作也僅寥寥可數的3案。

許家蓓也揭露,從預算面來看,除了在成立與施工的2020年至2021年,編列了1200萬元預算最多外,去年預算爲118.4萬元,但今年砍到僅剩49.4萬元,質疑市府是否還有要繼續推動大數據治理?又或是另一樁「柯規蔣不隨」?

對此資訊局長趙式隆表示,「臺北大數據中心」任務編組成立,目的在廣泛嘗試各種可能性,是臺北市資料治理的起點,歷經一年的實證期,成果已足以作爲政策聚焦之評估依據,「臺北大數據中心」功成身退是按照原訂計劃進行。

趙式隆強調,資料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政策必須跟隨技術滾動式修正。綜合考量比較利益原則、財政紀律與管理效率,臺北市的資料治理策略已從「量」走向「質」,從「政策研究」走向「系統開發」,從「獨立封閉」走向「共創開源」。以舊指標評估新框架,就像是「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有點不合時宜了。

資訊局補充說明,以大數據中心建置的「臺北城市儀表板」爲例,現在皆可延續應用在各項活動,不只減少重複開發成本,也可藉儀表板發揮數據應用的成效,每年的預算編列,則是視設備更新或維修而異,今年度主要是維護場地軟硬體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