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脫髮困住的中年男人,正積極自救

“脫髮”這種時代症候羣,正在向中國更年輕一代下沉。據《中國脫髮人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脫髮人羣約2億,而男性脫髮人數已達1.3億,並且發病率以每年至少15%的速度增長。而其中,成年男性中平均4個人就有一個脫髮者,主要以20-40歲男性爲主,30歲左右發展最快,比上一代人脫髮年齡提前了整整20年。與此同時,從防脫洗髮水、生髮液到生髮儀、生髮梳、生髮頭盔、生髮藥……脫髮盛行疊加消費升級、顏值焦慮,讓脫髮經濟在中國“突然”崛起,植髮行業近幾年爆發式的發展就是其最好的縮影之一。但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的脫髮,真的能解決嗎?

野樹說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步入中年,是從髮際線後退開始的。

髮際線的頭髮開始變得稀疏,額頭兩側的後退的速度更快,小圓變成橢圓,大片的頭皮裸露出來,而後不受控制地蔓延,其它地方的頭髮開始變得細軟、發黃,最後,頭髮就像成熟的蒲公英,輕輕一碰就掉了。

“最怕的是洗完澡,用毛巾擦頭髮時裡面全是掉落的頭髮。”野樹說。5年前,30歲的他開始嘗試自己創業,公司的前一年裡,他每天都處在精神緊張、身體疲憊的高壓狀態下,凌晨三點叫外賣成爲了他發泄情緒的最佳出口。脫髮正是這份不知晝夜的努力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

“令人頭禿”“挺禿然的”作爲網絡上年輕人的口頭禪,但在脫髮人羣看來,更像是對他們髮際線和稀疏頭髮的揶揄,25-35歲、男性、從事IT行業,這三個標籤圈定的對象,是國內某植髮機構負責人透露,是他們接觸最多的植髮客羣。

“脫髮往往容易陷入一個死循環當中,現代社會精神壓力大、熬夜、‘三高’飲食從環境層面上推動了脫髮的提早發生,脫髮後產生的焦慮、負面情緒又加速了頭髮的掉落速度,加上不可抗力的家族因素(雄激素脫髮),最後變得你越着急,脫髮得越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整形美容外科副主任醫師苗勇告訴39深呼吸。

◎ 植髮的原理是將自身後枕部的健康毛囊一直到毛髮稀疏的區域,主要應用在雄禿上。/ 圖:圖蟲創意◎ 幾乎所有脫髮患者都承認自己使用過市面上常見的防脫產品,包括不限於防脫洗髮水、激光生髮帽、頭皮精華、按摩梳、五黑粉、黑芝麻丸等。/ 圖:全景視覺

01

是誰奪走了中年男人的頭髮

留給中年男人的頭髮,已經不多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當代中年男人的頭髮狀態:消失的速度比婚姻還快,大概格外貼切。

任憑你是明星、富豪、王室,還是普通人。在“禿”這件事情上,年紀一到,人人平等。

事實上,在我國所有的脫髮類型中,雄激素性禿髮(以下簡稱“雄禿”)最爲常見。苗勇告訴39深呼吸, “睾酮”這種男女都會分泌的雄激素,會在前額頭頂毛囊裡的5α-還原酶的催化下,生成一種更強的雄激素——雙氫睾酮,並不斷攻擊健康毛囊,使毛囊萎縮,頭髮變細、變軟,生長週期變短,最終毛囊慢慢閉合,再也長不出頭髮。

◎ 目前研究認爲,遺傳和雄激素干預是雄激素性脫髮的主要原因。/圖:123rf

所以,對一部分人來說,看似“禿如其來”,實則“命中註定”。數據顯示,“雄禿”患者中有家族遺傳史的佔53.3%—63.9%,父系明顯高於母系。最終表現爲我國男性“雄禿”患病率爲21.3%,女性患病率爲6%。且男性脫髮形狀多樣,U型、M型、O型、M+O型等,而女性脫髮多表現爲發縫寬和髮際線後移。

烏黑茂密的頭髮是年齡感的標誌,“油膩中年”第一形象往往是與脫髮相捆綁,而現在,“雄禿”顯然已經成爲了中年男性羣體的社會性難題。

需要注意的是,“雄禿”發展很緩慢,也很隱匿,很多人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現髮際線漸漸往上,而一旦不及時採取挽救措施,這種毛囊微型化會造成永久性、不可逆轉的改變。

確實得做些什麼,打破這樣的死循環了。

02

中年男人的脫髮自救指南

脫髮容易,生髮卻一直都很難。

與古代人曾將動物屎、氧化鐵、蜂蜜往頭皮上抹等手段相比,現代人們則更理智得多。

王宇剛剛做完植髮手術,在家中休息,通過手術,他將自己後腦勺的3000個單位的毛囊,移植到了髮際線區域。

從剃頭、打麻藥、消毒、提取毛囊、整理毛囊、打生理鹽水(使髮際線區域頭皮膨脹)、針管種植、裹紗布、戴帽子、配消炎藥,他在醫院足足呆了8個小時,在此期間他只能趴在手術椅上,一旁的護士不斷擦拭他出血的頭皮,還不停地警告他不許亂動。

回到家後,麻藥還在起着作用,但生理鹽水卻還在刺激着腦袋發腫,正裹着的紗布下還有一些滲血和疼痛。“做了後才知道這是一項痛苦的皮肉工程,但我覺得只有植髮才能解決我的困境。”36歲的王宇說自己屬於遺傳性脫髮,上大學時頭髮就開始瘋狂掉頭髮,爲了力挽狂瀾,他用過防脫洗髮水,去過脫髮產品線下店,買過幾千元的紅外線生髮儀器, “最後靠藥物苟延殘喘,但成效見微。”

植髮手術的醫學稱呼是“自體毛髮移植”,基於紐約皮膚科專家諾曼·奧倫特拉奇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供區優勢(donor dominance)理論:一般脫髮的男性後枕部和頭側部的毛囊,並不會明顯萎縮,而毛囊移植後會像在原部位時一樣繼續生長,並不知道自己“搬家”了。這樣取多補少,總量並沒有增加,只是達到視覺上的平均。

即便如此,王宇堅信,手術植髮就是治療脫髮最有效的辦法。

和王宇一樣想法的中年男性不在少數,公開資料顯示,國內植髮行業自1997年起步。在隨後的幾十年裡,植髮手術完成了從“高端人士”專屬整形術到大衆醫療消費品的蛻變。艾媒諮詢《2018-2019年醫美行業消費報告》顯示:選擇醫美的中國男性羣體,對於植髮的需求度高居第三。目前,全國開業的植髮機構近2600家,其中2023年迎來了井噴,當年成立的機構就多達1097家。

但不算便宜的植髮費用,是脫髮人士需要考慮的問題,按1個毛囊單位15-20元錢計算,普通的髮際線植髮就需要2萬到4萬元不等。

實際上,治療脫髮的方式也不只植髮一種。

爲防止脫髮進一步發展,苗勇說專科醫生普遍會建議男性通過外用藥米諾地爾、內服藥非那雄胺抑制脫髮。

前者像農民種地所用的化肥,塗抹後能局部擴張毛細血管,讓毛髮獲得更多養分,進而延緩脫髮,促進新發生長。後者本質上是一種雄性激素抑制劑,通過抑制 5α - 還原酶的活性,阻斷睾酮向二氫睾酮的轉化,從而降低毛囊負擔,減少脫髮。雖然醫生表示按時按量服用並不會對男性第二性徵產生不良影響,但真讓一個男人長期吃,心裡總是不踏實。

即使你真的願意遵醫囑服藥,但另一個尷尬是,一停藥,頭髮就可能繼續脫落,甚至出現某些因人而異的副作用。

最後,你不得不承認,在現階段的醫學水平下,脫髮需要終身與之搏鬥。

03

脫髮,是顏值社會下被放大的焦慮

搜索與“脫髮”相關詞條,鏈接到詞彙多是顯老、自卑、顏值低。

男神吳彥祖是多少女人心裡的美夢,猶記得在《美少年之戀》《遊園驚夢》中的吳彥祖,頭髮被風吹起來,滿眼帶笑,女神舒淇和王祖賢,心都要化了。然而隨着年紀的增長,吳彥祖也飽受脫髮困擾,甚至在微博中調侃發文,希望擁有自己16歲時那頭茂密的頭髮。

作家賈平凹曾專門寫過一篇叫《禿頂》的文章:“一禿頂,腦袋上的風水就變了,別人看我不是先前的我,我也怯了交際活動。世界日趨沙漠化,沙漠化到我的頭上了,我感到非常自卑。從那時起,我開始仇恨獅子,喜歡起了帽子。”

◎ 一代男神吳彥祖也會爲自己的頭髮而焦慮。/ 圖:微博截圖

在顏值社會下,頭髮儼然成爲了人的第二張臉。文俊的工作是商務,對形象要求比較高,脫髮以後,他明顯感到自己的魅力大不如前,尤其是在異性面前。有一次去合作伙伴的公司,幾個妹子笑他:“一個月沒來,你都經歷了什麼?頭髮怎麼少了這麼多?”

從圈內知名的90後“鮮肉”到90後脫髮患者,文俊的自信心多少受到了打擊,但他對此表示理解,“如果在商務場上,我遇到一個脫髮或禿頂的女人,講真的,可能多聊一句都不想聊!”

即便是已婚的中年男性,脫髮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社交,“每次聚會,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把話題扯到你的頭髮上,或時不時的瞟一眼你的頭頂,那種感覺讓你很想逃。” 王宇說道。

話有些傷人,也略顯殘忍,但這就是脫髮患者容貌、婚戀、社交、事業等方面真實承受的壓力。

除了形象上的影響外,脫髮帶來的心理問題也被頻繁提及。

國外有研究顯示,有超過25%的雄激素性禿髮男性患者認爲脫髮讓他們非常苦惱,65%的患者表示有中度到輕度的情緒困擾。

脫髮就像是現代社會下的“緊箍咒”,讓人無法掙脫。

但既然脫髮這件命中註定的事情已經發生,不妨嘗試着用更好的方式和心態去迎接。

(文中患者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