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創新未盡時

來源:經濟日報

從2008年比特幣問世至今,各式各樣的數字貨幣層出不窮。不過,若從“中心化”程度來區分,大體可歸於三大類型:

其一是“完全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亦稱“加密幣”,代表幣種是比特幣。這種貨幣是基於密碼學算法生成的,沒有主權國家的信用背書,因而與現存各種貨幣的邏輯完全不同。

其二是“部分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亦稱“穩定幣”,代表幣種是天秤幣(Libra)。這類數字貨幣大多具有非官方屬性,價值通常與某種現有貨幣或者一籃子國際貨幣掛鉤,幣值相對穩定。

其三是“完全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也即央行數字貨幣(CBDC)。央行數字貨幣顧名思義就是由各國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特點是和央行發行的實體貨幣嚴格掛鉤。

說起來,關於數字貨幣的誕生,還有一段未解之謎。

2008年,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寫了一篇旨在“用符號替代貨幣”的文章,標誌着比特幣橫空出世。不過,直到今天,也沒人弄清楚中本聰究竟是誰,甚至它究竟是一個代號、一個團隊還是確有其人,均不得而知。

比特幣的產生基於一套加密算法,對於其產生過程,有一個很形象的稱呼叫作“挖礦”:人們可以利用“礦機”,在比特幣系統中收集交易數據並建立新的區塊鏈,如果新的區塊鏈得到了全網公認,那麼就會認定“挖”到了新的比特幣。根據最初的設計,比特幣的總量是恆定的,最多爲2100萬枚。

比特幣與傳統貨幣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它因算法而生,沒有任何“官方背景”,因而可以完全擺脫對政府及其他中心化機構的依賴,這也是稱其“完全去中心化”的原因所在。正是基於“完全去中心化”的特點,比特幣沒有國界,不需要兌換,天然就具備全球交易的屬性,可以降低跨境操作的成本。而且,由於比特幣採用了密碼學算法、區塊鏈、分佈式賬簿等技術,且持有比特幣的行爲需要得到全網公認,因而能夠徹底解決困擾全球金融體系的假幣問題。

不過,其短板也極爲明顯。一方面,比特幣價格波動太大,很難將其作爲計價尺度。另一方面,比特幣具備高度匿名性,沒有任何人和機構有能力知道大家各自持有多少比特幣,唯有密鑰能證明其所有權,因而監管難度極大。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如此。除了地下交易,很少有人真的用比特幣去購買商品,大多數人持有的目的都是從價格波動中獲利。因此,很多專家認爲,與其說它是一種“新興貨幣”,不如說它更像一種金融衍生品,而且還是高風險的那種。

正因爲比特幣的長短板都太過鮮明,幣圈對其又愛又恨卻割捨不得,於是,一些人開始考慮爲它找個“錨”——由此,“穩定幣”出現了。

在這一階段,比較出名的一次嘗試是由當時的臉書公司(Facebook,現已更名爲Meta)推出的天秤幣。

2019年6月,臉書發佈白皮書1.0版本,計劃推出天秤幣,重點強調其在互聯網場景中的支付功能。天秤幣和一籃子法定貨幣掛鉤,包括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等。不過,天秤幣並未受到監管當局的青睞。

1年後,臉書推出了白皮書2.0版本,對天秤幣的“初始設定”進行了修改,並將其更名爲Diem,但市場阻力並未減少。又過了兩年,項目終止,臉書隨即將相關資產出售。

天秤幣同樣強調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平臺,但在其基礎上又增加了智能合約平臺的屬性。其主要設計理念是被動發行,即每發行一枚天秤幣,發行者必須持有一籃子真實法定貨幣作爲支撐,天秤幣的價格就錨定於這一籃子貨幣。

至於2.0版本的Diem其實與前者並無本質區別,其主要變化僅僅在於,除了可以錨定一籃子貨幣外,還可以錨定單一貨幣。例如,可以1∶1錨定美元或歐元。

相較比特幣,天秤幣由於有法定貨幣作爲資產支持,因而幣值相對穩定,故又被稱爲穩定幣。業界分析認爲,它之所以沒能落地,是因爲穩定幣的超主權特點引起了各國監管者的警惕,尤其是其發行方還是一傢俬人企業。

儘管天秤幣本身並未獲得認可,但其倡導的穩定幣概念卻發展迅速,其中被業界討論最多的就是超主權貨幣。有觀點認爲,天秤幣與特別提款權(SDR)的理念神似,因爲二者都與一籃子貨幣掛鉤。只不過,後者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這個公認的國際組織發行,而且已經使用多年,具有較高的國際認可度。目前,已有一些政策制定者和學者開始考慮推動IMF發行數字貨幣形式SDR即e-SDR的可能性,並稱“如果規劃得當,e-SDR的發展前景可能非常廣闊”。

雖然天秤幣沒能成功落地,但作爲一條強壯的“鮎魚”,它還是攪動了全球金融市場,讓各國央行切實感受到了推出本國數字貨幣的緊迫性。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2024年發佈的調查顯示,在86家受訪貨幣當局中,94%正在研發央行數字貨幣。

僅就目前來看,數字貨幣前景看好,但路途坎坷。而且,越是創新力度大、顛覆性強的項目,對現實金融體系的衝擊就越大,因而也越難推動。本質上說,數字貨幣不僅是一種技術創新,還涉及制度設計,必須兼顧創新性和現實性,且後者更加重要。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肖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