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誰的瑜伽褲更破,現在是 TikTok上最酷的事?

今夏 TikTok 上最火的話題除了 #BratGirlSummer 和 #VeryDemure,另一個就是#underconsumption core,直譯過來,叫做“消費不足核”。

超級消費主義本是 TikTok、IG 等社交平臺的主流,每個時尚、潮流、生活方式博主都在告訴你:消費可以使你獲得“幸福”,如果你不幸福,只是因爲買得不夠多。在這種背景下,一個反消費趨勢的崛起可以說是一重驚喜。

在“消費不足核”話題下 TikTok 網友們展示已經用了幾年的破碎的鏡子、穿了數年的鞋子、底部已磨損掉皮的 Stanley 水杯、用到鐵皮的化妝品、將舊衣服剪成洗碗布再次利用,或表示自己不再做美甲、不再染髮,一切從簡。

總之,不要再展示你新買的 lululemon 了,現在擁有一條縫縫補補的陳年瑜伽褲更酷。

用了六年的手機和手機殼

底部已經磨損了的 Stanley

管狀化妝品用到最後要剪開繼續用,榨乾每一滴

穿了七年的舊 leggings,雖然起了球但不是不能穿

掉了皮的耳機

低消費,是一種"核"式美學

什麼是“消費不足(underconsumption)”?這一詞來源於馬克思主義,指工人的工資和產出商品價值不平等的現象。也就是說,工人買不起自己生產的東西,最終對產品需求不等導致的經濟衰退。現在在 TikTok 上,它的定義是“只買需要的東西、延長一個快消品或衣物的生命”。

一切看起來很熟悉,不就是這幾年的“消費降級”換了一個沒那麼慘的名字捲土重來嗎?

兩者還是有細微區別的。如果說消費降級是一種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被迫採取的生存策略,那麼“消費不足核”(#underconsumption core)更多是一種無關生存危機的自發行爲,一種應對消費主義、網紅經濟的主動出擊。

當然,最開始,“消費不足核”的流行的確和經濟下行和高失業率有關,人們重新審視過去十年的過度消費行爲。參與“消費不足”挑戰的網友們制定“可以買/不該買”清單,謹慎對待每一筆支出,反對鋪天蓋地的網紅營銷,呼籲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參與“消費不足挑戰”的新加坡 TikToker Marsha Ho 預計自己每月因此節省了 100-150 美元

但,和任何以“核(-core)”結尾的趨勢一樣,消費不足核(#underconsumption core)在 TikTok 上,逐漸從一種實踐變爲一種固定形式的美學 ——— 一種精緻的 “貧窮美學”。

“消費不足核”短視頻大多共享一個模版:首先用慢速鏡頭展示幾個擺在皺巴巴的牀單上的“多年必備單品”,接着把它們逐一放在鏡頭前展示,BGM 是 Norah Jones 的 Don't Know Why,頗有鄉村田園詩歲月靜好之味。當然,東西雖然越破越好(最好是殘破到好像沒法用的那種),但背景一定要乾淨、整潔、看起來啥都不缺。

不可否認這些博主正常化低物慾、低消費行爲這事兒挺好,但 諷刺的是,只有當本身有財富與社會地位的人選擇低消費時,它才能在 TikTok 上獲得流量。也只有這種情況,低消費才能變成潮流、一個可以被公共分享的內容。

窮,但富有

帶火“消費不足核”的網紅被人們稱爲“deinfluencer”。傳統的網紅(influencer)鼓動觀衆去購買、去消費,deinfluencer 正好相反,呼籲粉絲不去買不值得花錢的商品。

而大多 deinfluencer 曾經都是中產金髮白女購物狂,並不缺乏財富和物質資源,其中一些甚至衣櫥裡全是價格不菲的設計師品牌,但如今卻突然要拋棄原來鋪張浪費的消費觀 —— 有的的確是可持續基因覺醒了,有的可能只是臨時跟風。

大多 deinfluencer 都是中產白女

一些 deinfluencer 自稱是“奢侈品極簡主義者”,他們會買設計簡約的奢侈品,比如兩千多塊的白 T 恤,且不買多,所以認爲自己也屬於消費不足的一員。但買一個上萬塊的奢侈品包包比買三四個幾百塊的包包更“消費不足”嗎?

只戴一個 Tiffany 和卡地亞也算是反消費

有的 deinfluencer 拍攝擺滿一長桌的香水、護膚品,表示自己“在‘消費不足核’趨勢影響下,看到我曾經買了這麼多東西我感到很噁心”,但幾天後卻仍繼續上傳購物分享、去炫耀價值不菲的新品。

不難看出,和所有流行趨勢一樣,一些“消費不足核”視頻多少帶了點表演性質,除了將正常、健康的低消費行爲浪漫化以外,有人或許將其當作了“what's in my bag?”的 2024 新形式。

如果低消費行爲無法變成一支短視頻、如果低消費不是一種“-core”,那麼有的 deinfluencer 還會想要剋制物慾嗎?

更諷刺的是,有網友懷疑一些博主分享的“消費不足”視頻中的產品其實是品牌委託的廣告。

網友質疑博主的“消費不足核“分享實則是在帶貨

不是所有人的低消費行爲,

都具有觀賞性

擁有超過 25 萬粉絲的生活方式博主 Sabrina Pare 說:“It is OK to be content with your simple life(滿足於極簡生活是正常的)” 。這句話恰好揭示了一個諷刺的事實:簡單的生活對於一部分人而言原本是不 OK 的。

“我的前蘇聯烏克蘭猶太難民祖母是消費不足的終極 BOSS”

也許,只有外表時尚精緻的白人分享纔會製造反差,引人注目。就像所謂的白人“老錢風” —— 如果非白人、普通人或貧窮的人穿着簡單樸素,很難會被認爲是一種時尚、得到同等規模的追捧。

而簡樸生活對於在物資不足的環境中成長的人而言,只是生活日常和原始感受。跨文化環境保護主義文集 The Slow Grind:Practising Hope and Imagination 的編輯 Georgina Johnson 表示,沒有被“低消費核”考慮到的,是文化和種族的差異。

我想大部分在中華文化生長下的人看到“消費不足核”只會想說:“這也能火?”

“如果你不窮的話,活得很窮就會是一件很酷的事。”

當"不消費",變得值得炫耀

但不可否認的是,“消費不足核“仍有積極影響。

討論到消費不足,就離不開它的反面“過度消費(overconsumption)”。這一行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Shein Haul”。

在 TikTok 或 YouTube 搜索“Shein Haul”,你可以看到無數個年輕女孩在自己的臥室裡開箱自己在 Shein 上購買的上千美金衣服。她們抱着一堆塑料袋包裝好的衣服,用剪刀剪開一袋又一袋,在鏡頭前不斷變換造型和姿勢展示新衣。

圖源:TikTok@tori_walker.nn

圖源:TikTok@gisellecantuuuuub

Shein 上的衣服非常便宜,多爲十幾甚至幾美金,買到幾千刀得是一個極龐大的數量。爲此博主們會給大量購置新衣的行爲找藉口:開學季、銳舞派對、某個節假日即將到來……

買一箱新東西美美迎接開學季總可以吧

開箱 4000 美刀的絲芙蘭訂單

在 Shein 出現之前,快時尚品牌(如 H&M、ZARA)的上新速度爲一週一次。而 Shein 這類的“超級快時尚品牌”將這個速度提升到了一天一次。超級快時尚品牌一年能生產 52 個時尚季節,比如小姨風、芭蕾風、辦公室塞壬或者已逐漸過時的 Y2K —— 這些都是這 52 個時尚季節下產出的微潮流。

爲了趕潮流,我們會購買大量的衣服配飾。但我們又深知這個潮流不會持續太久,因此放棄質量,轉向數量。

而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衣服、那麼多東西嗎?一小部分人終於厭倦了網紅文化、意識到了過度消費的後果,所以帶回了極簡消費觀。

“消費不足核”的出現,將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演變成了一場運動。潮流預測者 Shanu Walpita 認爲,“消費不足核”是對我們已經司空見慣的消費主義炒作的一種迷因式反抗。

雖然,誰也說不準“消費不足”潮流發展到頂峰時,會不會召喚“過度消費”迴歸。有網友評論,“消費不足核”或許只是一個短期趨勢,在那之後博主們還是會購買大量商品。OCBC 銀行的財富諮詢部主管 Aaron Chwee 在接受 The Straits Times 採訪時警告:過度節制消費可能會導致瘋狂消費。

但無論如何,在經歷了長期的營銷洗腦後,我們漸漸明白:消費不會帶來長久的快樂,而只能讓我們感到孤獨。“消費不足核”至少讓人意識到“消費=幸福”是一個謊言,不買你也能快樂。

//作者:太子爺

//編輯:燒雞

//設計:冬甩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