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語言的演進:從過去到未來的奇幻之旅

計算機需要編程語言才能運行。這不過是個簡單的生活常識。然而,這些語言並非憑空出現。它們是人們出於明確的目的開發出來的。所以,鑑於此,咱們穿越歷史來到當下,瞧瞧編程語言是怎麼演變的。

在電控計算機出現之前很久,就有了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跟如今的機器相比,這臺機器本身比較基礎,但它依然能夠進行計算和數字羅列,遠超當時的水平。

艾達·洛夫萊斯開發了第一種編程語言,據我搜索的相關資料,它沒有名稱。然而,可能會讓我們的許多讀者感到驚訝的是,計算機編程早在 19 世紀 40 年代就開始了,遠在燈泡成爲世界各地家庭常見裝置之前。

20 世紀 40 年代出現了彙編語言,這是一種能直接和計算機組件通信的底層語言。彙編語言至今仍在使用,但顯然需要一種對智力要求低得多的語言。雖然它是最通用的編程語言之一,但彙編語言要求程序員管理性能的各個方面。

20 世紀 40 年代和 50 年代出現了高級編譯語言的最初跡象。像 Plankakul 和 Autocode 這樣的先驅性語言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步伐,但在主流中從未實現其功能性。這一殊榮歸於 1954 年由計算機先驅 IBM 推出的 FORTRAN。

FORTRAN 及其後繼者如 COBOL 在現代仍有使用,主要用於維護正在使用的古老數據庫。然而,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向前發展了。

20 世紀 70 年代,我們看到現代編程語言的形態開始確立。像 C、SQL 和 Pascal 這樣的語言被引入。雖然 SQL 無論如何都不是一種傳統的編程語言,但即使在今天,它也是數據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70 年代還見證了編程教學範式的轉變。這便是我們初見結構化編程萌芽的所在。一些語言依賴於像 goto 這樣的例程,這會養成壞習慣。這場辯論本身在這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十分激烈,但它爲未來幾年奠定了基礎。

20 世紀 80 年代出現了兩種著名的編程語言,C++和 Objective-C,以及像 Lisp、Ada 和 MATLAB 等其他語言。如果你認識這些,那是有充分理由的。兩者都基於 C,但增加了類和對象等內容。那個時代的微型計算機革命也讓許多初出茅廬的程序員接觸到了像 BASIC 這樣的語言。

BASIC 缺乏更豐富的功能,但對於一個剛接觸二手 IBM PC 的孩子而言,創建簡單的程序和遊戲向朋友炫耀已足夠了。20 世紀 80 年代還推動了 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這一概念。這與硬件技術的進步相結合,導致了接下來十年新語言的繁榮。

在 20 世紀 90 年代,編程語言會再度取得進步,像 Python、Lua、R、Ruby 和 Javascript 這樣的高級語言都脫穎而出。其中很多語言如今是現代網絡的支柱,而其他語言則在數據分析和數學處理中被大量運用。

從 21 世紀初開始,我們發現編程語言的開發方式有了顯著的變化。新的語言一直在被開發,要麼是作爲一種愛好,要麼是爲了滿足某個組織的需求。

計算速度一直在飛速提升,硬件方面的新進展每年都能有效地讓速度翻倍。

像微軟這類的科技公司會推出更強大的語言,比如 C#。

我們還有類似的語言被推出,像谷歌的 Go、Mozilla 基金會的 Rust 以及蘋果的 Swift。

此外,編程語言不得不去適應移動設備的興起與普及。

應用程序可是個大買賣,隨便哪個手機用戶都能作證。

自然而然,像 Java、Dart 以及 Swift 這類旨在充分利用這些平臺的編程語言很快就得到了採用。

編程語言的歷史是個豐富的主題,尤其對於任何對技術稍有興趣的人而言。

雖說我們當然能夠坐下來沒完沒了地列出規格,但是重要的是得記住,有了編碼,這些計算機也就只是能處理基本指令的美化版計算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