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爲你的情緒買單,打造和諧家庭,有這7種情緒價值就夠了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指出: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情緒的穩定與正向,對孩子的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父母情感上的理解與共鳴。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爲他們構建一個充滿愛與理解的環境,讓家的每一個角落都洋溢着溫暖與關懷。

這是父母的教育使命與責任,也是孩子的最大期待。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索給予孩子情感支持的七大策略,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長之路。

01 關於交流,善聽,慎言

曾經聽過一個溫馨的小故事:

一個週末,爸爸因爲工作繁忙,顯得心事重重。

晚飯時,女兒忽然開口道:“爸爸,我今天在學校裡遇到了點麻煩。”

爸爸擡頭看着女兒,本想說些什麼,但想到自己這一週以來的疲憊和工作壓力,他選擇了沉默,只是用眼神示意女兒繼續說下去。

女兒接着說:“我和好朋友因爲一些小事吵架了,心裡很難過。”

說着說着,女兒的眼眶紅了,爸爸伸出手,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

女兒感受到了爸爸的安慰,繼續說道:“但是我已經想通了,明天我會去和她道歉,希望能和好如初。”

聽到這裡,爸爸露出了微笑,點了點頭。

整個過程,心事重重的爸爸其實都沒說一句話,只是一直在保持着傾聽的姿態。

爸爸或許連自己也沒想到,他沒有采取以往慣用的說教方式,而在無意間擺出一副傾聽和理解的姿態,卻給了女兒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習慣於對孩子進行說教,卻忽略了傾聽他們的心聲。

然而,孩子需要的並不僅僅是父母的教誨,更需要被理解和尊重。

當我們願意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訴說,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孩子一個表達機會,他們會展現出比我們想象中更加成熟和堅強的一面。

不急於打斷,不急於給出答案。

在傾聽中,我們不僅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更能發現他們的成長和進步。

學會傾聽,是我們與孩子建立深厚情感連結的橋樑,也是我們幫助他們成長的重要方式。

02 關於激勵,多認可,少挑剔

在某檔節目中,有位15歲的女孩站在臺上,眼中含淚地說:“我爸爸,他從未誇過我一次。”

事情是這樣子的,從女孩記事起,爸爸的批評聲就伴隨着她成長:

女孩哽咽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棵努力生長的小樹,卻始終得不到陽光的照耀。”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欣賞,這是他們內心深處最真摯的需求。

父母的肯定,對孩子來說,就像是陽光雨露,能夠滋養他們的心靈,讓他們茁壯成長。

因此,智慧父母應該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當孩子取得進步時,不妨給他們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擁抱,或者用具體、誠懇的語言來表達你的認可和讚賞。

這樣,孩子才能在父母的認可和欣賞下,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

03 關於指導,多鼓勵,少責備

作家冰心曾對青年說:

有些父母總以爲,當孩子犯了錯,唯有嚴厲批評,他們才能深刻反省,未來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卻不瞭解,對孩子而言,他們從中感受到的並非教誨,而是一種“父母不認可自己”的深深挫敗感。

陶行知在《教育的真諦》一文中提到:

當孩子向我們請教時,當他們願意與我們分享時,他們期盼的是心靈上的共鳴,而非父母的責備,讓自己覺得被否定、被孤立。

唯有父母對孩子不離不棄的鼓勵,才能成爲他們追逐夢想的動力與信念。

04 關於陪伴,全心全意,避免心不在焉

曾經有人提到一個讓人非常扎心的問題:

“你是否真正計算過,能與孩子共度多少時光?

若以人的平均壽命75歲爲基準,人生其實僅由900個月份組成,這恰如一張劃分爲30*30格子的A4紙,每一格都象徵着一個月。

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能夠真正全身心陪伴他們的時間,卻遠遠不足90格。

正如作家林清玄所言:

但遺憾的是,每當提及陪伴,許多父母總是以忙碌爲藉口。

可事實上,陪伴的質量遠勝於時間的長短。

記得那對“用愛心陪伴孩子成長的普通父母”嗎?

他們雖然生活條件一般,但始終注重高質量的陪伴。最終,他們的孩子不僅學業有成,更在人生道路上走得堅定而自信。

因此,在有限的空閒時間裡,我們何不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全心全意地陪孩子一同閱讀、鍛鍊、探索世界呢……

這樣的陪伴,不僅能讓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更能助力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變得更加出色。

畢竟,真正的教育不在於物質的豐富,而在於情感的滋養與陪伴的真誠。

05 關於成長,多示範,少空談

有位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他去拜訪一位親戚,發現親戚家的兩個孩子,一個正沉迷於電子遊戲,另一個則在旁邊無所事事。

親戚見狀,無奈地搖頭,抱怨孩子們不聽話。

朋友卻微笑着問親戚,你平時是不是也常常忙於工作,而忽視了與孩子們的互動?或者你自己在家時,是否也常常沉迷於手機或電視?

親戚聽後,默然點頭。

後來,朋友建議親戚,不妨嘗試在家中設立一個固定的“家庭學習時間”,父母與孩子一同學習、進步。

幾個月後,親戚欣喜地告訴朋友,自從實施了這一計劃,孩子們不僅變得更加自律,還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你期望孩子擁有怎樣的品質與習慣,那麼,作爲父母,你就應當首先展現出這些品質與習慣。

孩子天生就是模仿者,他們在朝夕相處中,無時無刻不在觀察、模仿着父母的行爲。

我們與其對孩子進行無休止的批評與說教,不如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給孩子樹立了正確的榜樣。

父母的每一次身體力行,都比空洞的說教更有力量。

先做好自己,再去引領孩子,你想要的那個優秀、自律的孩子,自然會在你的影響下悄然成長。

06 關於情感,多溝通,不迴避

電影《海底總動員》裡有這樣一個情節:

小丑魚尼莫因爲好奇,不顧父親的告誡,遊進了危險的人類世界,結果被捕獲並帶離了大海。父親馬林焦急萬分,四處尋找尼莫的下落。

按常理,當馬林終於找到尼莫時,應該會嚴厲地責備他不聽話、冒險行事。

然而,馬林卻選擇了與尼莫坦誠相對。他告訴尼莫,自己有多麼地擔心他,害怕失去他。

尼莫聽後,也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之所以離家,是因爲想要探索更廣闊的世界,證明自己的勇敢和能力。

通過這次真誠的溝通,父子倆增進了理解,也化解了彼此心中的誤會和隔閡。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往往認爲孩子應該懂得自己的期望和擔憂,而孩子也常常覺得父母應該理解自己的追求和夢想。

然而,當雙方都選擇沉默和迴避時,誤解和隔閡自然就不可避免。

因此,面對親子間的情感問題,我們應該勇敢地表達、積極地溝通,把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坦誠地告訴對方。

這樣做,不僅能夠增進彼此的理解,還能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如此,父母將少一份焦慮,孩子也將多一份理解。

07 關於旅行,多體諒,少苛責

心理學者張曉風過往的一段經歷,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教育上的共鳴:

某次,她精心策劃了一場家庭旅行,帶着孩子們驅車數百里前往一處風景名勝。

抵達後,卻發現大女兒忘記攜帶相機。

那一刻,張曉風心中不免涌起一股怒火。她明明在出發前已多次提醒,女兒卻仍然疏忽,這讓她覺得女兒對這次旅行並不上心。

然而,就在她即將發火之際,小兒子卻懂事地拿出自己的備用相機,提議與姐姐共享。

看着小兒子天真的臉龐,張曉風心中的怒火漸漸平息。

她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因爲忘記帶東西而受到父母的嚴厲責備,那種沮喪與自責的情緒至今仍歷歷在目。

於是,她決定不再重蹈覆轍,而是選擇以更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失誤。

她微笑着接受了小兒子的建議,並鼓勵大女兒下次要更加細心。

那次旅行,雖然有些小插曲,但全家人都沉浸在歡聲笑語中,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出門在外,學會體諒家人的疏忽,不因小事而苛責,這不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生活智慧。

在旅途中,多一份理解與包容,少一份苛責與抱怨,再大的困擾也能化爲無形,讓家庭之旅更加溫馨與和諧。

結語

有這樣一句話深入人心:

情感價值,雖無形無質,我們卻不能等閒視之,因爲它深刻影響和塑造着孩子的命運。

身爲父母,我們的使命在於不斷錘鍊自身對情感的洞察力,營造一個安全、溫馨、融洽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在其中自由綻放,擁抱生命的豐富與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