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學生用腳投票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看到兩個年輕人的場景,讓人感觸良多。一是臺灣少子化嚴峻,導致大一新生11年來銳減26萬人,甚而出現暑期4所私立大學同時退場的罕見現象;另一場景是,跟着前總統馬英九赴大陸的學生親臨一場震撼教育,不只切身體驗到兩岸同根同源,從參觀港珠澳大橋到大疆,開啓學生的另一扇心靈之窗。都說資訊無國界,兩岸如此發展下去,讓民衆、特別是年輕人如何「信賴臺灣」。

私校退場儼然已是嚴重的社會議題,現在不少人把過錯推給李遠哲1994年支持廣設大學的「410教改」,但找戰犯不重要,重要的是臺灣如何從失能的教育政策中擺正。少子化固然是因,但與其透過新南向廣招東南亞學生,何不重新開放陸生來臺?招收東南亞生源問題已毋庸討論,但讓陸生來臺卻有不少好處。

最大好處是培養「知臺派」。大陸最大「知臺派」是臺辦,臺辦做好赴陸臺商、臺胞工作自然是重點,但因接觸臺人多,雖遵守「黨意」卻更能從臺灣視角審視兩岸。新黨主席吳成典說,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是「知臺人士」,就因他在福建17年的工作中廣泛接觸臺胞,連鎢鋼大王廖萬隆都和習吃過路邊攤,深入瞭解臺灣就更能站在臺灣角度說話。馬英九執政時每年陸生來臺少則1千,多則5千人,這種內化陸生親臺的功效,豈是民進黨所言侵蝕臺灣資源所能相比的。

此次馬英九的訪陸團,有位學生在參觀大疆時說自己是「疆粉」,直言大疆無人機是臺灣民衆熱衷的流行物;學生們也參觀了孫中山100多年前在《建國方略》裡曾規畫的港珠澳大橋,學生對世界級企業及世紀工程又做何感想?

中美競逐日趨激烈,臺灣在民進黨執政下卻很難求取平衡。但在「馬習二會」大陸重新強調「大交流、大合作」之際,已爲臺灣開啓一扇和平之窗,賴政府何不讓「官方親美、民間親陸」?擴大兩岸交流,把握機會提出有利臺灣的政策,對年輕人才有交待。

臺灣是淺碟經濟,擴大交流,讓臺灣更大限度利用大陸市場,也是累積臺灣財富的方法。擴大年輕人交流,讓子弟走進大陸,不只見識大陸科技進步,更可利用大陸的發展來壯大臺灣。同樣地,鼓勵更多陸生來臺,不僅展現臺灣的善意,更是展現自信,讓大陸未來精英瞭解臺灣、熟悉臺灣,臺灣何懼之有?

政府不僅要「善政」,更要懂「善治」,讓公共利益最大化。私校退場、陸生進場或可成爲試驗場,如此纔不致讓臺生用腳投票。(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