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屢爆讓座爭議 交通粉專曝47年前最初用意

臉書粉專《交通大小事》表示,博愛座原始美意是禮讓給老弱婦孺,重點在於程客間互相體貼。(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大衆運輸的博愛座常應是否該禮讓引爆爭議,臉書粉專《交通大小事》表示,博愛座從1976年開始普設,最初用意是禮讓給老弱婦孺,讓乘客間互相體貼,並非強迫他人或只能給老弱婦孺坐,若願意禮讓,每個位置都可以是博愛座,貼文引發網友熱議。

原PO日前發文指出,臺北公車的博愛座於1976年4月2日起普設,每輛車設置2個博愛座,原始的美意只是優先禮讓老弱婦孺,並非強迫或只能給老弱婦孺使用,要不要讓座是使用者的權利,但近來博愛座的網路公審事件愈來愈多,感冒不舒服、生理期坐,也被視爲霸佔博愛座,鬧出許多糾紛,他強調博愛座不是隻能給老弱婦孺使用,而是優先禮讓,每個位置都可以是博愛座,建議多一份體貼、少一分責罵。

貼文激起網友迴應,「從『禮讓』變『須讓』,從『老弱婦孺」變成只有『老』可以坐,現在在有些人眼中孕婦也不能坐了』、「建議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就沒得鬧了」、「禮讓博愛座不等於是義務、必要、應該,就是有人拿來道德綁架嚐到甜頭,就開始得寸進尺了。」

衛福部社家署署長簡慧娟表示,原來的「老弱婦孺」寫法,有人認爲會有標籤化問題,也有的人不認爲自己老或是婦孺,加上大家還是有共識,認爲應該要設置博愛座,因此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研擬放寬建議乘坐對象,不再只有「老弱婦孺」,增加「有實際需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