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非遺的種子(履職故事)
本報記者 葉傳增
伴隨着歡快的音樂,來自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樂作舞精彩上演。一曲舞罷,臺下的觀衆掌聲雷動,身着哈尼族傳統服飾的表演者楊鈺尼內心激動又自豪。作爲全國政協委員、紅河縣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校長,楊鈺尼希望把這項非遺傳播出大山,帶到更大的舞臺,讓更多人瞭解和欣賞。
2015年,楊鈺尼創辦了紅河縣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開展四季生產調、多聲部民歌、樂作舞等傳承教學。成爲全國政協委員後,楊鈺尼在履職中積極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過去一年,楊鈺尼走訪雲南多個古村落,與民間老藝人學習交流,傾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期盼訴求。走訪調研中,楊鈺尼發現年輕人裡懂得這些技藝的人並不多,非遺傳承面臨斷層的風險。
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瞭解非遺、愛上非遺?楊鈺尼在思索,也在行動。“我們嘗試把流行元素和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比如在國家級非遺彝族海菜腔里加入電子樂的元素,進一步豐富聽覺體驗,嘗試將爵士樂的律動也融入樂作舞中。”楊鈺尼和來自雲南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年輕人一起組建了雲南民族街舞團,用街舞、現代舞等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讓非遺“潮起來”。楊鈺尼希望通過創新非遺的表現形式,爲傳統文化注入當代表達,讓更多年輕人成爲“非遺年輕化”的探索者和見證者。
除了引導年輕人,楊鈺尼還以文化藝術傳承中心爲陣地,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多年來,楊鈺尼和團隊累計培訓學員3000餘名,讓許多來自大山的孩子感受到非遺的非凡魅力。
楊鈺尼認爲,非遺要在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間找到平衡點。一方面,要拓展表現形式,爲古老的文化注入新時代的活力;另一方面,文化資源還需轉化爲經濟優勢,讓非遺成爲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形成傳承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經過調研與思考,楊鈺尼建議以非遺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非遺傳承場所建設修繕、非遺傳承展演活動等給予適當補助。通過深化各族羣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認同感和自豪感。
近年來,楊鈺尼能明顯感到社會各界對非遺的保護傳承更加重視,她的動力也更足了:“在履職盡責過程中,我將持續關注非遺傳承,推動非遺與青年的‘雙向奔赴’,讓古老的非遺煥發新的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0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