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不幸福:中印對峙,一觸即發的邊境衝突
中國在秋季的十九大前將有高度的壓力。多克蘭雖然在十月將進入雪期,但衝突爆發的可能性,或許會因中國的壓力遽增而上升。 圖/路透社
中國、印度與不丹自6月在錫金段邊界的多克蘭(Doklam,中國稱「洞朗」)地區開始相互對峙,該事件已讓中印兩國成爲爭奪南亞地區影響力的最新象徵,並可能演進成爲大規模衝突的導火線。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8月1日的建軍90週年大會上,便強硬表示,有戰勝一切侵略的信心,誰都不要期待中國會吞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對峙事件的起源,是印度邊界部隊在6月16日衝入中國在多克蘭地區修築公路的營地,帶着兩部推土機阻止中國的工程。不丹外交部稍後在6月28日對與其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中國發出外交抗議,指責中國在多克蘭這個中不雙方存在主權爭端的地區修築公路,並重申不丹認爲該地系其領土。爾後,印度在不丹的「邀請」下,迅速增兵錫金段邊界,並越過邊界進入多克蘭阻止中國的修路工程,與中國發生對峙迄今。值得注意的是,中印雙方雖然有長期的邊界爭端,錫金段邊界過去卻從沒有發生過對峙。
習近平一席話後,中方便開始迅速拉高對印度在錫金(Sikkim)邊界重兵對峙的批判。爾後在8月2-3日間,從中國外交部的聲明文件開始,包括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人民日報》、《新華社》(中、英文版)、《解放軍報》,及中國駐印度大使劉勁鬆在內的六個部門、官方媒體、駐外大使等,紛紛連環發表以印度須無條件撤軍,否則雙方無談判空間,勿輕忽中國捍衛主權決心爲主軸等呼應習近平致詞路線的強硬言論。
其後在8月5日,原本立場就相當激進的《環球時報》,在英文版引述官方智庫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胡志勇的評論表示,六個官方部門與機構在24小時內的連續評論,是向印度發送訊息——如果印度拒絕撤軍,中方可能會在兩週內執行小規模軍事行動。
相較於中方磨刀霍霍,對峙態勢看似一觸即發,印度「冷處理」的態度則頗爲耐人尋味。
印度與不丹指責中國蓄意在中不雙方存在主權爭端的地區修築公路。 圖/新華社
▌中國焦急、印度不急
中國外交部一再要求印度必須先撤軍,「爲恢復有關地區的和平安寧創造必要條件」。但印度表示其對撤軍的立場是,中印雙方在對峙地區「同時撤軍」,但中國須恢復該區域在道路施工前的原狀,工程人員同步向後撤退250公尺;印度外長斯瓦拉吉(Sushma Swaraj)同時表示,雖然印度應準備好打仗,但外交仍是當前的優先選項。他還說,部署在多克蘭當地的印度軍人沒有進入作戰狀態,其任務只是制止中國在當地修築道路的工程。
此外,針對中國外交部早前引用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1959年致周恩來的信函,宣稱當年印度已承認1890年《中英會議印藏條約》(Convention of Calcutta),以及1895年的劃界(即印度承認錫金與西藏之間不存在邊界爭端)。斯瓦拉吉認爲,中國所引用信中的內容,只是選擇性展現他們想承認的部分。
《中英會議印藏條約》是19世紀後期,英屬印度向西藏擴張的背景下,清朝在1888年英國第一次入侵西藏之後,雙方在英屬印度的加爾各答簽訂的條約。主要是承認錫金(中國當時稱其爲「哲孟雄」)成爲英國的保護國,並商訂此後劃定西藏與錫金的邊界,也就是1895年雙方的共同劃界。
與此同時,印度總理莫迪雖然在緬甸仰光舉行的「防止衝突與環境意識全球倡議」上宣稱,他有信心能從亞洲最古老的對話與辯論傳統,找到應對諸如恐怖主義與氣候變遷等本世紀的全球挑戰的辦法,但他並沒有把這個立場與中印邊界爭端作連結。
中國變得越來越強硬,反映出對此事件越來越焦急。相反的,印度則沒有這樣的心理。斯瓦拉吉甚至不時對外宣稱,印度得到至少包括美俄兩國在內的所有大國的支持,這與中國在去年南海仲裁公佈前後,不斷展現有多少國家「支持」其對仲裁的立場,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英會議印藏條約》爲清朝與英國雙方在英屬印度的加爾各答簽訂的條約,承認錫金成爲英國的保護國,並商訂此後劃定西藏與錫金的邊界,也就是1895年雙方的共同劃界。 圖/美聯社
▌中國「蠶食秀」
有分析認爲,造成這種中國焦急、印度卻不急的「不對稱」原因,在於中國將於九月下旬,舉辦被其視爲下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金磚國家」(BRICs)峰會。由於中印兩國都是金磚國家成員,如果對峙仍持續,中國將甚爲尷尬。不過,這場峰會也是兩國最高領導人調停對峙的最後機會,一旦錯過,對於將迎來十九大的中國而言,對峙或將引發更大的內部壓力。
不過深層的原因,則是習近平面臨上任以來,在蠶食周邊領土爭議區及建立勢力範圍的行動上,首次踢到鐵板,演成騎虎難下之勢。
「蠶食」是古老的戰略手段。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全面戰爭的恐怖逐漸限制了國家以戰爭作爲政治手段的行動空間,於是法國戰略家薄富爾將軍(Andre Beaufre)主張的「間接戰略」開始逐漸成爲許多國家偏好的類型,其重點是如何在行動自由受限的情況下,仍能進行有限的政治勢力或領土擴張。
間接戰略的主要手段,是透過政治(如宣傳自己政策的正當性)、外交(引用國際法作爲支持)等「外部動作」的運作,在國際上營造有利於自身的氣氛或輿論,藉以擴大原本有限的行動自由;反過來則透過這種氛圍產生政治上的嚇阻,壓縮敵方的行動自由,讓對方產生四面楚歌的心理。
同時,在激烈競爭的有限目標區域,則部署強大的軍事壓力作爲「內部動作」,配合外部動作的嚇阻,讓敵方產生無力抵抗的嚴重挫折感,進而接受己方的政治條件。
中國將於九月下旬,舉辦被其視爲下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金磚國家」峰會,兩國會如何運用此一國際場合進行溝通,成爲各方關切的焦點。 圖/歐新社
薄富爾認爲,「蠶食」是內部動作的重要手段。顧名思義,是靠着物質力量的優勢,先是吃下目標的一小塊,再慢慢吃掉整個目標,行動風格快穩狠準。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逐步併吞奧地利,以及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准許希特勒併吞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不過這種成功顯然是有限度的,希特勒最終因爲違反慕尼黑協定,自己打破苦心營造的國際環境,併吞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引發其他大國認清其野心,進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
習近平上臺以來,在南海的人工島鏈建設可說是場蠶食的精彩表演,雖然也遭到美國的航行自由作戰(FONOPs)的挑戰,但配合中國在東南亞的「大灑幣」政策營造相親中環境,總體來說仍相對順遂。
印度與不丹指責中國蓄意在中不雙方存在主權爭端的地區修築公路。 圖/維基共享
相較於斯里蘭卡,中巴經濟走廊明顯對印度構成嚴重的戰略威脅,成爲新德里拒絕出席5月中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主因。不過對印度來說,中國在多克蘭/洞朗地區的道路修築工程,纔是最爲不可忍受的。
多克蘭的重要性不在其本身,而在於中國可透過道路網的修築,加速在該區域的部署能力,從而對連接印度本土與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東北部七個邦、僅約20公里寬的「雞脖子」——西里古裡走廊(Siliguri Corridor——構成嚴重的威脅。
多克蘭的對峙,可能是中國在沒有意識到印度拒絕出席一帶一路論壇嚴重性的輕敵情況下,所受到的奇襲,印度則是以相當高明的間接戰略反制——印度破解中國的蠶食的釜底抽薪之計,就是反過來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同時讓中國無法在多克蘭以軍事力量作爲恐嚇。
印度依靠幾乎等於是印度屬國的不丹在6月28日出面抗議,指責解放軍修築道路的舉動違反兩國過去關於邊界爭端的協議,在國際間營造中國理虧與大欺小的氛圍;接着應不丹之請出面抵禦中國的壓力,以凸顯正當性與「正義性」。此外,印度也迅速增兵多克蘭周邊區域,讓中國無法再重演1962年以八萬大軍圍攻一萬多印軍的往事。
印度應不丹之邀,派軍進駐多克蘭,以阻止中國在該區的工程。 圖/美聯社
▌印度的因應策略
斯瓦拉吉與莫迪近來的操作,無非就是要繼續擴張印度在國際上的輿論優勢,塑造印度纔是維持區域國際秩序與戰略現狀、並且是走國際法治的真正「文明」國家,藉以凸顯中國在國際法上「選擇性遵守」與武嚇的行爲,纔是對於國際法治與秩序現狀的最大破壞者與流氓國家;而中國外交部所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皆是謊言,中國不可能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與規範的締造者。
而當中國意識到這一點時,只能從捍衛本國領土完整切入,並且指責印度違反歷史條約。但是這並不能打擊印度的間接戰略基礎——替不丹出氣。
於是在8月初,中國開始針對這一點着手,透過官方媒體報導稱,中國外交部邊海司副司長王文麗在接待印度最大的媒體企業,半官方性質的「印度報業托拉斯」(Press Trust of India)時,對其引述不丹方面的消息稱,不丹認爲對峙地區不屬於不丹領土,不丹也很奇怪印度軍隊會進入中國領土。
不過,這項操作也迅速爲印度反制。《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宣稱在對不丹官方的電話訪問中,後者駁斥中方的發言。
王文麗的發言內容畢竟與不丹在6月底的抗議完全相反。不過更重要的是,有助於中國完全破解印度的戰略操作的立場聲明,竟是透過中國外交體系的中階官員之口來對外傳達,本身就相當奇怪。或許更重要的弦外之音,是中國雖然增兵前線,且不斷有強硬言論釋出,但高層並不願開戰。這也可以從中國向印度表示,願意把工程往後撤100公尺的報導窺知。但目前印度主張後撤250公尺,與中國的100公尺有很大的距離,雙方只能先破局,再找機會進行下一輪談判。不過印度對此可說一點都不焦急。
事實上,只要印度持續保持在多克蘭/洞朗地區的軍事嚇阻,隨着雙方對峙時間拉長,時間壓力便會在中國而非印度。
與中國政權關係緊繃的海外流亡藏人,日前亦上街聲援不丹跟印度。 圖/美聯社
印度近來的操作,無非是要塑造印度纔是維持區域國際秩序的「文明」國家,藉以凸顯中國在國際法「上選擇性遵守」與武嚇的行爲,纔是對於國際法治最大的破壞者。 圖/美聯社
▌中印會開打嗎?
中國即將在九月舉辦金磚國家峰會,雖然這個會議是中印高層直接調解對峙的最佳與最後時機,但愛面子的中國屆時也將面臨對峙帶來的尷尬。若金磚國家會議仍不能緩解對峙,中國在秋季的十九大前將有高度的壓力。多克蘭/洞朗地區雖然在十月進入雪期,但衝突爆發的可能性,或許會因中國的壓力遽增而上升。
在雙方都不斷增援前線的情況下,不可能再出現1962年八萬解放軍面對萬餘印軍的懸殊兵力對比,而且據悉,印軍已在多克蘭/洞朗地區完成戰備,中方奇襲的機會會因此降低,開戰之後很可能陷入僵局。戰爭的勝利品固然極爲誘人,但僵局或不利局面帶來的毀滅性後果,顯然更爲雙方所恐懼。
印度若敗,不僅莫迪政府倒臺,也會喪失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甚至可能促成境內分離主義大盛。然而中國可能對戰敗更加忌憚:印度終究是民主國家,政府的合法性來自民主程序,但中國則否,不僅中共可能面臨合法性問題的質疑,上任以來厲行集權,又透過打貪扳倒政敵的習近平,更將面臨黨內反對勢力的全面反撲。而周邊與中國有主權爭端的國家,可能亦不會再懼於解放軍的壓力,形成聯合戰線。
因此儘管中方語調日趨強硬,但內心仍不希望開戰。王文麗的發言可能是中國試圖離間印度與不丹關係的操作,成效如何有待觀察。中國在對峙事件上的處理不當在於,由於此前靠着間接戰略操作,在南海得到許多進展,忽略了中印關係不是南海的賽局型式,錯估印度的決心。
爾後當發現自己估計錯誤時,又爲了中共的面子而全面拉高態勢,再度錯估印度不是美國,莫迪政府的強硬也遠非前任的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政府能比,何況陸地擴張的壓力遠高於海上擴張,印度不可能坐視不管。結果導致目前戰也不是,和也不行的騎虎難下局面。
無論如何,都是亞洲大國的中印,彼此的戰爭不僅對世界局勢具有牽一髮動全身的影響,對自身的未來發展更有絕對性的影響,相信雙方政府皆會審慎而行,將競爭繼續保留在間接戰略的領域。
這場中印對峙的戲碼,最終誰會勝出? 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