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AI的醫師恐被取代!衛福部要推醫療版「生成式AI使用指引」

▲臺中榮總院長陳適安(左)與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右)出席「生成式AI於醫療場域應用」研討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生成式AI的興起在各個領域帶來變革,醫療場域應用更是不斷有新的發展。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今(7)日直言「AI永遠不會取代醫師,但是不會AI的醫師會被取代」,然而醫療領域使用AI有兩大憂心,包含資訊安全以及AI幻覺給予錯誤資訊等,衛福部預計明年第一季推生成式AI的使用指引,醫療領域使用AI要以「風險」爲中心去判斷,用嚴謹的方式去管理。

臺中榮總今日舉辦「生成AI於醫療場域應用」研討會,李建璋出席致詞表示,過去兩年推論式AI才爲醫學帶來許多變革,尤其是影像相關領域,但是一年前生成式AI又橫空出世,帶來更大的變革,例如幫助醫護人員相關書寫工作時間的節省,平均每天可以節省1.5~2小時,對於提升醫療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在醫療診斷方面,李建璋舉例,加拿大一名病童4歲以後就站不直,訪遍名醫3年下來看過27名醫師都沒有找出病因,男童母親把男童症狀、檢驗結果資料都輸入ChatGPT,終於獲得正確診斷。「平常記憶或許可以記下一兩千個疾病,但是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0有超過10萬個疾病,這對於罕見疾病診斷將有很大的進步。」

此外,在相關檢驗檢查報告部分,李建璋舉例,過去MRI檢測做完等看報告得等上3個月,在視覺語言模型(Vision Language Models, VLM)發展後,透過生成式AI來處理影像與文字結合,MRI報告檢查一天內拿到或許也不是夢想。

李建璋說,大家聽了這些可能擔心放射科醫師、病理科醫師會不會失業?他可以和大家說「AI永遠不會取代醫師,但是不會AI的醫師會被取代」,因爲使用AI可以幫助醫師生產力提升,尤其在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現在更顯重要。不過,他坦言,生成式AI使用可能會有兩點憂心,分別是「資訊安全」與「AI幻覺」。

李建璋舉例,衛福部希望使用微軟Copilot來協助公文、標案處理,然而離臺灣最近的資料中心在香港,如果貿然使用,國內大小政府公文都在香港,資料主權沒有掌握在我方手上,所以緊急喊卡;現在重新簽約之後,微軟在臺灣成立資料中心,「這也是生成式AI在國家角度很重要的事情,還是要盡力防守資料不要出境,鼓勵大科技業者在臺灣設置資料中心,讓資料留在臺灣。」

至於AI幻覺,李建璋表示,使用AI正確性並非100%,可能會出現「正經八百胡說八道」的情況,然而醫療相關事務可說是人命關天,不應該有胡說八道,但如果因爲這5%的幻覺而不敢去使用新科技,就有如回到石器時代。爲了避免這樣的風險,衛福部正在建置生成式AI的使用指引,預計明年第一季推出。

指引的重點在於要以風險爲中心去運用,李建璋指出,如果使用AI幫忙輔導決策、綜整內容、衛教等,風險屬於低的,就可以趕快去做;但如果是要直接面對醫護的相關工作,例如心理諮商,個案可能有憂鬱症希望給予諮商建議,單靠AI去做風險就高,一定要有嚴謹的方式去管理,不然危害恐怕會高於所帶來的效益。